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来源:抵帆知识网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经籍类

凡经籍之类,古今所传者甚多,而所存甚少。其所传者,或纪传体,或经传体,或传记体,或小说体,或诗歌体,或杂记体,或论语体,或问答体,或说理体,或奇闻体,或游记体,或方志体,或考据体,或史传体,或史志体,或别史体,或别录体,或词话体,或文选体,或诗选体,或古文观止体,或小学体,或字书体,或算书体,或律书体,或医书体,或兵书体,或艺文体,或工艺体,或官制体,或教义体,或佛经体,或道经体,或儒家经典体,或释家经典体,或道家经典体,或杂家经典体,或外国经典体,或百家姓体,或千字文体,或幼学琼林体,或古今图书集成体,或四库全书体,或小史体,或小志体,或小传体,或小说体,或小诗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

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

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

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

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体,或小编体,或小集体,或小书体,或小状体,或小议体,或小论体,或小说体,或小词体,或小文体,或小学体,或小算体,或小律体,或小医体,或小兵体,或小艺体,或小工体,或小官体,或小教体,或小佛体,或小道体,或小杂体,或小外体,或小字体,或小百体,或小千体,或小幼体,或小图体,或小四体,或小类体,或小考体,或小古体,或小今体,或小外体,或小内

杨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他们让杨子的仆人去追,杨子问:“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回答:“路上很多岔路。”最后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找不到了。”杨子问:“怎么会找不到?”邻居回答:“路上有很多岔路,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所以回来了。”

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人。九岁时,有人称他父亲为“慢人亲”,司马朗说:“不尊重亲人的人是不好的。”客人向他道歉。十二岁时,他参加童子试,监考官因为他身体壮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质问他。司马朗回答:“我家世代生长在这里,虽然我年纪轻,但没有攀高枝的风气,我不愿意减少我的年龄来早日成才,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官很赞赏他的回答。后来,边界上的山民起义,城里的人也加入进去,有些人成为了盗匪。司马朗二十二岁时,太祖刘备任命他为司空掾属,后来除掉他的职务,任命他为成皋令,但他因病辞职,又被任命为堂阳长。他治理地方非常宽容,不使用鞭子和杖子,但人们却不违反法律。后来,他被任命为充州刺史,政绩斐然,百姓称赞他。即使在军队中,他也过着简朴的生活,食宿简单,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下属。建安二十二年,他和夏侯悖、藏霸等人征讨吴国,到了居巢时,军队中出现了大规模瘟疫,司马朗亲

自巡视,提供医疗和药物治疗。但他最终因为疾病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7.用法相同的是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和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错误的是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原文中没有提到司马朗是否靠宽厚仁慈来维持治安。

9.①谢:客人向他道歉。②异: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③窃:私下里。④去:因为病情而辞职。

10.(1)司马朗的字是伯达,他来自河内温人。(2)边界上的山民起义,城里的人也加入进去,有些人成为了盗匪。

9.谢道歉,异认为奇特,窃私下离职离开。

10.(1)判断句式,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人。(2)得分点是“内”和“为”,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抢掠。

江苏扬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蒋铨四岁的时候,母亲教他四子书中的几句。但他还太小不能拿笔,于是他母亲镂出竹枝,用来当做笔,然后教他点画,组成汉字。他坐在母亲的膝盖上,研究写字。当他学会了一些字后,母亲就拆掉了竹枝。每天训练他十个字,第二天让他用竹枝写出这些字,如果没有错误,就算完成了任务。等到他六岁的时候,母亲才让他正式拿笔学写字。

母亲教蒋铨写字时,会把绣纺绩之具摆放在旁边,然后让他坐在她的膝盖上读书。母亲一边操作着织布机,一边口述给他听,他则会发出咿唔的声音,与织机的轧轧声交织在一起。如果他偷懒,母亲就会拿出夏楚打他。有时候,母亲会把他抱在怀里,一起朗诵书中的内容。读累了,他就会睡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则会把他放回床上。不过,过不了多久,母亲又会叫醒他,让他继续读书。有时候,他们读书读到鸡鸣天亮。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教母亲教授《四子书》中的几句话)。 2)苦儿幼不能执笔(蒋铨太小不能拿笔)。

3)无误,乃已(如果没有错误,就算完成了任务)。 4)与轧轧相间(咿唔的声音与织机的轧轧声交织在一起)。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抱铨坐膝上教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旋复持儿而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儿怠,则少加夏楚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解衣以胸温儿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B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到了六岁,才开始让他拿笔学写字。)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鸟儿飞到天空,停在山峰上,它的心就平静了。)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忠诚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13.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答案因人而异。

13.祁奚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他被君王问及谁可以成为继承人。祁奚回答说“解狐”可以。君王不信,问他为什么。祁奚说:“解狐的父亲是一个谦虚的人,他会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而且他自己也很有才能,能够带领国家。”君王听了,很满意,就让解狐成为继承人。

注释】①祁奚:春秋时期晋国大夫。②君:指晋国君主。③解狐:晋国大夫,祁奚的女婿,后成为晋国继承人。

13.祁奚是晋国的一位智者,他被君王询问谁可以成为继承人。祁奚回答说“解狐”可以。君王不信,问他原因。祁奚说:

“解狐的父亲是一个谦虚的人,他会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而且他自己也很有才能,能够带领国家。”君王听了,很满意,就让解狐成为继承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是成为领袖的重要因素。

夫子曰:“吾不与祭,不祭则不食。”《诗》云:“于飞于天,下兮无寇。”《易》曰:“君子以祭祀先人,招徕诸神。”故君子有祭则食,有祀则神。

8.以下哪个不是君子祭祀的原因?(2分) A。招徕诸神 B。不祭则不食 C。祈求丰收 D。祭祀先人

9.以下哪句话的意思与“君子有祭则食,有祀则神”相同?(2分)

A。不学无术,不如不活 B。有志者事竟成 C。勤能补拙

D。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10.将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孔子说:“我不进行祭祀,不祭祀就不吃饭。”《诗经》中说:“在天空中飞翔,下面没有敌人。”《易经》中也说:“君子要先祭祀祖先,招引各种神灵。”因此,君子进行祭祀就可以享用美食,进行祀神就可以得到神的庇佑。

元子家有乳母为孩子做了一个能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他的友人公植听说了这个玩具,前来一看,却怒气冲冲地要将其焚毁。他责备元子说:“我听说古代的人们讨厌圆滑的人,他们唱道:宁愿做一个身份低贱的方正之士,也不愿做一个圆滑的公卿。你为什么要让孩子们沉迷于这个圆滑的玩具呢?孩子们在玩耍中会学到不正之道,你自己也沉迷于圆滑中,失去了方正之心。我真不知道你将来会不会一直追求圆滑,沉迷其中,我不想和你做朋友!”

元子听后很生气,对他的堂弟季川说:“我从小喜欢玩圆滑的玩具,公植却辱骂我,太过分了。我们需要用圆滑的方式来应对这个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圆滑,我们就不能参与社会,不能做出成就,公植为什么要用矛戟来惩罚我呢?”

张岱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冰雪的作用。鱼肉等食物在日晒下容易腐烂,但是如果放在冰雪中就可以保存更久。冰雪的存在也有助于作物的生长。人类的生命也需要冰雪的气息来维持,但是冰雪的气息只有在冰雪的季节才能得到。因此,四季都有一些冰雪的存在。

本文提到,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两大好处,即可以清净人的心灵,使人心境宁静;又可以滋润人的身体,如同鱼在水中、龙在石中一般,人们可以日夜沐浴其中。

6.藉(jiè):借助;异(yì):不同;遂(suí):于是;固(gù):确实。

7.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

9.冰雪之气可以清净人的心灵,使人心境宁静;又可以滋润人的身体。

10.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天地的“冰雪之气”,过渡到人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诗文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冰雪的特点包括:清冷、洁白、纯净、寂静。

12.“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这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

13.雾凇沆砀。

24.剔除格式错误及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5.翻译句子:治国犹如栽树,只要根基稳固,就会茂盛繁荣。

26.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以百姓为本,让人民安居乐业。

9.荆之地方/五千里。

10.⑴舍其文轩:放弃文化良好的住所。⑵此为何若人:这是哪种人?

11.⑴这就像是文化良好的住所和破旧的住所相比。⑵你不如放弃吧。

12.【甲】文表明了墨子反对战争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坚守自己信念的品质。

13.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经常运用类比推理的手法,如【甲】文中墨子将荆地和宋地的比较,以及【乙】文中墨子将耕者和食者的比较。这种类比推理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墨子的观点,并且让人们更容易接受。

A。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B。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8.答案:D。或不是“有的人”,而是“或者”、“或许”的意思。

9.答案示例:

A。当郑燮开仓济民时,有人反对,但郑燮说:“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拖延再申报,百姓怎么能活下去呢?就算上级谴责,我也愿意承担责任。”

B。在离开职位的那一天,老人们沿途送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在隋大业时期,他担任武阳令,以德教训下属,深受百姓的爱戴。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个人养了牸牛,已经八九年了。牛繁殖得十分繁盛,但当他想要搬家时,妻家不同意,县里的官员也无法解决。这个人只好到武阳找张允济求助,他哭泣着向张允济说明情况。张允济命令手下抓住牛主,用衣服蒙住他的头,假装抓住了盗牛贼,然后带着他去找妻家,说是抓住了盗牛贼,把牛放回去,解决了这个问题。

13.张允济是哪里人?(2分)

14.张允济担任什么职务?(2分)

15.为什么这个人去找张允济?(4分)

16.张允济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4分)

13.【答案】青州北海人。

评分】1分为正确地回答出张允济的籍贯,0.5分为只答对“北海”或“青州”,0分为答错或不答。

14.【答案】武阳令。

评分】1分为正确回答出张允济的职务,0分为答错或不答。

15.【答案】因为他养的牛太多,要搬家,但妻家不同意,县里的官员也无法解决。

评分】每句话1分,共4分,只要意思对即可。

16.【答案】张允济命令手下抓住牛主,用衣服蒙住他的头,假装抓住了盗牛贼,然后带着他去找妻家,说是抓住了盗牛贼,把牛放回去,解决了这个问题。

评分】每步骤1分,共4分,只要意思对即可。 9.陈康肃公擅长什么技能?(2分) 答:善射。(1分)

10.陈康肃公为什么自矜?(2分) 答:因他擅长射箭,当世无双。(1分) 11.卖油翁为什么不走?(4分)

答:因为他看到陈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表现出了惊讶和敬佩的态度,所以停下来观看,久而不去。(2分)

孔子见南子,南子辞而不见。子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3.南子为什么不见孔子?(2分)

4.文中“予所否者,天厌之!”的意思是什么?(2分) 5.文中“厌”的意思是(2分) A.喜欢 B.讨厌 C.感激 D.满意

3.文中没有明确说明,不可确定。

4.孔子认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了天的不满,表示自己对此感到抱歉和惋惜。

5.B

治清明,百姓安乐。后以直谏得罪,贬为庶人。震深自刻意,居家著述,著有《杨子传》、《春秋繁露》等书。晚年,征召入朝,担任太常博士,乃至太常少卿。年七十,卒于洛阳。

21.杨震的家乡在哪里?(2分) 22.邓骘为什么要辟杨震?(2分) 23.杨震被贬职后,做了什么?(2分)

21.(2分)杨震的家乡在弘农华阴。

22.(2分)邓骘听闻杨震贤能,因此辟他为官。 23.(2分)杨震被贬职后,专心著述,著有《杨子传》、《春秋繁露》等书。晚年被征召入朝,担任太常博士,之后又升任太常少卿。最终在洛阳去世。

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

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曾经担任昌邑令,推荐了荆州的茂才王密。有一天,王密送了杨震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廉洁奉公,不受私人贿赂。他的子孙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有些长者希望他开发一些产业,但他拒绝了,认为留下清白的名声才是最重要的遗产。

小人无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在君子中,他们以共同的道路为朋友;在小人中,他们以共同的利益为朋友。这是自然的道理。

然而我认为小人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君子才有。为什么呢?

因为小人所追求的是禄位、利益和财富。当他们有共同的利益时,暂时会结成党派,但这是虚假的;当利益消失或者出现冲突时,他们反而会相互伤害,即使是亲兄弟也无法相互保护。因此,我认为小人没有真正的朋友,他们暂时的朋友也是虚假的。

而君子则不同。他们坚守道义,实行忠诚和诚信,珍惜名声和气节。通过这些修身,他们可以相互促进;通过这些为国家服务,他们可以同心协力。他们始终如一,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潞安县的某甲的父亲因为被囚禁即将死去。他搜刮家中所有的财物,拿了一百两黄金,打算前往郡府求情。出门时,他的黑狗跟在他身后,不肯离开。他呵斥狗,试图让它回去,但

狗还是跟着他走了好几十里。某甲下马,拿石头扔向狗,狗才离开了。当他回头看时,发现狗已经不见了,于是他急忙赶路,一直到天黑才到达郡府。他检查自己的钱袋,发现已经丢失了一半的黄金,他满头大汗,心神俱失,在床上辗转反侧了一整夜。等到关门时,他才小心翼翼地离开城门。他意识到他所走的是南北交通要道,路上行人如蚂蚁一般,他丢失的黄金肯定不可能存在。当他走到他曾经扔石头的地方时,他发现狗已经死在了草丛中,身上沾满了汗水,但却紧紧地抱着他丢失的黄金。他感动了,买了棺材为这只狗安葬,人们称之为义犬冢。

23.(1) 到达 (2) 依赖 (3) 明白 24.(2) B

25.这则故事的寓意是:忠诚和坚持可以得到尊重和荣誉。 浙江衢州) 白侯之贤

沈君是衢州的守令,他大力称赞白侯的才德。我问他:“白侯如何管理科举?”他回答:“有钱的人善于逃避服役,而穷人则多被征召。白侯审查了这种奸诈行为,通过田地来确定赋税,使整个州服从他的平衡政策。”“白侯如何约束自己?”他回答:“白侯遵守清廉的原则,只在衢州之外饮水,从不打

扰衢州的居民。每天早晨他步行到府署,野人不认识他,与他争夺道路,他也不计较。”“白侯如何管理官员?”他回答:“官员们拿着案卷站在他的左右,只有白侯说了算,他们不敢随意出入。去年春天,天子表扬了白侯,衢州人都为他感到骄傲。”

我问自己,然后对着旁边的几个人说:“我以前听过兰溪的吴德基也说过这些话,现在沈君也大力称赞白侯的才德。白侯的才德是真实的。”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19.(1)A(2)B(2分,每小题1分) 20.D(2分) 21.C(2分)

22.白侯审查了逃避服役的奸诈行为,通过田地来确定赋税,使整个州服从他的平衡政策;他遵守清廉的原则,只在衢州之外饮水,从不打扰衢州的居民;官员们拿着案卷站在他的左右,只有白侯说了算,他们不敢随意出入。(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吾虽不才,亦有一二之见。今日与诸弟书,意在相告,亦在相劝。吾所见者,人生在世,须有志向,方能有所作为。志向既定,则须有恒心,方能有所成就。恒心既有,则须有行动,

方能有所实现。行动既进,则须有创新,方能有所突破。创新既成,则须有谦虚,方能有所发展。谦虚既备,则须有自律,方能有所保持。自律既强,则须有修身,方能有所成全。修身既成,则须有回顾,方能有所反思。回顾既毕,则须有前瞻,方能有所超越。前瞻既远,则须有坚毅,方能有所持久。坚毅既定,则须有奋斗,方能有所胜利。奋斗既胜,则须有感恩,方能有所回报。感恩既诚,则须有奉献,方能有所造福。奉献既成,则须有传承,方能有所永续。

14.4分。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人生的发展需要有志向、恒心、行动、创新、谦虚、自律、修身、回顾、前瞻、坚毅、奋斗、感恩、奉献和传承等要素。(或:人生的成功需要有一系列的步骤,如有志向、恒心、行动、创新、谦虚、自律、修身、回顾、前瞻、坚毅、奋斗、感恩、奉献和传承等。)

15.6分。这段文字对读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人们要有志向、恒心、行动、创新、谦虚、自律、修身、回顾、前瞻、坚毅、奋斗、感恩、奉献和传承等要素,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鼓励读者要有所奋斗,胜利后要感恩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或:这段文字对读者的影响

主要在于教育人们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鼓励人们要有所奋斗,胜利后要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A.素有:一直以来就有。B.甚重之:非常看重他。C.接以:以此为契机。D.举手未敢对:不敢回答。

21.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3分) 朱晖和张堪之间的友情故事。

22.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朱晖的为人品质。(6分) 朱晖为人正直、重情义,虽然与张堪并不熟悉,但因为堪曾有知己之言,朱晖深信堪的话,所以在堪去世后仍然关心堪的家人,并给予帮助。这表现了朱晖的仁爱和善良。

1.在晖同县,有一个人叫张堪,他很有名。2.他曾经把朱晖的胳膊叫做“晖臂”。3.张堪向朱晖举手致意,但是朱晖不敢回应。4.张堪去世后,他的子孙感到奇怪朱晖没有回应他的致意。

20.(4分) 1.一直以来,一向 2.握住,拿着 3.回答,答复 4.觉得奇怪

21.(3分) D

22.(3分) 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和孩子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望并慷慨解囊。

23.(3分) 从朱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尽管他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请求,但他仍然牢记在心,在张堪去世后,他帮助了他的家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