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深受信仰影响,那就是佛教,而少林寺正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一个分支,是属于禅宗的。当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化的时候,总是不能离开少林寺和佛教这两个话题,因为它们都是紧密连系着的。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产生了少林寺,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少林寺是印度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冲击和融合,印度佛教在中原大地上最终形成了中国禅宗佛教。中国的禅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并且在中国人传统思想意识中占据了一个显赫的地位。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正确认识少林寺的存在和其意义,就无法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 少林寺 禅宗
引言:少林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认识少林寺的同时可以更深入的认识中国文化,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了解少林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发扬光大,形成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禅宗。少林寺以“禅宗祖庭”和独具特色的少林功夫在中国的众多寺院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少林寺涵载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因此,正是少林的武术文化使得少林寺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扬。在少林寺发展至今的1500年里,它始终发挥着它自身的价值。什么是少林文化的本原呢?我们搞清楚这个问题
对于少林功夫文化的未来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郑州市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天竺僧人菩提达摩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馀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
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该寺近年来曾屡加修缮,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现存建筑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少林寺达摩院等。
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住锡传教而兴建的。但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后,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达摩不辞艰辛,从南天竺国渡海来到东土,开始了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 人们说起禅宗时,往往会用一派“本地风光”来表达对禅宗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没有成宗,却在传入嵩洛后,成为中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
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禅宗传到唐代,六祖惠能提出顿悟的主张,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少林功夫便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相传跋陀的弟子慧光十二岁时,能在井栏上反踢毽子五百下。在井栏上踢毽子是很危险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少林功夫的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加工提炼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
从北魏太和二十年孝文帝为僧人跋陀修建少林寺一直到今天,少林寺作为一个位于中原地带的皇家寺院,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宗教文化模式。少林功夫文化的一个显著的文化价值就是印度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冲击和融合,印度佛教在中原大地上最终形成了中国禅宗佛教。中国的禅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并且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占据了一个显赫的地位。
少林寺的文化中充满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六祖慧能视心性本体为“无”,这个正是少林禅宗的真正标志,这种对于心性的认识正是印度大乘佛教与中国道家思想相融合的产物。而在被称为禅宗宗旨的四句真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佛”几乎成为儒家和道家所追求的“真人”和“圣人”。这样一来,渐渐
地中国禅宗就超出了宗教,并且向着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在文化方面突出个“雅”字,例如“从魏晋南北朝以来,隋、唐、宋、元、明、清,其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不能拒绝禅境的诱惑,甚至不能不以禅境为高雅之境。”而“从生活层面看,悟禅、参禅,不仅为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所趋附,以之为高标;而且‘平常心是道’的禅风,也使平民大众为之倾心。”毋庸置疑,中国禅宗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显现出更加巨大的作用。
少林是禅武一如的,是佛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且有别于印度佛教乃至其他禅宗寺院的,武学是众多方便法门的一种,禅宗的“瞭义,修证”是重视体验体悟的,武术的养生养心之功用甚大,正如其自称“禅”是一种修养,武术就是内外兼修,禅定和武术互为助缘,动静结合,体悟“等至”之“止”,明心见性。而世俗界则由少林武术为载体接触佛法,明了博大佛法。少林寺的兴起标识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融合,其本身的探索也推动了佛教禅宗的发展。
少林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下位文化,他收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而且,少林文化对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也有突出的贡献。在中国传统道德下,少林寺十分注重武德方面的培养,不过其更加看重道德方面的修养。少林的戒约中有“十愿”、“十不愿”都是对道德方面的要求和体现。少林功夫既然诞生于佛门之中,它是必须遵从佛寺院的清规戒律的。佛门的清规戒律都是教人向善并包含着高标准的社会道德规范。少林功夫的传承过程中,对于收徒方面也是有要求的。这样,
在武术传承的第一个环节就很好的保证了少林功夫能够始终不被不良之风所影响,而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少林寺和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经受了各种洗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造就了中国文化,弘扬了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受社会起伏所动摇、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开破了一条新的道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