【方源】《伤寒论》。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9克)。
【用法】水先煎四味,煎二次,去渣,再入阿胶烊化,分二次温服。
【主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发热者。
【方解】阿胶育阴以利水,滑石去热,二苓淡渗利水,合为育阴利水之方剂。
【应用】
1.肾炎
肾炎是指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由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双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临床上以浮肿、高血压、血尿和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肾阴不足,阴虚阳亢所致。若症见血尿、蛋白尿、浮肿、尿急、尿频,脉浮数有力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选用本方育阴利水。阴得益,阳亢自平,气化得通,诸证自解。
若遇尿系感染而有以上诸症者,亦可用本方治疗。
2.发热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祖国医学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若内伤发热伴有咳嗽、胸痛、血痰、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口渴不欲多饮,脉数者,可用本方治疗。
【病案举例】
例一:杨某,男,5岁,新疆军区某部家属。1979年9月随父母探亲来兰州。
患儿因不慎感冒,继而发生血尿、浮肿。遂去陆军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服激素类药物,并输血多次,仍浮肿不消,并伴有少尿、恶心欲吐、纳差乏力、卧床不起;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满视野,颗粒管型3~5个/HP,舌体胖尖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属下焦湿热,法宜清利下焦湿热。
方用本方治疗: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滑石9克,阿胶9克(另包,烊化)。水煎分三次服。三剂。
二诊:服药后患儿食欲增加,精神较前好转,开始在床上玩耍;小便量增多,浮肿稍减,尿常规化验:蛋白+,红细胞20~30个/HP,颗粒管型1~2个/HP;舌体胖尖红,苔黄腻,脉滑数。仍用上方,继服三剂。
三诊:患儿服上药后,食欲和精神继续好转,已能下床活动,尿量多,浮肿明显消退;尿常规化验:蛋白++,红细胞10~20个/HP,白细胞5~10个/HP,未见管型;舌体略胖尖红,苔黄腻,脉滑数。仍用上方加茵陈9克,再服三剂。
四诊:服药后,浮肿消尽,食欲和精神基本恢复;尿常规化验:未见异常;舌尖红,苔薄白,脉转平。仍用上方去茵陈,以巩固疗效。经尿常规复查三次以上,未见异常成分。嘱其回家疗养。
体会:本方为治疗下焦湿热之专剂,淡能渗湿,寒能胜热。茯苓甘淡,胜脾肾之湿;猪苓甘淡,泽泻咸寒,泄肾与膀胱之湿;滑石甘淡而寒,体重降火、气轻解肌,彻除上下表里之湿热,阿胶甘平滑润,既能通利水道使热邪从小便下降,又能止血。故从始至终用原方主治,加茵陈者以增强其清利湿热之功。患儿从服中药开始,逐渐撤除激素,于三诊时激素已全部撤完。
例二:袁某,女,25岁,兰州制箱厂干部。1980年3月24日初诊。
患者于1周前自感尿频、尿痛,头痛,全身不适。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血压120/80mmHg;尿常规化验:红细胞0~2个/HP,白细胞满视野,脓细胞5~9个/HP,蛋白微量;舌淡苔薄白,脉沉滑。
证属下焦湿热,仍用清利湿热之剂治之。方药: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9克,滑石9克,阿胶9克(另包,烊化),茵陈9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服上药后,尿频、尿痛等症消失;尿常规化验:白细胞1~2个/HP,余无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平滑。继用上方去茵陈,以善其后。
三诊:服上药三剂后,尿常规化验正常。停药,复查尿常规三次均无异常改变,证已痊愈。本方治疗本证,疗效颇佳,屡治屡验,这里仅举此二例说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