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东北老兵题材摄影创作历程漫谈

来源:抵帆知识网
(Vol.149) 201JOURNALOF JILIN UNIVERSITYOF ARTS东北老兵题材摄影创作历程漫谈赵申申(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作者简介】赵申申,吉林艺术学院设 计学院讲师。【摘要】东北地域上有着这样的一群 人,他们是曾经的英雄。硝烟散去,炮 声渐远,很多事情早已被人们淡忘,鲜 活的、逝去的、青春的、苍老的,岁月 流逝,随着抗战老兵的逝去,老兵所经 历的历史也会逐渐被淹没,抢救老兵的 历史迫在眉睫,捕捉老兵的镜头有着很 大的教育意义。通过影像记录那些令人 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让年轻人重温抗 日战争的历史,回忆东北的抗日英雄事 迹,纪念那些为了和平正义奋斗过的生 命,以不怕牺牲、功而不傲、奉献终身 的老兵精神锤炼自己,以肃穆的目光审 视这世界的崇高和尊敬。【关键词】抗战老兵;题材摄影;创作 构思【中图分类号】J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74-5442 (2019)

02-0069-03一、 作品的创作初衷与主题思想在新时代,我们与战争或许渐行渐远,但老兵们艰苦奋 斗、英勇献身、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让 我们震撼。他们有的已满脸皱纹、弯腰驼背,身体上有曾经 被刺刀和子弹穿透的伤痕,有的人只能在墓前默默相对。一

张张鳞波沟壑的脸庞、一束束期许坚毅的目光、一个个庄严

肃穆的军礼、一根根挺直不屈的脊梁,这些曾经保家卫国的 英勇战士,为中国军人树立一座不朽的影像丰碑,让人们感 受到的是视觉的震撼和灵魂的激荡。东北老兵题材摄影项目创作构思为反映抗战老兵的现实

生活影像记录,他们是曾经的英雄,需要我们去记录去关

爱。每位老兵都珍存着一个小包、小匣或小框,小心翼翼地 打开,一层包一层,里面是光华闪闪的军功章和发黄的证

书,这样的画面背后是一个个令人泪下的故事。他们曾在炮 火纷飞中前行,他们爬满皱纹的脸上刻画的是正气刚毅,胸 前挂着的徽章在我们的心中是永不褪色的,这样的画面是我

们这个时代需要的。通过影像记录他们现在的模样,为他们 定格全家福及穿上军装的肖像照,为他们留下更多的影像资

料,用故事性和正能量传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纪念,弘

扬抗战老兵精神。二、 创作的总体执行情况本项目的实施周期为2017年8月一2018年8月,在项目执行 过程中,制定了详尽的实施计划,主要包括项目资金开支、 资料收集、调研考察、艺术创作、结项验收。为了本项目的

实施,通过对吉林省档案馆的查核,以及在全国志愿者的帮 助下,找到了多位抗日老兵。根据资料显示,吉林省民政厅

2016年年初提供了全省271名抗战老兵名单,工作人员实际

采访时已有10%左右故去;30%因伤病不能接受釆访;15%左右069Academic Forum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去了外地儿女家,或别的敬老院、荣军院难以寻见。经过多

次努力寻找联系老兵,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深入基层收集 资料,实地走访吉林省农安县华家桥村、内蒙古通辽市和云

南周边等地区,在走访过程中留下影像资料,并进行了具体 的抗战老兵主题拍摄。从创作过程来看,为了踏寻老兵的足迹,驱车线路总长

三万余公里,横跨大半个中国,沿途经过数百个乡镇,深入 老兵生活、克服困难、潜心创作。镜头下的每位老兵都已是

垂暮之年,岁月在他们的脸庞、眼角留下深刻的皱纹。他们 都曾奋战在抗战和抗美援朝战线上,他们跟随抗战队伍转战 白山黑水,经受了夏季长白山老林毒蛇蚊虫的叮咬;顶住了

冬季没腰深的大雪和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们吞野菜、 树皮,在饥饿中与多于自己数十倍、百倍的敌宼殊死搏斗。

他们的故事浸透出多样的历程性与真实性。当年从军的飒爽青年,为国出生入死的英雄,而今已是 年近百岁或逾百岁的老人。在项目拍摄的几位老兵中,年龄 最大的97岁,最小的88岁。抗战老兵李忠敏,1923年生人,

曾编入云南地方部队(图1);抗战老兵林国柱,1927年生 人,参加滇南防卫战;杨增林,国民革命军60军182师544团

1营2连,现居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小哨乡;身上有20多处枪

伤的90岁老兵任明德,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

援朝战争等百余次大小战役的老兵,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

宣传部、北京军区推出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 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典型;赵斗兰是赵占英烈士的母亲

(图2),赵斗兰妈妈一生育有6个子女,赵占英是老四,是

家中唯一的儿子,1984年在对越作战中光荣牺牲。赵占英牺

牲后,赵斗兰因生活拮据,一直没能去边陲为儿子扫墓。

2004年在嵩明县民政局的资助下,赵斗兰第一次赴麻栗坡烈

士陵园扫墓,抚摸着儿子墓碑痛哭的一组图片和视频让无数 战友、网友痛哭流涕;97岁抗战老兵王显聚,是黄河支队一 旅一团二营六连二排六班士兵,也是通辽市1937年7月7日前

参军唯一健在的老红军;抗日老兵崔荣东,1931年生于河北

省东光县,抗日战争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东北解放后,跟 随四野一路南下,直到海南岛,再度见证血与火的岁月,直

到全国解放。20世纪60年代,家乡饥荒时,他带领全家来到

了曾经战斗过的东北,在农安落户,后来有幸来到张凤英老

兵大院,与老兵们生活在一起,过上幸福的晚年。一幅幅照 片,定格的是老兵现在的模样,但他们的眼神里,凝聚着的

是年少时保家卫国的记忆。070图1抗战老兵李忠敏回忆往事2018年摄于昆明市官渡区小喟乡图2英雄母亲赵斗兰肖像2018年摄于嵩明县大庄村(Vol.149》 204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OF ARTS抗战记忆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老兵是民族心灵的刻印,它凝固的是一种文化力 量,也是一种历史精神。许多老兵在忍受病痛的折磨,但一讲起那段难忘的历史,

他们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庄严的军礼,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面对这些鲜活的生 命,从他们的身边路过,漫步在历史和现在,亲眼看见苍老又颤抖的手,伤痕累累 的躯体。几乎每位老兵躯体上都有那些被子弹和刺刀穿透的肌肉和骨骼,那些留存

在老兵身上的弹孔,都凝固成清晰的历历在目的述说。一个个战斗过的生命与这个 世界的交集,这样的画面记录彰显着深刻的价值。铭记苦难、善待英雄,才能真正 珍视安宁与和平的宝贵。本项目中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是经过一系列深思熟虑、仔细推敲拍摄而出的,也是 用摄影真实地记录这段历史的最好机会,用镜头触摸历史的记忆,还原东北地域和

民族的集体记忆,捕捉当下的点滴感动,记录沿线各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

人民生活的变化,其中隐藏着对老兵生活的敏锐理解,也折射着微妙的社会和文化

线索。三、作品创作问题与展望因客观条件不足,在挖掘、联系老兵方面存在困难,无法找到更多的拍摄素

材,只拍摄了能够联系上的老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作品的创作和挖掘,相 关的项目传播推广工作做得还不够,创作成果没有引发更大范围的对于该题材的关

注,是一项应该引起各方面重视的长期任务。在未来的创作中,应该更加明确、具体和清晰,通过扎实的前期准备推动本项 目的创作质量提升,使项目向成熟度更高的方向去努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

神,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主旋律,创新工作方式。

创作作品求质求精,树立精品意识,关注现实,反映当下,拍摄更多思想精深、艺

术精湛的作品。体现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好地体现当下艺术发展的

水准、特色和时代风貌。本创作项目是在与时间和生命赛跑,在抗战胜利73年之际,胜利的场面历久弥

新,是这些抗战老兵,在最绝望的日子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点亮了民族的希望。 如今需要进一步调动政府、学界、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多投入精力、加以关注,拿 出更多的尊重,守护好抗战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希望社会相关机构、部门能择优

公益性收藏、出版、展览本项目作品,并能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推广,促进作 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从而调动更多青年艺术家及摄影师的积

极性,使得抗战老兵这种题材能成为系统性、故事性的拍摄题材。奏响爱国主义主

旋律,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整合优势资源,能够有组织地成为传播交流推广项

目,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激发时代共鸣,倡导责任担当,昭示民族 精神与时代精神。071Academic Foru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