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史为鉴

来源:抵帆知识网


以史为鉴,关注一个时代

——观纪录片《北洋水师》有感

从光绪皇帝的一纸诏书,到亚洲第一舰队——北洋水师的建成,从琉球国的几艘渔船,到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从几个字的秘密情报,到从未揭开的清朝财政档案。如今,重温这段历史,我感受到了震撼,作为中国人的震撼与心痛。痛定思痛,真的,我们真的应当从这段历史中学到些什么。

如果说中国军民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没有战胜日本是因为我们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那么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我们真的需要细细地总结原因。因为当时我们的北洋舰队在装备上要比日军先进,至于军舰的数量和军队的人数,日本更是不能与大清相提并论的。记录片《北洋水师》多次提到,北洋海军当时在亚洲是最强的。可是战争的结果却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了炫耀胜利和羞辱中国人,日军把从我方缴获的军舰仍保留中文名,并参加了对俄战争;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舰被日本民间打捞并拍卖,被打了个洞的甲板被用来做博物馆的大门。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回头来看这段历史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不仅仅应当感到羞辱和心痛,更要总结原因,找出我们的弱点,也许,这些中国人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具有的弱点,在今天仍有它的价值吧。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甚至导致了北洋水师的灭亡。我曾经把原因怪罪在李鸿章,但今天看来,我却发现是王朝的体制,以及各种矛盾的集合,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就算没有李鸿章,也会有张鸿章、陈鸿章们,北洋水师也会灭亡在其他的战争中。

从1887年至1894年的8年间,北洋水师应获得拨款约3000万两白银,但他们却只拿到了1400万两,平均每年只有175万两,仅有的175万两,也在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工程等项目中被挪用,这种状况导致从1888年到中日爆发战争前的十年间,北洋水师竟然一艘军舰都没有购买。与此同时,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的状况,日本政府却早已决定从1883年起,将酿造业、烟酒业的税收2400万日元作为海陆军经费,连续八年建造军舰。当日本人期待已久的导火索点燃之后,北洋海军最终没有躲过那场战争。曾责怪李鸿章的消极避战,最终发现一个

人,远远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完全改变一段历史。此时的北洋海军,因军费不足,近代化的程度落后于日本七年;海军的士气早已不比当年,在清朝这个腐朽的“大染缸”里每况愈下。于是懂得了,一段失败,必然是一个大环境下的产物,不要把错误归于某一个人抑或某几个人,历史不是他们所能主宰的。是的,可以说慈禧为我们的屈辱史添上了一笔,但是绝不可以说是她让我们蒙受这段屈辱。试想,如果清朝整体的状况如大唐盛世一般,那么慈禧会做出那样一系列的行为吗?因此,不要习惯地将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大、再放大,要更多地关注一个时代整体的思想动态。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也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如果我们继续忽视社会文化的建设,继续不顾浮躁的社会风气,必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日本再勒紧裤腰带建设海军,而我们呢,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展示我们的富足的国力上,这样的大清王朝会成功么?可以说,是清王朝整体的制度、氛围导致了北洋水师必然的失败。

我们失败,败在政府本身。清政府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腐朽不堪,根本不可能在代表工业化时代的大海战中击败日本这样的对手。从战舰的年久失修,到任用陆军军官指挥海战,到平时训练的敷衍了事,都是体制腐败的结果。黄海海战的结局,也是历史的合理选择,就像几年后的日俄海战一样,不会有第二种结局。

同时,从日本当时的行为中,我们也能够明白:做一件事,需要明确的目的,才会有明确的动力。从纪录片里我们看到,日本在甲午战争爆发的多年前,就把击败北洋水师作为目标,看到那份详细的《联合战队报告》,并且制定出三种作战方案时,我忽然觉得很悲愤,一个再弱小的国家,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有那么明确的目标,结局是可预见的。从那刻起,仿佛就意味着战争的最后结局。而中国,却依然在安享现状。

看到最后北洋水师最高将领丁汝昌自杀时,我心里很复杂,其实他肯定明白,自己的死,改变不了什么。这个结局决不是简单的一两个人或事的原因,一两个英雄改变不了大局,一两个败类也没有那么大的能量。那种心情,又哪能仅仅用万念俱灰四个字来形容呢?常想,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民族英雄呢?到底是忠肝义胆、舍己为人,还是为了国家真正做出了一些功绩的人呢?不能兼顾时,我想更多地是前者吧,英雄不一定有作为,但是一定有一颗忠心,不会因为任何事违反自己的原则,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丁汝昌战术上的对与错我已经不想再考

虑,不想说,如果他当时怎样怎样,中国就会怎样怎样。一个人,能用生命的代价去坚守一个信仰,足以被称为英雄。想想,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了信仰而放弃生命,但是,在清朝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为什么那么多原本可以用生命去捍卫北洋海军的人确选择了苟且偷生?是的,这样的人每个时代都有,但是,是不是在那个需要仁人志士的年代,这样苟且偷生的人有些过多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常说,乱世出英雄,可是那个最需要英雄的乱世是不是塑造的英雄真的有些少呢?这个问题是否该反思一下呢?当一个国家整体的价值观坍塌,当腐败、苟且偷生在社会上不停地滋生,人们还会有那种所谓的献身精神吗?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让一些人为之献身,必定要有一种可以称之为“时代文化”的东西在里面,有了这种文化作为内在支撑,人们才会为了这个信仰努力称为英雄,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英雄的。

脑中忽然又浮现出战争的片段,硝烟弥漫,士兵在反抗。这些人中,肯定有败类,也肯定有爱国的士兵。他们奋力反抗,希望改变战况,却终究逃不出全军覆灭的悲惨结局。

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屈辱史那样简单,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一个时代究竟能带给人们什么。诚然,时代是依赖人来创造的,但是,这个时代整体的氛围是一点一点堆积起来的,一个人无法改变一段历史,但是他的某些言行会被时代记录在案,这些点点滴滴汇成了一种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时代文化”的东西,而这些,有反过来影响了每个人的行为。既然是这样,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当今某些价值观呢?比如浮躁、过于看重金钱。是的,像这样一段历史重演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反思这段历史,有些东西,我们的确需要借鉴,这是对我们这个民族负责任的表现。

闭上眼,仿佛还能够看见北洋水师覆没的踪迹,无语凝咽。对于这段屈辱,没有更多的话要说了,只想说,以史为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