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娟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4.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古诗的主题。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法和学法:诵读法、师生互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雎鸠鸟图片导入。
二、解题:(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
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一读,学生听教师范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2、二读,注意停顿
1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三读 生动地译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四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1学生齐读 ○
2男女生分角色读 ○
3有感情诵读 ○三、作业
1、积累字词、名句。 2、背诵《关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