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染病简答题背诵

来源:抵帆知识网
1.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被动免疫,特异性主动免疫将病原体清除,无病理损害和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诱导特异性免疫,但无或有轻微病理损害且无临床表现 (3)显性感染:诱导特异性免疫并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4)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人体不出现疾病状态,但可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机体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不能清除,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再引发显性感染(单疱,带疱,疟疾,结核),病原体不排出体外

2.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5-7天 a.起病急,畏寒发热乏力

b.厌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区痛 c.尿色加深,浓茶样 d.ALT,AST升高

(2)黄疸期:2-6周

a.症状好转,发热减退,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黄染

b.部分患者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 c.ALT,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3)恢复期:1-2个月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

3.重型肝炎肝衰竭症候群

(1)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2)明显出血倾向,PT显著延长,PTA<40%

(3)黄疸进行性加深,总胆红素每天上升≥17.1mmol/L (4)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

(5)扑翼样震颤,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6)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4.肝衰竭诊断分型

(1)急性肝衰竭(暴发型肝炎):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

(2)亚急性肝衰竭:15天至26周出现肝衰竭症候群;分为脑病型(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腹水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5.淤胆型肝炎临床表现

(1)皮肤黄染,瘙痒,粪色变浅,肝大 (2)胆红素升高(直胆为主),γ-GT,ALP,总胆汁酸,胆固醇升高 (3)ALT,AST升高不明显,PTA>60% 6.乙肝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足够休息,合理饮食,避免饮酒和损肝药物

(2)药物治疗: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抗病毒(α干扰素,核苷类-恩替卡韦,替诺福韦)

7.流感临床表现 a.典型流感:病程4-7天 (1)全身中毒症状:高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 (2)查体:结膜充血,肺部干啰音

b.轻型流感:急性起病,轻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2-3天自愈 c.肺炎型流感:多发于老年人、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病初类似典型流感症状,1天后病情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发绀,可伴心肝肾衰竭,肺部干湿啰音 d.其他类型:典型症状 +呕吐腹泻☞胃肠型

+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脑膜炎型 心肌炎型、心包炎型 +横纹肌溶解☞肌炎型

8.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外渗征),肾损害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发热期: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 ◎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嗜睡、烦躁、谵妄、抽搐 ◎毛细血管损害征:充血:三红(面,颈,胸红—“酒醉貌”); 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腔道出血; 渗出水肿征—三肿(球结膜、眼睑--“水泡眼”、面部水肿) ◎肾损害:蛋白尿和镜检管型,有诊断意义 (2)低血压休克期: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BP下降。

1)微循环灌注不足: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 2)急性肾衰 3)出血症状加重 总体印象为热退病加重 (3)少尿期(凶险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1)尿毒症表现:“尿中毒”——胃肠道、神经系统症状 2)酸碱平衡紊乱:“酸中毒”—Kussmaul深大呼吸 3)“水中毒”:水潴留、高血容量综合征 4)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低钙

5)出血加重:可有皮肤瘀斑、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三中毒:尿中毒、水中毒、酸中毒;二紊乱: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一加重:出血加重 (4)多尿期: 1)移行期(尿量400—2000ml/日) 2)多尿早期(尿量>2000ml/日)

3)多尿后期(尿量>3000ml/日,逐渐增加,一般4000—8000ml/日,少数可达15000ml/日以上)水电解质紊乱达高峰,也易并发感染,甚至出现第二次休克

(5)恢复期:标志:尿量逐渐回复到<2000ml/日。但肾功能完全恢复则需更长时间。

9.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 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发热期治疗 1)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 2) 减轻外渗;早期卧床休息,降低血管通透性—路丁、维生素C、平衡盐

溶液

3) 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糖皮质激素 4) 预防DIC: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1) 补充血容量 2) 纠正酸中毒

3) 血管活性药物、激素的应用

少尿期治疗:稳、促、导、透 1) 稳:稳定内环境 2) 促:促进利尿 3) 导:导泻 4) 透:透析 多尿期治疗:重点是防治水电解质紊乱 1)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处理原则同少尿期 2) 多尿期应积极补充水、电解质,尤其是补钾,以口服补液为主、防治继

发感染 恢复期治疗:此期应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10.乙脑临床表现 初期:(1—3病日) (1)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体温2-3天内上升达高峰。

(2)神经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可有嗜睡或昏迷,腹泻(小儿可有)。 极期:(4一l0病日)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1)持续高热 (2)意识障碍 (3)惊厥或抽搐 原因: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

(4)呼吸衰竭(本病主要死亡原因) 中枢性呼吸衰竭—延脑呼吸中枢病变

原因:脑实质病变、脑水肿、脑疝、低血钠性脑病 外周性呼吸衰竭

原因:呼吸肌麻痹、呼吸道痰阻、肺部感染

(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前囟隆起 (6)少数可有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因心功能不全、胃肠出血引起。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 恢复期: (1)体温下降 (2)神志逐渐恢复

(3)语言及各种神经反射恢复 (4)部分重症病例恢复较慢

(5)若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系统损害称为后遗症。 常见有:失语、强直性瘫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

后遗症期:部分重症病人在发病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其中以失语、瘫痪、意识障碍和精神失常等较为常见。

11.乙脑CSF变化

(1)外观清亮或微浊,压力升高

(2)白细胞数在50-500×106/L↑(白细胞计数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无

关)早期以N细胞为主,以后L渐高

(3)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12.登革热临床表现 ★★★典型登革热 (1) 发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5~7天后骤降至正常 a.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乏力(马鞍热或双峰热) b. 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关节痛,可伴消化道症状 c. 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2) 浅表淋巴结肿大 (3) 皮疹:3-6日多形皮疹、皮下出血,有痒感,不脱屑,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面部,持续3-5天 (4) 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阴道出血等 (5) 其他:轻度肝肿大 轻型登革热:发热低、疼痛轻、皮疹少、不出血,淋巴结大,类似流感 重型登革热:早期典型登革热表现,发热3~5天后病情加重: 表现为脑膜脑炎: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颈强直、瞳孔缩小、血压骤降; 部分病例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内死于中枢性呼衰或出血性休克 13.登革热的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登革热流行区、或15天内到过流行区、发病前5-9

天被叮咬,夏秋雨季

(2) 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3) 实验室检查: 1) 血WBC↓、 PLT↓

2)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3)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4) 恢复期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

5) 急性期患者血清、血浆和血细胞中分离到病毒和抗原

14.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1)前驱期:2~4天 a. 伤口及周围感觉异常: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痛、痒、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是具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 b. 类感冒症状:低热、头痛、倦怠、恶心、食欲不振,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 (2)兴奋期:1~3天;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恐惧表情 a. 恐水:为本病的最主要特征,但不一定每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 b. 怕风:患者对外界多种刺激如风、光、声、触碰可引起咽喉肌痉挛,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因呼吸肌痉挛致呼吸困难和发绀。 c.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大量流延、乱吐唾液、多汗、心率快、血压升高。 d. 神志:清晰,烦躁不安,少数病人可出现精神失常、幻视幻听。 e. 体温:常升高(38~40℃)。 (3)麻痹期:6~18小时 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进人全身弛缓性瘫痪,患者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15.狂犬病-伤口处理

伤口处理:咬伤后及时(2小时内)严格处理伤口,对降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1) 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两者不可合用); (2) 冲洗后用2%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 (3) 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

(4) 如有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则应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此外,尚要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16.艾滋病临床表现

(1)急性期:初次感染2~4周,以发热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盗汗、

恶心,肌痛、关节痛等、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 (2)无症状期(潜伏期):平均9年,一般情况较好,无临床症状(HIV不断复

制,CD4+T淋巴细胞逐渐下降,具有传染性) (3)艾滋病期★★★:主要表现为HIV相关症状 a.持续1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 b.神经精神症状:头痛、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癫痫、痴呆 c.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如卡氏肺孢子菌肺炎、隐球菌脑膜炎、白色念珠菌食管炎、鹅口疮等

17.恙虫病临床表现

❖ 病程第1周: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体征: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焦痂、 溃疡,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 病程第2周:多脏器损害表现:神经、循环、呼吸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广泛出血现象。危重病例呈MODS、DIC。

❖ 病程第3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逐渐康复;部分患者可病重死亡 ★★★特征性体征: (1) 焦痂与溃疡:70~100% 患者,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15mm,表面焦黑色

痂皮,基底部肉芽创面,边缘稍隆起,周围有红晕,多数1个,偶见2~3个多见于人体湿润、气味较浓以及被压迫的部位,如腋窝、外生殖器等 (2) 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伴疼痛或压痛,不化脓 (3) 肝脾肿大:轻微触痛

(4) 皮疹:病程4~6天,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不痒,散在分布

18.伤寒临床表现 (1)初期(病程第1周):缓慢起病,最早出现发热,体温呈阶梯型上升达39-40°C,伴畏寒、乏力、纳差、咳嗽、咽痛、腹痛、轻微腹泻或便秘 (2)极期(病程第2-3周):伤寒的特征性表现 ①持续高热:多为稽留热; ②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谵妄、昏迷 ③相对缓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④玫瑰疹:部分病人可于病程7-14天在胸、腹、背部分批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约2-4mm,压之褪色。 ⑤消化系统症状:明显纳差、腹胀、便秘(不可用强效泻药),右下腹轻压痛等;⑥肝 脾 肿 大; (3)缓解期(病程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但是应注意并发症仍可出现(肠出血、穿孔)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

19.伤寒的并发症 (1)肠出血 (2)肠穿孔

(3)肺炎、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4)DIC

20.霍乱临床表现 (1)泻吐期(数小时或1-2天): ①腹泻:无痛性剧烈腹泻,不伴里急后重,黄色水样便、米泔样水便或洗肉水样血便,无粪臭大便量多次频;(三无:无发热、无腹痛、无里急后重); ②呕吐:先泻后吐,喷射状,次数不多,少有恶心,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继之

为水样或米泔水样,无发热;

③O139血清型霍乱发热、腹痛比较常见,并发菌血症

(2)脱水虚脱期: ①脱水: – 轻度:皮肤粘膜干燥,皮肤弹性稍差,失水1000ml – 中度: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失水3000-3500ml – 重度:皮肤干皱,极度无力,血压下降,神志改变,失水4000ml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智淡漠的“霍乱面容”; ②肌肉痉挛:低钠血症—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 ③低血钾: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鼓肠、心律失常; ④尿毒症、酸中毒:kussmaul呼吸,意识障碍; ⑤循环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 (3)恢复及反应期:症状逐渐消失,少数有反应性低热:循环改善后肠毒素吸收增加。

21.菌痢临床表现

(1)普通型(典型菌痢): 症状:起病急,畏寒发热;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 次,初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呈粘液脓血便,量少;

体征: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活跃。 病程:1~2周。 (2)轻型(非典型): ① 全身中毒症状轻;

② 肠道症状轻,腹泻每日数次,大便有粘液而无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轻。

③ 1周左右自愈;

(3) 重型: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 ①急性发热

②腹泻每日30次以上,稀水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常伴呕吐,严重失水可导致外周循环衰竭 (4)中毒型:

① 发生年龄: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 ② 起病急骤;

③ 严重中毒症状:高热、抽搐、昏迷、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严重毒血症状、休克、中毒性脑病)

④ 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肠道症状

⑴休克型:最常见

主要表现:感染性休克。

早期:微循环痉挛为主: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及紫绀,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变小。

晚期:微循环淤血和缺氧:四肢发绀,皮肤花斑,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无尿,意识障碍。 ⑵ 脑型:

原因: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出现脑疝。

表现:严重脑症状: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衰竭。 ⑶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表现;死亡率最高。

22.钩体病黄疸出血型临床表现

黄疸出血型 :此型又称外耳病。早期同流感伤寒型(寒热酸痛一身软,眼红腿痛淋巴结肿) ,于病程4~8天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或肾损害。 ① 黄疸与肝损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脾轻度肿大,ALT升高;严 重时出现肝性脑病。

② 出血现象:鼻出血、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呕血、尿血,阴道流血

③ 肾功能损害:血尿、蛋白尿、管型,可出现氮质血症或尿毒症症状。 可因急性肾衰(70%)、肝衰(20%)或大出血(10%)而死亡。 23.阿米巴痢疾普通型临床表现 普通型: a. 全身症状轻,一般无发热; b. 腹胀、腹痛、腹泻 c. 大便典型表现:黏液血便、果酱样;粪质较多,有腥臭,镜检可发现滋养体 24.阿米巴痢疾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诊断

试述伤寒、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急黄肝的鉴别要点 伤寒 钩体病 肾综合征出急黄肝 血热 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 致病性钩端螺旋汉坦病毒 肝炎病毒 体 流行特消化道传播 鼠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鼠血液、体液传播、点 夏秋季多发 传染源 类 母婴传播 (水)接触传播呼吸、消化、为主,也可经口接触等多途传播 径传播 夏秋季多发 基础病全身单核-巨全身毛细血管感全身小血管肝细胞变性坏死,理变化 噬细胞系统染中毒性损伤 广泛性损害 炎症细胞浸润、间的增生性反质增生、肝细胞再应(伤寒肉芽生 肿) 发热特体温阶梯状急性发热,体温多急性起甲戊型肝炎起病较征 上升 39摄氏度左右 病;重症热急,大部分患者发退后症状加热畏寒;乙、丙、重 丁型肝炎起病较缓,仅少数发热 特征性持续发热、(1)流感伤寒典型表现:起病急,食欲减退,临床表表情淡漠、型:寒热酸痛一三类主征:厌油,乏力,上腹现 相对缓脉、身软,眼红腿痛发热、充血部不适,肝区隐痛,玫瑰疹、肝淋巴结肿 出血外渗恶心,呕吐,部分脾肿大,白(2)肺出血型 征,急性肾病人畏寒发热,继细胞减少。 (3)黄疸出血型 功能衰竭 而尿色加深,巩膜、(4)脑膜脑炎型 五期经过:皮肤等出现黄疸 (5)肾型 发热期、低 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实验室(1)血象嗜血培养、血清学血象白细胞肝功能检查(血清诊断 酸性粒细胞试验有确诊价值 总数升高,酶、胆红素等)、病减少;(2)血血小板下原学检查可明确诊培养、骨髓培降;蛋白尿,断 养可确诊; 尿中可出现(3)肥达反膜状物;血应有辅助诊尿素氮、血断价值 肌酐升高;免疫学检查有确诊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