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小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术期的监测护理要点。方法:通过总结分析2005年4月-2009年6月本院收治的128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术期监测护理过程,评价围术期监测护理措施的合理有效性。结果:128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经本院围术期监测护理,122例患儿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5.3%,围术期死亡6例。占收治患者总数的4.7%。结论:有效的监测护理可以提高医疗效率,降低患儿围术期死亡率。
标签: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围术期监测护理
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由于其手术耐受性差,抗感染能力差,循环和呼吸易受麻醉和手术的干扰,故围术期监测护理至关重要。本科2005年4月-2009年6月共收治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128例,通过术前、术后加强监测及护理,使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术后顺利康复,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8例,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2个月~7岁,体重4.5-22.0 kg,VSD+PH 58例,VSD+ASD+PH 40例,VSD+ASD+PDA+PH 20例,VSD合并其他畸型伴PH 10例。术前均经心电图、胸片、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经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术检查,均明确有肺动脉高压。心导管检查中测得肺体动脉收缩压比(Pp/Ps)最高为1,最小为0.45。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术前ICU护士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的一切相关事宜,以及完善各项检查,并对患者及家属做好手术指导及健康教育,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儿及家属能以良好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后处理
后负荷增大、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的影响容易诱发术后低心排及肺动脉高压危象,故术后监护原则是:严密的生命体征和心肺功能的监测。
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的生命体征和心肺功能的监测和维护,特别是肺动脉压力的监测和维护。
2.2.1.1 心功能监测与处置手术创伤、缺氧、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酸
碱平衡失调等均可导致心律失常,影响心脏功能p)。严密的心功能监测,有助于了解患儿术后心功能状况,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处理。
2.2.1.2 肺动脉压力的监测术后仔细检查并严密固定漂浮导管,同时紧密连接肺动脉漂浮导管测压管与压力传感器,并妥善固定,防止松脱出血。并定时用2 U/ml肝素溶液冲洗导管。压力传感器固有冲洗导管侧则每小时持续3 ml冲洗,保证施加压力维持在300 mmHg,防止血液凝固堵管。
患者的测定肺动脉压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当患儿躁动、咳痰或为患儿吸痰时,均可导致气道压的升高,出现肺动脉压增高。应记录患儿安静状态下的肺动脉压力。
2.2.1.3 呼吸功能的监测与处理由于小儿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术后易出现呼吸功能不全,诱发肺动脉高压危象,尤其是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前氧饱和度低及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呼吸道的管理更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婴幼儿由于自身特殊原因,应及时清理分泌物,但是吸痰刺激又可引起患儿气道痉挛,肺动脉压增加,诱发肺动脉高压危象,笔者不主张定时吸痰,以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吸痰前给予镇静剂。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准确、时间不要过长,压力不可过大。吸痰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吸痰,给予纯氧吸入,直至Sp02恢复正常。时常湿化雾化及翻身拍背,促进分泌物的排出,保持气道的通畅。
重症患者可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心肺功能稳定后,逐步脱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可适当地镇静镇痛。撤机后,可给予氧疗,以保证良好的组织供氧及全身组织脏器的功能。
2.2.2 严格的液体管理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护
术后24~48 h内补充充足的血容量,维护患儿术后良好的心脏功能和组织灌注。肺动脉高压患儿血容量状况应依靠CVP、右心功能状况和肺动脉压力水平综合判定m,确立合理的输注速度,并采用微量输液泵精确控制,并做好记录,使人量略少于出量,在维持生命体征的情况下,使用少量的利尿剂,降低患儿容量负荷。婴幼儿选择10%葡萄糖维持点滴。3岁以上的儿童一般选择5%葡萄糖液,不含钠液。同时适当补充胶体。结合HCT检测结果,适度补充红细胞制品14,。术后4~6 h定期复查血气、电解质,血清K,维持在4,0 mmol/L,必要时辅助使用少量利尿剂。
2.2.3 引流管道的护理与引流液的监测
患儿术后进入监护室,立即将胸腔引流管予以妥善固定。为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每30分钟至1 h挤压引流管1次,并观察引流液量及色泽。如果发生异常,应予高度重视,并及时汇报医师给予相应处置。
2.2.4 腹胀及胃肠营养的护理
婴儿心脏术后普遍存在腹胀的问题,腹胀使患儿呼吸困难加重,应及时上胃管行胃肠减压,并给予开塞露灌肠排气。腹胀减轻后实行胃肠营养,着重注意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的患儿。
3 讨论
本组患者监护期间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给予镇静、高浓度吸氧,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使患儿肺动脉压力下降,持续稳定在主动脉压力的1/3-1/2水平,循环稳定后逐渐撤离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最短维持20 h,最长维持21 d,
本组患者监护期间有7例出现室性早搏,1例出现Ⅲ度AVB,遵医嘱予异丙肾上腺素0,01 wg/min微泵持续泵人,并予监测心电监护,无明显好转后启用临时起搏器,48 h恢复窦性心律。5例给予吸氧,改善心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自行恢复窦性心律。另1例为6个月男孩,VSD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2 h频发室早二联律,遵医嘱予1 mg,/kg利多卡因静脉推注、补钾、多巴胺、米力农改善心功能,34 h后恢复窦性心律。
通过术后严密监测和加强管理,上述128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122例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5,3%,围术期死亡6例,占收治患者总数的4,7%。
通过ICU围术期的护理,加强对生命体征,特别是心肺功能、肺动脉压力等的监测、适当的机械通气支持、严格的呼吸道管理和液体管理、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持和引流管的护理,及时发现异常征兆,采取有效措施,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