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的解释是:⒈ 官名。御史大夫[yùshǐdàifū]⒈官名。
御史大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御史大夫详细内容】
⒈ 官名。秦置。汉因之,为御史台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即由御史大夫递升。后改称大司空;司空。晋以后多不置。唐复置,实权已轻,至宋又多缺而不补,明废。⒈官名。秦置。汉因之,为御史台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即由御史大夫递升。后改称大司空;司空。晋以后多不置。唐复置,实权已轻,至宋又多缺而不补,明废。
二、综合释义
职官名。秦汉御史府的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及掌管图籍秘书。秦置。汉因之,为御史台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即由御史大夫递升。后改称大司空;司空。晋以后多不置。唐复置,实权已轻,至宋又多缺而不补,明废。
三、网友释义
御史大夫,汉语拼音:【yùshǐdàf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四、国语辞典
⒈ 职官名。秦汉御史府的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及掌管图籍秘书。参见「御史」条。御史大夫[yùshǐdàfū]⒈职官名。秦汉御史府的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及掌管图籍秘书。参见「御史」条。
五、关于御史大夫的词语
六、关于御史大夫的诗词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即太尉光弼弟)》>> <<《送严黄门拜御史大夫再镇蜀川兼觐省》>>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即太尉》>> <<《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 <<《奉送蒋尚书兼御史大夫东都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