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互联网视野下的法治建设

来源:抵帆知识网
法治论坛法制博览2019年08月(上)

·145·论互联网视野下的法治建设

佳木斯154002

黑龙江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

摘要: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特点就是互联网广泛普及和应用,这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和政

治生活。互联网是推动法治建设的主要动力,推动传统监管模式转型发展同时,还可以为人权保障提供坚实保障,最大程度上规避公

。,,,,阻碍法治建权力滥用但是互联网也带来了新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开放性特点网络世界缺乏有效监管可能产生秩序冲突,

设和发展。本文就互联网环境下的法治建设进行探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措施,构建完善的互联网人权保障体系,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法治建设;互联网;人权保障;网络秩序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2-0145-02作者简介:高颂(1983-),女,满族,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不再是单一的被动式接

而是可以积极参与其中,言论较为自由,同网收信息,

络秩序发生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对互联网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事业

法治建设取得了较为巨大的成就,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人权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缺少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互联网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开始愈加真实,无形中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

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阻碍了法治建设进程。故此,通展,

有助于营过互联网背景下的法治建设内容进行研究,

造良好的网络法治秩序,维护人权的法治保障,为后续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一、互联网下法治建设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蓬勃发互联网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

展,新闻媒体权利范围进一步拓展,这在为民众民主监

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督权利发生提供了有效途径,

也调动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维护公的同时,

意义较为深远。民权利的保障,

(一)推动民主模式转型创新在社会转型阶段,人们表达诉求愿望愈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利益之间的冲突。结合民意输出形

可以通过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方式式多样化特点,

人民通过代议机关进行民主监督。传统民主模式下,

进行监督,即并非是所有人直接参与政治生活中,对于

[1]

推行代议民主来决策。代议民主人数众多的国家,

公民众多的国家,行政权力可能被少数的政在地域广、

形成精英政治。故此,代议制民主在实践治精英把持,

中受到学者的广泛抨击和评判,而在互联网广泛普及

网络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娱乐和下,

人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信息交换平台的同时,

促进网络民主衍生。网络民主下,民主可以利益诉求,

直接在网络领域理性讨论,与现代民主的理念相契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传播媒介地位逐渐下降,并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民众不再是单一的信息受

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提供者,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所众,

[2]

需要信息。故此,网络是公民参与民主、表达意见的

相较于传统代议民主而言,互联网具有积极作平台,

公民投票数据化处理,可以大大提升选举公开用。如,

科学性。另外,网络民主尽管可以为人们参与民主性、

但是网络虚拟空间过于开放,网民不理性和提供便捷,

虚假信息充斥其中,如果缺少网络言论监管和控制,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将带来不良影响。

(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互联网下推动法治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治理创提升公民参与深度和广度。公民通过网络自新发展,

自我学习,调动公民参与积极性同时,切实提我教育、

升社会管理水平。网络舆论传播具有便捷性和双向性

针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交互性较强。网络特点,

是法治建设的主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民的意见,

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法治社会建设要力量,

朝着自然演进型模式转变发展,是现实社会的眼神拓[3]

互联网为法治建设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展。故此,

二、互联网下法治建设的有效措施(一)推进网络立法,加强人权保障互联网背景下,为了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最重要

促使网民可以理性发言。人们的就是推进网络立法,

自然应受到法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如果侵害他人权利,

促进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产生,律惩处。互联网出现,

传统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表现出新的特征,迫切的需要

加强人权保障。纵观当前网络立法现推进网络立法,

与网络发展进程相脱离,缺少强有力的网络法状来看,

维护互联网秩序,应该律法规。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

进一步健全和和完善法律法规,对于其中的问题及时

[4]

对网民在互联立法予以规范。通过司法解释形式,

制定明确的惩处标准,并对不合网上的违规行为定性,

实现立法统一,限制公权力,理之处及时修整和完善,

为人权提供法律保障。

(二)建立政府和民众沟通机制在法治建设中,除了用互联网立法来约束网民行还要加强信息公开,约束互联网中违法犯罪行为,为,

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来促进互联网发展。尽管我国法律法规保护公民言论自由,通过互联网来表达意见,以便于形成完善的法律机制来强化公民网络监督和议事

促使政府和民众密切沟通。出具规范性文件,建能力,

并通过建立官方账号及时发布信立新媒体社会平台,

息,与民众沟通和交流,倾听民意,动态调整政策制度。

基于此,为了赋予民众更多权利,应该依托于互联

为信息公开提供网技术适当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并对互联网信息全面监督和控制。但更多便利条件,

是,政府在网络媒体上发布的信息不充分,难以满足民

各级政府应该有序在网络众参与民主的需求。故此,

扩大民众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实现政府上发布信息,

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强化和民众密切沟通交流。另外,

政府可以及时反公民在互联网平台上监督政府权利,

馈和处理民众表达的信息。从中可以了解到,互联网

建立互联网平台来加监督具有有效性和及时性特点,

在民众监督下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对强反腐力度,

(下转第155页)

司法实践法制博览2019年08月(上)

·155·污染问题,就要立刻进行污染源排查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污染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为

必须对相同时期获取的数据进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做到不遗漏任何污染源。技术人员在进行反复核对,

应当根据DNA实际情况设计出合行污染因素排查时,

对实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逐一测理的比对实验,

试。在发现问题之后,要进行以下操作:1.对于造成污染的实验品或存在已污染物证必须处理后丢弃;2.如

应当在核查无误后丢弃处理,并果发现存在试剂原因,

对实验用到的试剂进行重新配置或购买;3.对于污染发生的工作区,一定要进行仔细清理工作台面,并对实

仪器进行反复消毒处理,以确保二次实验的安验器材,

全性;4.当污染源检测出现困难以致于无法做出正确

应当停止实验,正确保存剩余物证资料,将实判断时,

际情况上报领导,组织开展工作技术会议,进行技术讨论以确保结论的准确性;5.DNA实验室极易发生PCR污染,而且PCR污染很难清除,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技术人员在发生PCR污染后往往不能准确判断导致原因,进而使工作进度受到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法医DNA实验室应当健全备份制度,在实验室出现难以排

为了使得案件侦查工作正常进查的DNA污染问题时,

[1]J].广州李萍,潘习勇,杨电,刘超.浅述DNA检验的质量控制[

2017,27(01):62-64.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J].实验科学与王明超.刑事技术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015,13(03):208-210.技术,[3]陈松.法医DNA实验室的DNA污染和防范[J].刑事技术,2007(03):16-20.

在必要时候选择备份实验室进行操作,以配合刑侦行,

部门工作。

四、结论

法医DNA实验室污染是产生DNA检测结果发生

包括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技术人错误的主要因素,

员在实际工作当中要积极探讨寻求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合理方案。实际上,物证DNA污染发生的环节有很

既可能是DNA实验室实验过程也可能是法医在多种,

甚至存在人为破坏因素,现现场进行物证提取的过程,

DNA代刑侦案件的侦破过程充满了各种高技术手段,

检测在其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于广大法医工作者来说探究如何防止DNA污染提高DNA检测

以配合公安机关顺利破案,维护准确率提升物证价值,

有重要意义,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对此抱以足社会和谐,

够重视的心态,高质量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上接第145页)

于法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所以,通过互联网可以反

制定合理措施及时处理民众提出的问馈信息给民众,

[5]

题,潜移默化中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加强国际协调和沟通

互联网背景下推动法治建设,在开放空间下促使全球人们自由沟通和交流,形成地球村。国家不再是

对互联网信息的控制力度不足,如单一信息发布中心,

何有效构建网络秩序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故此,应该构建互联网自由保护与秩序维

加强国际协作,实现经验大范围共享。国护合作机制,

家协作中,尊重各方主体权利,站在平等地位上互助互利。但是,维护网络秩序较为复杂,难度大,需要充分

构建互联网自由保护与秩序维护国契合互联网特点,

际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网络秩序,为人权提供保障,对于法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三、结论

[1]———“数字金李有星,潘政,侯凌霄.论数字金融的法治化建设

.法治研究,2019,22融法治建设的理论及实践”高端论坛综述[J]

(02):123-131.[2]程林.持续发挥“杭法十条”在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引领作用[J].杭州(周刊),2018,36(44):12-15.[3].陈兵,程前.人工智能时代应加快智能税收法治系统建设[J]

2018,20(11):103-118.兰州学刊,

[4]许文倩,丁袅袅,柳靓竹,汤志远.社会发展对基层法治建设的

——从“朱令案”“辱母杀人案”[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影响—到

2018,15(09):89-92.文社会科学版),

[5],.“何虹甫郭剑平互联网+”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及

J].法治与经济,2018,23(06):64-65.对策[

为了推动法治建设和发展,应该充分契综上所述,

合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挑战,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加强政

反馈民意,赋予民众参与民主管理和府和民众的沟通,

监督的机会。出具完善的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秩序,以

最大程度上规避网络秩序矛盾问便于推动法治建设,

题,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上接第153页)

尽管数据法益的刑法保护与规范供给均处于动荡期,呈现出多头交叉保护的复合化趋势,暴露了数据专门保护的不力。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无可作为。刑法的精髓在于解释,完全可以通过解释学的方法将数据“改换新装”。当前,司法机关面临包括数据是什么、网络数据价值认定的技术操作瓶颈、数据被主观化后

应当尝试对数的现实物理价值难以定性定量等难题,

据价值进行评估、分类、评级,以厘定刑法的保护范围,更加清晰的解释内涵和外延。将数据的价值独立于财产权、隐私权等传统法益,树立数据的独立刑法价值,打

使传统刑法的条文和体系获破当前的财产化保护认知,

取新的活力,在适用上能够与网络和信息时代相契合。

(三)未来专门刑法保护的构想:数据犯罪的建构专门化保护是必由之路。目前的财产化保护难以

暴露财产化保护的非周有效规制网络数据使用行为,

延性,数据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法益保护弱化,当然地影响关于整个网络犯罪的规制。而从数据着眼,建构数据犯罪的专门化、单节化,能够整合统领全部的“计算

“信息网络犯罪”,机犯罪”和彻底改变网络犯罪防治

“纸上谈兵”的现状。

[参考文献]

[1]J].求是杂志,2013(4):47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49.[2]J].中国社于志刚,李源粒.大数据时代数据犯罪的制裁思路[

2014(10):100-120,58-64.会科学,

[3]J].中国刑刘为军,禄源.论网络盗号地下产业链的预防控制[

2012(6):106-110.事法杂志,

[4]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254.喻海松.网络犯罪二十讲[[5].中南大学学孙道萃.大数据法益刑法保护的检视与展望[J]

2017,23(1):58-64.报:社会科学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