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儿童发展理论全真模拟演练(四)

来源:抵帆知识网
.

全真模拟演练(四)

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认知结构的机能和结构演变的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格塞尔 D.班杜拉

2.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维果茨基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贝塔朗菲

3.儿童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 】

A.行为模式 B.行为差异 C.个别差异 D.行为周期变化’。

4.人是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下列不属于格塞尔确定的四个诊断围的是【 】

A。动作能 B.精神能 C.语言能 D.应物能

5.对格塞尔发展理论的争议,常常集中在【 】

.

.

A.格塞尔发展量表的准确性 B.格塞尔发展量表的年龄常模

C.格塞尔成熟机制的可靠性 D.格塞尔的育儿观

6.华生认为,婴儿的惧、怒、爱三种情绪反应属于【 】

A.遗传的 B.习得的 C.非遗传的 7.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 】

A.定向过程 B选择过程 C.观察过程8.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实行的原则是【 】

A.节约原则 B.经济原则 C.快乐原则 9。下列心理学家中,被称为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的是【 A.安娜,弗洛伊德 B.埃里克森 C.霍妮 10.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 】

A,同一性 B.生本能和死本能 C.行为矫治 11.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成的阶段共有【 】

.

D.非习得的 D.学习过程

D。压抑原则】

D.斯金纳

D.基本焦虑

.

A。8个 B.6个 C.5个 D.4个

12.无限夸大生理差异,歧视妇女,反对男女平等的心理学家是【 】

A.弗洛伊德 B.埃里克森 C。霍妮 D.华生

13.儿童认为月亮在跟着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不走了。这种现象皮亚杰称之为【 】

A.实在主义 B.泛灵主义 C,自我中心主义 D.感知主义

14.皮亚杰认为,下列属于儿童发展影响因素的选项是【 】

A.适应 B。同化 C。顺应 D.平衡化

15. 20世纪70年代,被美国心理学家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的心理学家是 【 】

A.弗洛伊德 B.斯金纳 C.维果茨基 D.埃里克森

16-.下列选项不属于物质工具的是【 】

A.拖拉机 B.手榴弹 C.语词 D。床

17.开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维果茨基 C.霍妮 D。弗洛伊德

.

.

18. 20世纪80年代,研究重心转移到“可知度”上的心理学家是【 】

A.埃里克森 B。维果茨基 C.霍妮 D .吉布藉

19.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

A.洛伦兹 B.埃里克森 C.爱因斯沃斯 20.下列不属于爱因斯沃斯评定母亲照看方式行为特征的选项是【 A.敏感性一不敏感性 B.接受一抗拒

C.合作一于涉 D.热情一易接近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80分)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 2分。)

21.行为模式

22.塑造

23.假概念.

24.社会智力

.

.J.鲍尔毕

D .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打“√”,错误的打”X“,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

25.对于一个正常的儿童来说,行为是按照高度模式化的方式发展的。 【 】

26.埃里克森认为白日梦是学前儿童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 】

27.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教学就是发展,它们是两个同等的、平行进行的过程。【 】

28.习性学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提倡在自然环境中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因此儿童发展心理学应该全盘接受此类方法。【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9.简述“提前教育”和“过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危害。

30.简述弗洛伊德理论中儿童焦虑的防御机制。

3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知识的本原来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32.简述维果茨基提出的思维与言语关系的理论。

33.简述影响幼儿依恋的因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

.

34.论述在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中,青年期必须兼顾哪些方面,才能确保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35.结合实际分析“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这一观点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午后,我正忙着准备一份材料。不知什么时候文文出现在了我的面前,穿戴很整齐,一副要外出的样子,“爸爸,陪我出去踢球吧!”我头也没抬,继续望着屏幕,“爸爸正忙着呢!等我一会儿”。

过了一会,文文又进来了,带着怒气,“爸,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啊!”我看着电脑,说:“还得再等一会儿。”然后我在房门口挂了一个“工作中”的牌子。(这是我与他的约定,挂上这个牌子表示我很忙,不能打扰。)

第三次,当文文走到门口,看到这块牌子时,果然一声不响地出去了。 当我把材料弄完,长舒了一口气,很想出去走走。这才想起文文几次催促我外出,原来我昨天答应过带他去踢球,于是急忙招呼文文外出。

“请等一会儿,我得把这本故事书看完了才能出去。”文文语气不耐烦地说。他懒洋洋地坐在房间的地毯上,正捧着一本书在看。

啊1让爸爸等?这么快就跟我学会了?但我是忙于工作,他却显然是在摆架子。没办

.

.

法,我只好坐在客厅里等。过了好半天还不见他出来。我实在想出去了,就忍不住冲进他的房间,猛然看见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看书中”,一下子堵住了我的嘴。而他还在那儿慢条斯理地一页一页翻着书看。

重新回到客厅的沙发上,我开始反省自己。是我不尊重他在先,而他现在为了争回自己的权利,学我的样子在制裁我呢!

走进文文的房间,我对他讲了三点:第一,爸爸答应你2点钟出门,结果让你等到4点,答应的事情没做到,是爸爸不对,以后会改正,希望你监督;第二,以后爸爸和你,谁也不要让谁等,说好的时间,准时出发;第三,今天你要是让爸爸一直等下去,那么时间太晚了,球可就踢不成了!

文文一听球踢不成,立刻跳起来,“我看完了!”拉着我往门外飞奔而去。,

针对以上材料,结合观察学习理论分析文文爸爸的行为与文文行为的关系,并谈谈如何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7,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松紧带、弹簧、蹦蹦床、乒乓球等材料,让图图他们一群孩子探索弹性的特征。在他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了弹性的概念,接着引导图图他们区分弹性材料。果果说:“乒乓球也有弹性。”图图立刻反驳道:“乒乓球没有弹性。”乒乓球究竟有没有弹性呢?教师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教师解释说,因为乒乓球弹起来时并未改变形状,所以乒乓球没有弹性。可果果坚持说乒乓球能弹那么高,就是有弹性。

.

.

我们知道,弹性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改变形状,在力消失后物体又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有的概念(如“弹性”“力”等)讲深了孩子们听不懂,讲浅了不科学、模糊。

请运用发生认识论的理论观点分析案例中活动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C

.

答 案

.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B

18.【答案】D

19.【答案】A

20.【答案】D

二、名词解释题

.

.

21. 行为模式指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22.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

23.假概念是从外部看起来像概念,而从部看则是复合物的一种复合类型。

2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解决这些人际问题的能力称为社会智力。

三、判断说明题

25。 √ 对于一个正常的儿童来说,行为是按照高度模式化的方式发展的。格塞尔发展量表所提供的常模并不是每一个特定年龄的发展标准,而只是某一些特定年龄的发展的平均势

26. √ 埃里克森把学前期又称为游戏期,本阶段游戏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角色游戏或白日梦,二是共同游戏。

27. X 维果茨基指出不能将发展与教学等量齐观,教学基本上走在发展的前面。

28. X 习性学对儿童发展具有启迪和借鉴用。但习性学也存在诸多局限,不应全盘接受此类方法。

四、简答题.

29. 超越儿童生理成熟度的任何干预都会给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近期或远期的伤

.

.

害。一味倡导提前教育甚至超前教育,不但严重损害了儿童正常发育的自然进程,还损害了儿童潜能的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的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甚至造成心理压抑和情绪伤害。

30. 弗洛伊德理论中,儿童焦虑的防御机制共有五项:

(1)压抑。(2)反向作用。(3)投射。(4)退化。(5)停滞(固结)。

31.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为了认识物体,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从而改变它们:他必须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并再次集拢它们。

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作用于客体,形成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相互作用必然包含着两种活动,一方面,主体在部协调自己的动作形成动作结构,一方面将外界的客体组织起来形成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种活动是相互依赖的,因为只有通过动作,这些关系才得以发生。这种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客观知识总是从属于某些动作结构,而这些结构是一种构造的结果,它既不是出于客体(因为它依赖于动作),也不天生地存在于主体之中(因为主体必须学会协调他的动作)。

因此,皮亚杰把动作化和格式外化的过程称为双向建构。在他看来,不仅从感知运动智慧到形式运算的发展,经历了化和双向建构的过程,而且在个体每一认识关系建立的时刻,也体现着化和外化的统一。即一方面,主体把外界信息同化于主体已经形成的结构,形成某种广义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主体结构顺化于物,在一定程度上使主体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在皮亚杰看来,纯外因的习得是不存在的,具体的、单个的学习只能在已经形成或正

.

.

在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发生。从更概括的层次上讲,主体之所以获得知识,是由于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的同型关系,主体结构被,应用于客体的缘故。

32(1),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言语各有不同的发生根源和发展路线。

(2),维果茨基认为,部言语过程对思维发展有决定性的特殊意义。

33. 儿童的依恋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展的,尤其是母子交往的质量对依恋起着关键的作用。此外,依恋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1)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2)母亲的照看方式。(3)照看环境。

五、论述题

34. 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取得整合,才能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1)时间前景对时间混乱(如急躁,拖拉等)。

(2)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如缺乏信心)。

(3)角色实验对消极同一性(如不能认识自己,或出现一种超人感)。

(4)成就感预期对工作瘫痪(如对成就不抱希望)。

(5)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混乱(如疏远异性或性生活随便)。

.

.

(6)领导的极化对权威混乱(如盲目反上、盲目服从)。

(7)思想的极化对观念混乱(如我们通常讲的信仰危机)。

35.皮亚杰理论认为,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儿童最初具有的动作是反射性动作,本身并不具有智慧性质。从反射动作到智慧动作,再化为具有可逆性的动作——运算,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1)从反射动作到智慧动作。

儿童的出生带来了先天的反射能力。皮亚杰只对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感兴趣。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使儿童获得动作逻辑——一种实践的智慧。形成感知运动智慧的行动是可以重复的,而且是,可以概括的。

(2)动作的化。

经历了感知运动智慧的发展,儿童的动作越来越化,逐渐产生了智力活动的部形式。这时儿童有了借助表象进行思维的可能,我们称之为表象性思维。表象的形成,使儿童的动作可以离开对具体客体的直接操作,而移到头脑部来进行,因而表象性思维比感知运动智慧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表象性思维使儿童的思维开始离开实物,摆脱对当前情境的依赖性,因而变得较灵活、较广阔、较丰富。

(3)化的可逆的动作——运算。

简而言之,运算就是化的可逆的动作。,运算不是孤立的。一个单独的化动作,只能算作直觉表象,不能算作运算。运算总是随着同类运算总体的变化而形成的。

.

.

儿童在11一 12岁之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即他们只涉及现实本身,尤其只涉及那些为真实行动所操纵的、可触及的客体。

到了11~12岁,逻辑的运算开始从具体操纵客体阶段转变到观念阶段,形式运算成了可能。在这个阶段,逻辑运算是用菜种符号(语词或数理符号等,来表达,而不再甫感知、经验或信念来加以支持了,形式运算的思维是“假言演绎”式的。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展儿童的动诈,是发展儿童智力的必由之路,这一观点对于我国的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

六、案例分析题

36.(1)文文希望爸爸陪他去踢球,可是爸爸埋头于工作,几次三番都被爸爸挡了回来。当爸爸忙完了自己的工作,发现文文变成了刚才的自己,从不耐烦的语气,到“请等一会儿”这句话,再到挂上“看书中”的小牌子。

(2),“看书中”的文文和“工作中”的爸爸如出一辙。但文文的行为,并不是对爸爸行为的筒单复制。文文观察到爸爸的行为及结果,即当爸爸以一系列行为表示“我在工作,请勿打扰”时,旁人只能服从。于是文文学会了一个新的行为,并立刻表现了出来。

(3)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在孩子的身上,轻而易举地看到教养者的影子。这是因为,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所有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以习得新行为。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应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在这个案例中,文文的爸爸事后向文文承认了自己“言而无信‘的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这种

.

.

心平气和解决冲突的做法,也是一个很好的示。

37.(1)案例中呈现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探索弹性的特征”。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供儿童体验,以期望孩子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弹性的特征。

(2)在活动中,孩子们就“乒乓球是否有弹性”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中表现出幼儿对于“弹性”这一物理概念的不了解。

(3)这次活动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弹性”这一物理概念远远超出了幼儿的认识理解围。

(4)案例告诉我们,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是任何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