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填空(7.5分,每空0.5分)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 。
《论语》共二十篇。与 、 、 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伟大的 、 、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7.5分,每空0.5分)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不惑( ) 不逾( )矩(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 ) 十有五( ) 笃志( ) 为人谋( ) .....三、解释加点字词(21分,每空0.5分)
1. 不亦说乎 ( ) 2.有朋自远方来( )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不亦君子乎 ( ) ....
5.吾日三省吾身(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 ) ..
9.四十不惑 ( ) 10.不逾矩 ( )( ) ....11.温故而知新 ( )( )12.学而不思则罔( ) ...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 )( )( ) ....15.人不堪其忧 (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18 .饭疏食饮水( )( ) ....19. 曲肱而枕之( ) 20.不义而富且贵( ) ..
21.于我如浮云 ( )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 ) 24子在川上曰( ) ..25.逝者如斯夫( )( ) 26.不舍昼夜 ( ) ...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 ) .....29.博学而笃志( )( )30.切问而近思 ( )( ) ....
精选
四、通假字(3分,每空0.5分)
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 。 五、古今异义(5分,每空0.5分)
1.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
2.饭疏食饮水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3.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 今义: 4.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今义: 六、词类活用(6分,每空0.5分)
1.学而时习之 作 , 。 2.吾日三省吾身 作 , 。 3.温故而知新 作 , 。 4.传不习乎 作 , 。 5.饭疏食饮水 作 , 。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 , 。 七、一词多义(4分,每空0.5分)
1.乐:不亦乐乎 ( ) 2.知:人不知而不愠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乐亦在其中矣( ) 3.饮:一瓢饮 ( 回也不改其乐 ( ) 饭疏食饮水 ( 八、重要虚词(16分,每空0.5分)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2.而: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时习之 (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三十而立 ( ) 四十而不惑 ( ) 五十而知天命 ( ) 六十而耳顺 (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曲肱而枕之 (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温故而知新 ( )
学而不思则罔 ( ) 思而不学则殆 ( ) 不义而富且贵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博学而笃志 ( ) 切问而近思 ( )
3. 以:可以为师矣 ( )
精选
)) )
)
4. 之:
学而时习之( ) 曲肱而枕之(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5. 其:
人不堪其忧 ( ) 回也不改其乐(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仁在其中矣( ) 6. 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于我如浮云( ) 九、按要求默写(11分)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是:
, 。 2.论述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 。 3.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
是: , , ,
, 。 4.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6.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由衷地欢迎 !”,正如孔子说:“ , ?”
7.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
说 : , ? 8.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 , , ?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 , 。
10.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 。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4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
精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8.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 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译文: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12.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1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精选
1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十一、请将下列语句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进行分类。(在横线处标明番号即可)(9分,每空3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传不习乎?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也。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十二、写出文中的成语,至少三个。(6分)
十三、请判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与否。(每题1分,共12分)
1、《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是孔子言行的记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
2、第九章“三人行”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
3、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彩,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
4、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的男子。( )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自我反省就是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打的品质。( )
6、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
精选
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 7、在众多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颜回。孔子赞赏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却能忍住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几句话就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 8、孔子注重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知之”知识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的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兴趣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啊!( )
9、孔子在讲“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绝对排斥富贵,他认为富贵是人们的正常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以损害道德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
10、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学习的人。孔子无常师,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点。所以说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
11、 “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以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
12、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人们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对切问、近思很多人却忽视了。切问就是恳切地提出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 )
精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