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抵帆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今别离(其一) 》 黄遵宪 赏析 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 》 黄遵宪 赏析 教学设计

来源:抵帆知识网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知人论世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

1

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全班一起朗读诗歌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回顾我们所学的离别诗都有哪些意象?

生答:柳、酒、长亭、芳草、夕阳、山、笛声、古道等。

3 .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

2

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4.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5. 对比赏析

王运《今离别》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师问:两首诗的意象有何不同:

生答:本诗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

课堂小结:

3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Copyright © 2019-2025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