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染病学选择题(附答案)_打印版

来源:抵帆知识网
传 染 病 学

一 总论

单选题: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D)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态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极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 B ) A.艾滋病 B.鼠疫 C.乙型肝炎 D.疟疾 E.麻风病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E ) A.病毒性肝炎 B.登革热 C.炭疽 D.艾滋病 E.血吸虫病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 B )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 C ) A.咽拭子或血液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特异性免疫功能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14.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主要区别是( B )

A.是否有病原体 B.是否有传染性 C.是否有感染后免疫D.是否有发热 E.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15.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 C ) A.病原体被消灭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带菌者

二、病毒感染性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

1.男,18岁,乏力、厌油、黄疸进行性加深10天,神志不清1天,查体:皮肤黏膜明显黄疸,烦躁不安,皮肤淤斑,肝右肋下未扪及,肝浊音界7-8肋间,扑击样震颤阳性,血清总胆红素255μmol/L, ALT200u/L,凝血酶原活动度28%。其诊断可能性最大的是( B )

A.急性黄疸型肝炎 B.急性重型肝炎 C.亚急性重型肝炎 D.慢性重型肝炎 E.淤胆型肝炎

2.女,28岁,初孕8个月,猪饲养员,7月8日人院,15天前淋雨后发热,风团、痒,面部浮肿,食欲减退,病后7天眼黄,1天前烦躁,胡言乱语。查体:体温37℃,血压130/80mmHg,神志不清,检查不合作,巩膜明显黄染,注射处皮肤有淤斑,腹膨隆,腹水征阳性,宫底脐上3指,胎心每分钟150次,下肢浮肿,肝功能检查结果示ALT 150u/L,血清总胆红素255μ mo1/L,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阳性,其诊断可能性最大的是( B ) A.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 B.妊娠合并急性重型肝炎 C.妊娠合并钩端螺旋体病 D.妊娠合并亚急性重型肝炎 E.妊娠特发性黄疸

3.男性青年,因厌油、尿黄8天就诊。查体:神志不清,躁动,巩膜中度黄染,牙龈处出血,颈有抵抗感,表浅淋巴结不肿

1

大,肝界明显缩小,无腹水征,布氏征阴性,未引出病理征。该患者的诊断可能性最大的是( A )

A.急性重型肝炎 B.乙型脑炎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肾综合征出血热

E.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

4.当肝炎患者发生明显细菌感染时,不宜应用的抗菌药物是( C )

A.头孢菌素 B.青霉素 C.四环素 D.阿米卡星 E.甲硝唑

5.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 D ) A.慢性肝炎 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C.急性黄疸型肝炎 D.隐性感染 E.慢性重型肝炎

7.区别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最可靠的依据是( E )

A.病程长短

B.临床症状的轻重 C.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D.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查 E.肝穿刺活检

8.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 B )

A.小球形颗粒 B.Dane颗粒 C.核状颗粒 D.管状颗粒 E.丝状颗粒

9.下列不属于重型肝炎并发症的是( B ) A.肝肾综合征 B.脑膜炎 C.消化道出血 D.肝性脑病 E.腹腔感染

10.重型肝炎应用乳果糖的目的是( C ) A.增加肝脏营养 B.促进肝细胞增生 C.减少氨吸收

D.减少肝细胞坏死 E.补充能量

11.疑有肝性脑病的患者,应采取下列哪种饮食护理( A )

A.低蛋白饮食 B.低盐半流食

C.低脂饮食 D.禁食 E.普食

12.下列不属于RNA病毒科的肝炎病毒的是( B )

A.甲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 D.丁型肝炎病毒 E.戊型肝炎病毒

21.对于HBeAg阳性母亲所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其感染HBV最有效的措施是(D) A.丙种球蛋白

B.丙种球蛋白+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C.乙肝疫苗

D.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乙肝疫苗+丙种球蛋白

23.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B )

A.明显低钾低钠血症 B.低蛋白饮食 C.消化道大出血 D.使用镇静剂 E.大量放腹水

(二)麻疹

1、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表现为 ( C ) A.发热 B.Stimson线

C.Koplik斑 D.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E.结膜炎

2、在我国,1岁内小儿需完成的基础计划免疫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 E ) A.卡介苗

B.脊髓灰质炎疫苗 C.麻疹疫苗

D.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 E.乙型脑炎疫苗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菌是( D) A.乙型链球菌 B.β-溶血性链球菌 C.柯萨奇病毒 D.乙型脑炎病毒 E.脑膜炎双球菌

3.乙型脑炎在我国的发病季节主要在( C ) A.冬春季节 B.秋季

C.7、8、9三个月 D.9、10、11三个月 E.夏秋季

2

4.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年龄主要在( D ) A.成年人 B.年老体弱者

C.可通过母体传播给胎儿 D. 10岁以下的儿童 E.缺乏年龄特征

5.乙型脑炎的临床分期中不包括( B ) A.初期 B.发热期 C.极期 D.恢复期 E.后遗症期

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D A.借飞沫呼吸道传染

B.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传染 C.输血输入乙脑病毒

D.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经皮肤入血 E.苍蝇作为媒介污染食物经口传染 7.乙脑患者早期的特异性诊断检查(E ) A.腰穿检测脑压 B.脑脊液化验检查 C.头颅CT检查

D.补体结合试验检测乙脑lgG抗体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脑IgM抗体 8.重型乙脑患者极期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见的是( A )

A.心功能衰竭 B.高热 C.抽搐 D.呼吸衰竭 E.意识障碍 9.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大,呈去大脑强直、有一呼吸暂停,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E ) A.糖皮质激素 B.镇痉

C.速尿 D.吸氧 E.20%甘露醇

(四)肾综合征出血热

1.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变是( E ) A.全身小动脉坏死

B.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

C.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D.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E.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2.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C )

A.猫类是其重要传染源

B.其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 D.大量补充血容量是解决尿毒症的好方法

E.不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3.流行性出血热的确诊是通过( E ) A.临床上表现有“三痛”和“三红”

B.血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C.尿中可见膜状物

D.临床上有三大主征:发热,充血出血、肾损害

E.特异性IgM抗体1 : 20以上 4.流行性出血热属于( B )

A.无肾综合征的动物源性出血热 B.有肾综合征的动物源性出血热 C.蚊传性出血热 D.蜱传性出血热

E.传播途径不明性出血热

5.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指( D ) A.头痛、全身痛和腰痛 B.头痛、关节痛和腰痛 C.头痛、腓肠肌痛和腰痛 D.头痛、眼眶痛和腰痛 E.头痛、腹痛和腰痛

6.某女,47岁,发热、头痛7天,无尿1天入院,入院时神志清,结合膜充血、水肿,皮肤有瘀点、瘀斑,血压130/90mmHg,血常规:WBC 28.0×109/L,异型淋巴细胞20%, Hb110g/L, PLT42×109/L。尿蛋白++,住院第2天突然出现失语,左侧肢体偏瘫,抽搐、昏迷,血压190/120mmHg,左侧巴氏征阳性,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下列哪项诊断可能性大( C ) A.急性肾炎并发高血压脑病

B.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脑水肿、脑疝形成C.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颅内出血 D.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力衰竭

3

E.肾小球肾炎并急性肾衰和败血症 7.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

A.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d B.血中BUN和Cr迅速下降 C.多尿早期尿毒症症状加重 D.每日尿量可多达15000m1 E.可发生休克

8.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治疗,哪一项是错误的( B )

A.纠正酸中毒 B.强烈发汗退热剂 C.补液 D.纠正电解质紊乱 E.高热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9.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下列哪项不正确( D )

A.发热期禁用强烈发汗退热剂退热 B.低血压休克期要积极补充血容量 C.病程第7日后禁用肝素抗凝治疗 D.无尿者可用甘露醇静推促进利尿 E.病程4日内可用抗病毒治疗 10.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E )

A.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猪和黑线姬鼠

B.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仅为虫媒接触和消化道传播

C.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中流行特点为自然疫源性、散发性、边缘性和暴发性 D.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关键是灭鼠和疫苗注射

E.伴有肾病综合征的出血热是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最常见的类型

11.男,38岁,工人,因发热、腰痛5天,无尿2天,以“流行性出血热”入院,入院后经过利尿、对症等处理未见好转,并出现烦躁不安,眼睑浮肿,脸潮红,脉洪大,体表静脉充盈,血压180/96mmHg,心率120次/分、律齐,应考虑( D )

A.尿毒症 B.高血压脑病 C.肺部感染 D.高血容量综合征 E.高钠血症、高钾血症

12.流行性出血热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D ) A.肾血管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合并肾结石、肾盂积水 C.肾小管重吸收亢进

D.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坏死

E.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14.男,26岁,农民,急起畏寒、发热、全身酸痛5天,元月上旬入院,伴恶心、呕吐,近日解洗肉水样小便200m1,查体:体温39. 6℃,眼睑浮肿,腋下可见搔痕样小出血点,双臀部见5cm×4. 5cm大小瘀斑,血常规:Hb160g/L,WBC 64×109/L,幼稚细胞0. 14, N 0. 66, L 0. 20, PLT 80×109/L,最可能的诊断是( D )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流行性出血热 E.肾脓肿

15.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五期经过是指(C) A.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多尿期~少尿期~恢复期

B.发热期多尿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恢复期

C.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D.发热期~中毒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恢复期

E.发热期~出疹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6.男,44岁,林业工人,因发热、腰痛6天,于元月6日就诊。查体:体温36℃,软腭有少许点状出血,血压120/70mmHg,肝右肋下0. 5cm,血常规:WBC23.0×109/L, N 0. 65, L 0. 23,异型淋巴细胞0. 12,最可能的诊断是( B )

A.钩体病 B.流行性出血热 C.败血症 D.伤寒 E.暴发型流脑

4

(五)狂犬病

1.狂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 C ) A.咽喉部 B.口腔黏膜 C.中枢神经系统 D.咬伤的部位 E.周围神经系统

2.下列哪项最有助与狂犬病的诊断( A ) A.脑组织中找到内氏小体 B.出现恐惧不安和恐水 C.曾被可疑动物咬伤 D.血清中和抗体阳性 E.脑脊液细胞数偏高

3.狂犬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B ) A.心律失常 B.畏光流泪 C.疲乏无力 D.声音嘶哑 E.幻视幻听

4.被病犬咬伤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下列因素,但除外( E ) A.咬伤的程度 B.咬伤的部位

C.病人的免疫状况

D.咬伤后伤口的处理情况 E.病人的年龄和性别

5.有关狂犬病传染源的陈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 A.发达国家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野生动物 B.部分外貌健康的犬也可以传播狂犬病 C.我国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 D.死亡的病犬不会传播狂犬病 E.病犬通过咬伤而传播疾病

6.下列哪种动物不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E )

A.蝙蝠 B.犬 C.猫 D.狼 E.猪 8.下列哪项不是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E ) A.发热流涎 B.发热

C.血压升高 D.恐惧不安

E.角弓反张

第十三节 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

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病原学]

(一)传染源: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三)传播途径: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

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殖,约4~6日内侵入周围神经,此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 ②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③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猝死。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脑膜多正常。脑实质和脊髓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

此外,唾液腺腺泡细胞、胃粘膜壁细胞、胰腺腺泡和上皮、肾上管上皮、肾上腺髓质细胞等可呈急性变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0日,长的1年,多数1~3个月。儿童、头面部咬伤、伤口深扩创不彻底者潜伏期短。此外,与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及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关。 典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1、前驱期:主要表现有低热、全身不适、继而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喉头有紧缩感。部分病人在愈合的伤口皮肤有异样的感觉如痒、痛、麻或蚁走感。本期持续2~4d。

2、兴奋期:突出表现是病人高度兴奋、极度的恐惧、恐水、怕风,怕光、怕声。这些刺激均可导致病人咽肌痉挛,甚至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慉。病人交感神经兴奋,

5

大量流涎,乱吐唾液,大汗淋漓,但病人神智多清晰。本期持续1~3d。

3、麻痹期:患者肌肉松弛,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一般较短仅6~18h。 [诊断]

(一)临床诊断:根据患者过去被病兽或可疑病兽咬伤、抓伤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但在疾病早期,儿童及咬伤不明确者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测或尸检发现脑组织内基小体。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12~30×109

/L不等,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 2.免疫学试验

(1)荧光抗体检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经元纤维的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毒抗原。

(2)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则中和试验可见效价上升,曾经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体须超过1:5000方可诊断为本病。

(3)病毒分离:病人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混悬液可接种动物,分离病毒,经中和试验鉴定可以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4)内基小体检查:从死者脑组织印压涂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镜检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基小体,阳性率约70~80%。 [治疗]

(一)一般处理:单间隔离病人,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医护人员最好是经过免疫接种者,并应戴口罩和手套、以防感染。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须严格消毒。

(二)加强监护:患者常于出现症状后3~10日内死亡。致死原因主要为肺气体交换障碍、肺部继发感染;心肌损害及循环衰竭。因此,必须对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加强监护。 (三)对症处理:补充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烦燥、痉挛的病人予镇静剂,有脑水肿时给脱水剂。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输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四)高价免疫血清与狂犬病疫苗联合应用:高价免疫血清10~20ml肌注,也可半量肌注,另半量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同时行疫苗接种。 (五)干扰素:可试用。 [预防]

(一)加强动物管理,控制传染源:

1.大力宣传养狗及其他野生动物的危害。 2.野犬应尽量捕杀。

3.家犬应严格禁锢。并进行登记和疫苗接种。

4.狂犬或患狂犬病的野兽应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严禁剥皮吃肉。

(二)伤口处理:主要为清创,立即用20%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和搔伤处,至少20分钟,再用75%

乙醇或2%碘酒涂擦,也可用0.1%新洁尔灭液冲洗,以清除和杀死病毒。如有高效价免疫血清,皮试后可在创伤处作浸润注射。伤口不缝合。亦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三)预防接种:对兽医、动物管理人员、猎手、野外工作者及可能接触狂犬病毒的医务人员应作预防接种。原则上于1、7、28日各肌注狂犬疫苗1.0ml,而后每1~3年加强免疫1次。对被狼、狐、狗、猫等动物咬伤者,应作预防接种。其方法依伤情、疫苗种类、参照使用说明接种,与此同时加用免疫血清,效果更佳。

(六)艾滋病§ AIDS §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该病由HIV感染引起,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CD4+T细胞数目减少,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目前无法治愈。 ★AIDS的诊断—

⑴流行病学资料有无接触史。

⑵临床特征严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如卡氏肺孢菌肺炎、肺结核、念珠菌食道炎、神经系统及病、卡波济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 ⑶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不同程度贫血、WBC降低。②免疫学:T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 T细胞计数下降。③血清学:HIV抗体或抗原阳性可确诊。

⑷婴儿HIV感染病例小于18个月的婴儿,抗HIV阳性抗体可能来自感染的母亲。确认诊断需HIV分离培养、HIV核酸PCR检测或HIV抗原(P24)中任何一项的阳性结果。 ★AIDS流行病学—

㈠传染源病人和HIV携带者。

㈡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AIDS临床表现—分4期:

㈠急性感染期感染后6天~6周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咽炎、恶心、呕吐、腹泻等。从感染到血清阳转的时间,叫“窗口期”,90%在1个月内转阳。 ㈡无症状感染期一般为7~10年,平均

6

8年。除了少数感染者可查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PGL)外,无其它临床症状或体征,CD4+细胞数呈进行性减少。

㈢艾滋病前期出现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表现持续性的全身淋巴节肿大、发热、乏力、腹泻等全身症状及”轻微”机会感染。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开始上升,CD4+细胞减少速度明显加快。

㈣艾滋病期患者CD+细胞计数<200个/ul或感染者出现了一种或多种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可诊断为艾滋病期。特点: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发生各种恶性肿瘤。 ★AIDS常见机会性感染—

⑴卡氏肺孢菌肺炎(PCP)是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胸片表现为弥漫性或对称性肺门周围间质性浸润。病原学诊断可查出卡氏肺孢菌。

⑵肺结核HIV感染晚期表现不典型,PPD试验阴性,胸片示弥散性浸润,甚至有时引起播散性肺外结核。痰培养找到结核杆菌即可确诊。

⑶念珠菌性食道炎表现为胸骨后不适、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抗念珠菌治疗, 3~5天可好转。

⑷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常见的病因是弓形体脑病、原发性淋巴瘤。

⑸卡波济肉瘤(KS) KS可侵犯淋巴结、内脏及皮肤粘膜。肺部KS,胸片显示多发的结节状、边界不规则的病灶,纵膈增大,偶尔胸腔积液。

⑹非何杰金淋巴瘤与EB病毒有关,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骨髓、胃肠道、 淋巴结。

1.艾滋病的传染源包括( C ) A.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B.艾滋病病人

C.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D.性病患者 E.同性恋者

2.下列哪项不是HIV主要传播途径( C )

A.异性不洁性行为

B.同性性行为 C.共餐共宿 D.静脉内吸毒 E.母婴传播

3.有关HIV感染临床Ⅱ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

A.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B.血中检测不出HIV

C.血中检不出gp120及gp41 D.有传染性

E.血中检出p24抗体

4.有关HIV感染临床Ⅲ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

A.表现为短期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B.全身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的肿大

C.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 cm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 D.淋巴结活检为反应性增生 E.有传染性

5.高危人群出现下列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的可能,下列哪项描述有误( D )

A.体重下降10%以上

B.慢性咳嗽或腹泻1月以上 C.间歇或持续发热1月以上 D.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E.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

6.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是( A ) A.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B.肺结核

C.念珠菌性食管炎 D.卡波济肉瘤 E.口腔白斑

7. HI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消毒( E ) A.高压湿热消毒法 B. 75%的酒精 C. 0. 2%的次氯酸钠 D.焚烧 E.紫外线

8. HIV感染的主要临床发展经过分为( C ) A.潜伏期,前驱期,艾滋病早期和艾滋病晚期

B.急性感染期,亚急性感染期,慢性感受染期和继发机会性感受染期

C.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艾滋病期

7

D.无症状感期,症状明显期,症状好转期和恢复期

E.急性感染期,慢性感染期,艾滋病晚期和后遗症期

10.下述哪项不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E) A.男性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药瘾者

D.血友病主多次输血者 E.医务工作者

三、细菌感染性疾病

(二)细菌性痢疾

2.预防菌痢的综合措施应以下列哪项为重点( C )

A.隔离及治疗病人 B.发现处理带菌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服用“依链”痢疾活菌苗 E.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3.男,35岁,农民,突然发热,伴腹痛、腹泻、解粘冻样便,恶心、胃纳减退、疲乏2天,每天排大便15次以上。体检发现体温39.9℃,心率每分钟96次,肝脾肋下无扪及,腹软,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周围血液RBC:4. 5×1012 /L,WBC:11.5 ×109/L,Hb 135g/L。本例的诊断最可能是( E )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急性胃肠炎

C.急性阿米巴痢疾 D.霍乱 E.急性菌痢

4.为提高痢疾杆菌检测阳性率,下列作法哪项不对( D ) A.连续多次送检

B.挑选拈液脓血部分大便

C.标本内不应混有尿液、消毒液 D.标本应低温保存送检 E.采集新鲜大便标本

5.女,18岁,学生,突然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纳减退、疲乏2天,每天排大便20次以上,解粘冻样便。体

检发现体温39.6℃,无皮疹,心率每分钟96次,肝脾肋下无们及,腹软,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周围血液RBC: 4.4 ×1012/L,WBC:12.5×109/L,N:0.80,发病前1天曾在小食店进餐。对本例明确诊断最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是( B ) A.血液培养细菌 B.大便培养致病菌 C.大便培养霍乱弧菌 D.粪便镜检寄生虫卵

E.粪便镜检阿米巴滋养体与包囊

6.鉴别菌痢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D )

A.潜伏期的长短 B.毒血症的轻重

C.大便常规中红细胞的多少,是否有巨噬细菌或夏科-莱登结晶 D.大便检查病原体 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8.确诊菌痢最可靠的依据是( B) A.典型脓血便 B.大便培养阳性 C.明显里急后重 D.免疫学检查阳性

E.大便镜检发现大量脓细胞、吞噬细胞 9.菌痢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 A ) A.乙状结肠和直肠 B.结肠 C.回盲部 D.回肠 E.结肠和回肠

10.细菌性痢疾散发流行的主要途径是(C) A.集体食堂食物被污染造成经口感染 B.井水、池塘或供水系统被污染造成经口感染

C.健康人的手或蔬菜、瓜果等食物被污染造成经口感染

D.与病人密切接触经呼吸道传染 E.接触病人的血液经伤口感染

(三)霍乱§ 霍乱 §

霍乱(cholera)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我国列为甲及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剧烈腹泻、呕吐,并伴脱水、

8

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循环衰竭。 ★霍乱的诊断—

⑴确定诊断符合以下1项:①有吐泻症状,粪便培养阳性;②流行区人群,有典型症状,但粪便培养阴性,血清凝集抗体测定效价4倍以上;③有接触史,无症状,但粪便培养阳性,且粪检前后5天内有腹泻表现。

⑵疑似诊断符合以下1项:①有典型症状,但病原学未明确;②有接触史,且有吐泻症状,而不能以其它原因解释者。 ★霍乱流行病学—

㈠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发病期间都可排菌,一般5天,最常2周。 ㈡传播途径经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 ㈢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无持久免疫力。 ㈣特征多见于夏秋季,7~9月为高峰,沿海地区较多见。 ★霍乱发病机制—

⑴侵入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机体胃酸分泌程度和霍乱弧菌数量、致病力两方面。

⑵当胃酸分泌减少、或入侵的弧菌数量较多时,霍乱弧菌突破胃酸的屏障作用,进入小肠。

⑶借助鞭毛运动及蛋白酶等作用,霍乱弧菌穿过肠粘膜上的粘液层,粘附于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上。

⑷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下大量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

⑸霍乱肠毒素作用于肠粘膜和肠腺上皮细胞,引起肠液的过度分泌,出现水样腹泻。 ★典型霍乱(不含O139型)临床表现—潜伏期1~3日,病程分3期: ㈠泻吐期先泻后吐;大便量多次频,呈米泔水样、黄色水样、血水样,无粪臭;少有腹痛及发热。

㈡脱水虚脱期皮肤干皱;声嘶、口渴;眼窝深陷;舟状腹;肌肉痉挛;严重者出

现血压下降、呼吸急促、意识障碍。 ㈢恢复及反应期少数病人有反应性低热。 ★霍乱的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㈠隔离上报疫情,按甲类传染病隔离。症状消失后,隔日粪便培养,连续两次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 ㈡补液

⑴原则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对老人、婴幼儿及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补液不可过快,边补边观察治疗反应。

⑵种类541液、腹泻治疗液、21溶液、林格乳酸钠溶液及口服补液体盐。

⑶方法①静脉补液:重度脱水病人、不能口服的中度脱水病人及极少数轻度脱水病人。②口服补液:轻、中、重度脱水病人皆可用。

⑷输液量第1个24h用量:

①轻型3000~4000mL,儿童120~150mL/kg,含钠液量60~80mL/kg。 ②中型4000~8000mL,儿童150~200mL/kg,含钠液量80~100mL/kg。 ③重型8000~12000mL,儿童200~250mL/kg,含钠液量100~120mL/kg。 ⑸补液速度①纠正休克期:40~80ml/分。②维持血压期:20~30ml/分。③纠正脱水期:5~10ml/分。④维持输液期:3~5ml/分。 ㈢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多西环素、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抑制肠粘膜分泌药(氯丙嗪、黄连素、消炎痛、肾上腺皮质激素)。

㈣对症治疗纠正酸中毒、纠正低血钾、纠正休克、治疗肺水肿。 ★O139型霍乱—

㈠病原学有荚膜和特异性的菌体抗原,在形态学的其它方面、培养特性、以及生化性状等方面,与O1群难以区别;不被常规的诊断血清所凝集,必须使用特异的O139群霍乱弧菌抗血清才能发现和鉴定。 ㈡临床特征症状较重;腹痛比较常

9

见;可并发菌血症等肠道外感染。

㈢治疗补液原则同O1群霍乱;对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链霉素耐药,必要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1.霍乱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及引起死亡的原因之一是( C )

A.肠出血 B.肠穿孔

C.急性肾衰竭 D.急性肺水肿 E.低钾综合症

2.为尽快明确霍乱病例的诊断,应检测( B) A.大便常规

B.大便悬滴及制动试验 C.大便培养

D.大便涂片找细菌 E.大便检测特异性抗原 3.霍乱的病理变化为( E )

A.肠黏膜有炎症改变、浅表溃疡 B.胆囊内无胆汁

C.肾脏有炎症改变及变性 D.心、肝、脾无出血

E.严重脱水,肌肉及组织干瘪

6.霍乱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 A.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B.大便初为稀便,后为水样便或米泔样便

C.轻型及隐性感染者为重要传染源

D.确诊须依靠粪便培养及血清抗体效价4倍增长

E.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的关键 7.霍乱典型的临床表现应为( E ) A.剧烈腹泻、呕吐、腹痛 B.剧烈腹泻、呕吐、发热

C.剧烈腹泻、呕吐,伴里急后重 D.剧烈腹泻、呕吐、脓血便

E.剧烈腹泻、呕吐、脱水,周围循环衰竭 8.确诊霍乱的依据是( D )

A.流行季节,出现典型腹泻、呕吐 B.大便悬滴发现穿梭状快速运动的细菌 C.大便涂片染色发现革兰阴性鱼群状排列弧菌

D.大便培养出霍乱弧菌

E.荧光抗体检查发现阳性弧菌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 流脑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E )

A.急起高热、头痛、呕吐、昏迷、脑膜刺激征

B.急起高热、头痛、呕吐、昏迷、呼吸衰竭

C.急起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D.缓慢起病,发热不明显、头痛剧烈,无休克

E.急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

2.流脑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 E ) A.轻型 B.暴发型 C.慢性败血症型 D.顿挫型 E.普通型

3.流脑最常见的皮疹为( C )

A.玫瑰色斑丘疹 B.单纯疱疹 C.瘀点、瘀斑 D.脓疱疹 E.坏疽

5.关于流脑的脑脊液检查,哪项是错误的( C )

A.流脑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停药无须重复腰穿

B.冬春季节,患者皮肤无出血点,有脑膜刺激征,应进行腰穿

C.对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立即腰穿检查

D.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症状不典型,应进行腰穿

E.腰穿后平卧6~8小时

6.流脑细菌学检查方法中,阳性率最高的是( A )

A.皮肤瘀点涂片革兰染色 B.脑脊液沉渣涂片革兰染色 C.脑脊液培养 D.血培养

E.周围血白细胞革兰染色

7.对疑似流脑患者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 C ) A.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B.立即送检

10

C.血培养阳性率高于皮肤瘀点涂片或脑脊液涂片

D.培养阳性一般要进行菌株分型和药敏试验

E.脑膜炎球菌可从带菌者鼻咽、病人血液、脑脊液及皮肤瘀点瘀斑中获得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细菌培养标本必须在采集后立即送检,主要因为( B ) A.该菌离开人体后得不到营养 B.细菌立即产生自身溶解酶 C.严格厌氧,不能在空气中暴露

D.对寒冷、干燥极为敏感,在体外极易自溶

E.标本搁置过久容易污染 10.确诊流脑的主要依据是( E ) A.脑脊液呈化脓性

B.血清特异性抗体监测阳性 C.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D.当地有流脑流行 E.血液、脑脊液涂片镜检或培养发现脑膜炎双球菌

(五)猩红热

2.关于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哪种叙述不妥 A.起病急,发热,咽峡炎,第二病日出现皮疹

B.皮疹的密集程度与发热的高低关系不大

C.咽峡部充血,有脓性分泌物 D.皮疹为红斑疹,弥漫性

E.舌苔出现“草莓舌”、“杨梅舌”的变化 4.有关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D )

A.猩红热为儿童传染病,成人不感染 B.猩红热主要经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C.病人感染A群链球菌后,除咽峡炎外均可发疹

D.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故可再患猩红热

E.猩红热的临床表现渐趋轻症化的原因是人体的抵抗力增强

5.能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为( C )

A.金葡菌 B.B组链球菌 C.β型溶血性链球菌 D.草绿色链球菌 E.C组链球菌

四、原虫感染性疾病

(一)阿米巴病

1.下列说法与阿米巴痢疾粪便性质相符的是( A )

A.暗红色果酱样便,腥臭味 B.便后滴鲜血,血与便不混合 C.大量黄绿色稀水样便有膜状物 D.米泔水样便 E.黏液血便

2.下列不属于非典型肠阿米巴病的表现是( A )

A.阿米巴肠炎 B.阿米巴瘤

C.阿米巴性阑尾炎 D.暴发性结肠炎 E.轻型肠阿米巴病

3.关于阿米巴痢疾的临床表现,下列错误的是( E )

A.无症状型为感染后最多的一型

B.肠阿米巴病的确诊依赖粪便中找到病原体

C.暴发型抢救不及时,可于2周内因毒血症或并发症而死亡

D.慢性型久病者常伴有贫血、消瘦、肝肿大和神经衰弱等

E.肠外并发症的发生与病变的轻重有关 4.肠阿米巴病最常见的肠外并发症是( B ) A.肺脓肿 B.肝脓肿 C.脑脓肿 D.心包积液 E.胸腔积液

5.关于阿米巴痢疾的病理特点,下列错误的是( C )

A.滋养体侵入黏膜下层,形成黏膜下脓肿

B.结肠黏膜下可见散在的、深切的、大小不等的溃疡

C.慢性病例结肠黏膜可呈弥漫性浅表性溃疡

D.临床表现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肠道病变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呈平衡关系 E.滋养体侵袭结肠组织,先黏附于结肠上

11

皮,借其溶解性的破坏作用,使上皮细胞溶解

6.肠阿米巴病确诊的依据是( C )

A.腹泻腹痛全身症状轻,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B.右下腹压痛明显

C.大便镜检发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D.大便镜检发现结肠阿米巴包囊 E.糊状暗红色大便有腥臭

7.阿米巴痢疾最重要的传染源是( B ) A.只排出滋养体的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 B.无症状带囊者、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

C.感染的动物

D.重型阿米巴痢疾患者 E.肠穿孔者

8.关于阿米巴痢疾分布的特点下述错误的是( C )

A.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最为严重 B.我国属于中度流行区 C.本病以冬春季多见 D.分布遍及全球

E.人群感染率与卫生条件优劣、生活习惯的好坏密切相关

9.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型是( E ) A.包囊 B.裂殖体 C.配子体 D.小滋养体 E.大滋养体

10.阿米巴接触性杀伤机制不包括( D ) A.变形、活动 B.黏附、吞噬 C.细胞毒作用 D.趋化 E.酶溶解

(二)疟疾

1.北京患者,12月发病,表现为畏寒、寒战、高热、大汗而后缓解,隔日发作1次,已一周。血常规:白细胞5.0 ×109 /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血色素100g/L,血培养(一)。患者同年8月曾往海南旅游15天。最可能的原因是( B ) A.伤寒 B.疟疾

C.急性血吸虫病 D.败血症 E.结核 3.男,23岁,间歇性畏寒、寒战、发热半

年,约每月发作一次,每次持续7~10天,近一日出现面部水肿,尿量减少,血压升高,尿蛋白++,尿红细胞3~6个/Hp,血涂片发现间日疟原虫,应诊断为( E) A.疟疾

B.肾病综合征

C.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D.疟疾并发肾病综合征 E.疟疾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7. 8月份,一位急起畏寒、寒战、发热的男性成年患者,实验室检查:WBC:3.8 ×109/L, N:0.65,L:0.30,M:0.05,Hb:80g/L,最可能的诊断是( C )

A.中毒性菌痢 B.败血症

C.疟疾 D.肾综合征出血热 E.流行性乙型脑炎 8.男,24岁,从海南打工回湘,间歇畏寒、寒战、发热,热退大汗,间歇期一般情况良好,初步诊断为疟疾,为进一步确诊,下列什么时期采血涂片找疟原虫阳性率高( B)

A.高热期 B.寒战发热期 C.大汗期 D.抽搐、昏迷期 E.间歇期

9.对于非耐疟区疟疾病人,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是( C )

A.氯喹 B.奎宁

C.氯喹+伯氨喹 D.奎宁+伯氨喹 E.青篙素+乙胺嘧啶

10. 10月份,一农民患者急性畏寒、发热,间日发作一次约10天,查体:贫血貌,肝在肋下2cm,血片检查发现间日疟原虫,追问病史,2个月前曾有类似发作6~7次,未予治疗。最可能的解释是( E ) A.疟疾远期复发 B.恶性疟疾 C.新近感染疟疾

D.两种疟原虫混合感染 E.疟疾近期复发 § 疟疾 §

12

疟疾(malaria)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经按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为间歇性寒颤、高热、大汗,继之热退。反复发作后可致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的诊断— ㈠流行病学资料病前到过疫区、输血史。 ㈡临床特征周期性寒颤、高热、大汗,而间歇期无症状,或伴进行性贫血、脾肿大。 ㈢实验室检查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确诊。 ★疟疾流行病学—

㈠传染源受感染者和带虫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㈡传播途径以按蚊叮咬为主,或输血、母婴垂直传播。

㈢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无持久免疫力。 ㈣特征多见于夏秋季,亚热带和热带四季都可发病。 ★疟疾临床表现—

㈠潜伏期间日疟、卵形疟为14天;三日疟30天;恶性疟12天。

㈡典型发作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则,发作数次后才周期性发作。分3期:

⑴发冷期急起畏寒、寒颤,面色苍白、唇指发绀,脉快、有力。持续10min~2h。 ⑵发热期寒颤开始后,体温迅速上升,达高热39-40℃以上。全身酸痛,口干,烦躁、谵妄,面色潮红。持续2~6小时。 ⑶出汗期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迅速降至正常。除乏力外,其它症状明显缓解。持续~2小时。

㈢脑型疟疾主要发生于恶性疟疾。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可有贫血或黄疸,严重者因脑疝所致的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 ★疟疾的治疗— ㈠对症及支持治疗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适时降温、保暖。

㈡抗疟治疗

⑴原则①尽早使用抗疟药控制发作,以防病情转为凶险发作。②彻底治疗,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③对耐氯喹者避免使用氯喹,有溶血病史或红细胞缺乏G-6-PD者,忌用伯氨喹啉

⑵方法氯喹敏感者可用氯喹;耐氯喹者可用甲氟喹或青蒿素;凶险型可用氯喹、喹宁等;防止复发可用伯氨喹类药物。 ㈢脑型疟疾凶险发作抢救原则迅速杀灭疟原虫无性体;改善微循环,防止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崩裂;维持水电平衡;对症治疗。

五、蠕虫病

(一)日本血吸虫病

1.血吸虫病的实质是( B ) A.血吸虫吸血导致人体衰竭 B.免疫反应 C.血吸虫在体内游走导致组织损伤 D.过敏反应

E.血吸虫阻塞局部血管导致组织坏死 3.急性血吸虫病的好发季节为( B ) A.春季 B.夏秋季节 C.秋季 D.夏季 E.冬季

4.只发生在急性血吸虫病阶段的异位损害是( E )

A.肠道 B.肾脏 C.脑 D.肝脏 E.肺

§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传播条件:①

带虫卵的粪便入水 ②钉螺存在、滋生 ③人畜接触疫水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致。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

13

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或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㈡对症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合并其它寄生虫者应先驱虫治疗;合并伤寒、痢疾等应先抗感染治疗;巨脾、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者可考虑手术。 变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巨脾及腹

水。 ★血吸虫病的诊断—

㈠流行病学资料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㈡临床特征具急性或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皮炎、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大等。

㈢实验室检查粪便检出活虫卵或孵出毛蚴可确诊。血循环抗原阳性提示体内有活的成虫寄生。皮内试验或ELISA阳性表示以感染过血吸虫。 ★血吸虫病流行病学— ㈠传染源受感染者和保虫宿主。 ㈡传播途径须满足: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孳生、人体接触疫水。 ㈢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多为男性青年农民和渔民,感染后具部分免疫力(带虫免疫)。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与分型—

㈠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常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可出现尾蚴性皮炎,表现为发热、过敏反应、腹痛、腹泻及肝脾肿大。 ㈡慢性血吸虫病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6个月,称慢性血吸虫病。 ⑴无症状型多无症状,仅粪便检查中发现虫卵,或体检时发现肝大,B超示网络样改变。

⑵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

㈢晚期血吸虫病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未经及时抗病原治疗,虫卵损害肝脏较重,发展成肝硬化,有门静脉高压,脾显着肿大和临床并发症。可分: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侏儒型。 ㈣异位血吸虫病脑型、肺型。 ★血吸虫病的治疗— ㈠病原治疗吡喹酮。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