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的网络解释是:三学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
三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三学详细内容】
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二、综合释义
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新唐书·儒学传序》:“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算二学,皆有博士。”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宋史·职官志五》:“熙寧初,詔用经术取士,广阔黌舍,分为三学,增置生徒总二千八百人。”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参见“三舍法”。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翻译名义集·示三学法》:“今谓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惑证真曰慧……三学是为涅槃法。”三学[sānxué]三学指佛教徒所必须修持的三种学习-戒、定、慧,又作三胜学;依此三学,可以圆满菩萨道,成就佛果。
三、国语辞典
佛教用语。指导向解脱的三种修行。即戒学、定学、慧学。三学同时也含括佛法的全部内容。
四、其他释义
1.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2.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五、关于三学的成语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书学剑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三沐三薰 三熏三沐
六、关于三学的造句
1、在沙坪坝南开中学,该校高三学子统一在学校较为安静的范孙楼进行考试。
2、眼前这个年纪不满二十,还是个高三学生的少年,竟然同百草老人同辈论交,这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
3、研究方法采取质、量结合的方式,以一位有经验的理化教师所任教的一班常态编班国三学生为对象。
4、常住西安,心烦气躁时,总想去位于城内三学街的碑林走走,放松心情。
5、在九三学社座谈会上,他介绍了“八项规定”之所以制定得比较具体的缘由,并再次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6、也有校长预测,由于多样排课,今后高三学生的课表上也许将出现“自由时间”,学生可以选择去图书馆自习或是到操场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