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 理论研究 October,2016 第5期总第337期 Theoretical Research No.5 Ser.No.337 赤峰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齐秀华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编辑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赤峰市作为我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赤峰市以文 化繁荣和发展为主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全面推进民族文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保 护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民族文化保护 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以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为统领,坚持自觉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结合,政府主导、群众参 与、社会支持相结合,保护、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573(2016)05—0066—06 一、赤峰市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取得的主 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历 要成就 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在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 这里得到了和谐统一。 三省区交汇处,与河北承德、辽宁朝阳地区接 赤峰市党委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的传 壤。全市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 承和发展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在自治区民族 县,有蒙、汉、回、满等3O多个民族。总人口约 文化强区建设目标的指引下,大力加强赤峰市 464.3万,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人口大市,约占 民族文化建设,以文化繁荣和发展为主线,文化 内蒙古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蒙古族人口约 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全面推进民族文化 94.3万,是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 发展,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 之一。 持相结合的文化建设发展之路,为赤峰市经济 赤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北 社会文化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方游牧民族主要的繁盛福地。约有8000年的 (一)民族文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人类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草 赤峰市政府按照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发展 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草原青铜 要求,加强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加大公共文化事 文化、契丹文化、蒙元文化在这里聚集绵延,与 业的投入,服务性文化事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 收稿日期:2016—09—28 基金项目: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蒙古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15B33)的研究成果节选。 作者简介:齐秀华(1964一),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编辑部副总编、编审。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哲学及传统文 化研究。 ・ 66 ・ 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 为各民族共同喜爱传唱的歌唱艺术。2015年又 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了赤峰蒙古族民乐团,成为 需求,民族文化工作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 的建设和发展,全市已形成市、旗、苏木、嘎查四 级民族文化工作网络。全市有各类民族文化工 内蒙古唯一一支蒙古族民乐专业乐团。 (四)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作机构71个,其中民族艺术表演团体6个(1个 市民族歌舞剧院、5支乌兰牧骑),公立博物馆 11个、民营博物馆7个,图书馆6个,群艺馆文 化馆6个,牧区26个苏木镇全部建起了文 化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阿鲁科尔沁旗是赤峰市传统草原畜牧业大 旗,在这里(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蒙古族传统的 “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牧 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天然的相互依存和相 互制约的关系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作为蒙 古族传统游牧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珍贵遗 产,“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已被列入“中国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五)民族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2006年以来,赤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组织全市文 化部门开展了全市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 查工作,通过普查,掌握全市各门类非物质文化 赤峰市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经过多年的努力,文化产 业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一遗产项目230项、线索性项目300余项。赤峰市 现已拥有国家级项目5项(阿日奔苏木婚礼、蒙 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皮影戏、格斯尔、蒙古族 汗廷音乐)、自治区级项目37项、市级项目68 是以蒙绣民族服饰为主的民族手工业异军突 起。全市现有蒙古族服饰生产厂家300多家, 从业人员2000多人。二是民族艺术挂毯业蓬 勃发展。赤峰民族艺术挂毯有四大类十七个品 种五百多个花色,现从事挂毯生产企业90多 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年生产能力达120万平 方英尺。三是民族工艺品生产如雨后春笋。赤 项、县级项目100多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 治区级传承人35人、市级传承人107人,其中 蒙古族项目和传承人约占80 。巴林右旗被评 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 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 拉苏木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阿鲁科 尔沁旗的汗廷音乐、巴林右旗的格斯尔文化人 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成效显著 多年来,全市民族文艺团体紧紧围绕民族 峰市的民族工艺品涵盖蒙古包、马头琴、蒙古族 服饰、蒙古族饰品、擀画、酒具、人物雕塑等各个 领域,品种多达上千种。四是传统民族文化与 新型动漫产业探索融合。全市现有动漫影视传 媒公司・10家,从业人员200多人。五是草原生 文化这一品牌,大力加强民族文艺创作。2009 年,赤峰市承办了首届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与 第四届红山文化节同时举办,大型开幕式晚会 《永远的牧歌・马头琴交响》全方位地诠释了马 态文化旅游蓬勃发展。赤峰市依托丰富的历史 文化资源和多样化的自然生态资源,把旅游业 作为赤峰市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之一重点发 展,并确立了建立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旅游胜地 的目标,使文化与旅游得到了融合发展。文化 头琴的文化内涵。2012年,市民族歌舞剧院推 出了小剧场马头琴音乐会《天的祝福》,引起观 众的强烈反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巴 林右旗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民族歌舞晚会《永 远的乌兰牧骑》荣获第六届全区乌兰牧骑艺术 旅游产业已成为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 产业。 (六)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显著 近年来,赤峰市高度重视民族历史及文化 的研究工作,组织博物馆及社会各界力量,深入 节金奖。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汗廷乐队在第十届 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闭幕式上做专场演出并荣获 “萨日娜奖”。近年来,先后多次举办全市新歌 演唱会,出版蒙古族乐曲专辑,蒙古族歌曲已成 开展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创作出版了一批思想 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时 代特点的精品力作。如编撰出版了《草原姻 ・ 67 ・ 盟——下嫁赤峰的清公主》、《佛教寺庙在昭乌 达地区的印象》、《赤峰古代佛塔》、《赤峰历史文 化书系——非遗瑰宝》等民族文化著作,2014年 又出版了《契丹边缘》等学术著作四部,进一步 扩大了历史文化研究的影响力。 值内涵却无人问津,使作为文化主体的民族群 体与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疏离。 (四)文化人才紧缺 全市公共文化单位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 问题,民族文化人才更是青黄不接。文化创意、 二、赤峰市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 和问题 舞美、音响、灯光、编导、创作、声乐、器乐等各门 类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各艺术门类缺少有影响 力的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 高素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着 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才和技术成为了制约文化 赤峰市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虽然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制约着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保护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设施较为 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五)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逐渐 萎缩 薄弱 尽管各地近年来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 度,但由于赤峰市文化设施基础相对差、底子较 在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民族 旗县面临着实现现代化与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 两难境地。民族地区大多为矿产资源富集地 薄,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落后的 总体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市图书馆、群 艺馆和博物馆使用面积不足,功能结构有待完 善;中心城区还缺少专业剧场、标准图书馆及民 区,现代工矿业的发展会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 的生成环境已成事实。随着各地相继进入工业 化阶段,工厂的建立、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大面 积的草原、森林被毁坏,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 俗博物馆等民族文化设施;个别地区“三馆”建 设滞后,达不到国家标准。 (二)民族文化发掘和体现不够 一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民族物质文化传承受到 威胁。 (六)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受到了挑战 是发掘不够。虽然近几年赤峰市在民族 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缺 乏全市性的民族文化研究组织,有分量的研究 成果比较少。二是体现不够。蒙古语文普及推 广有待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窗口单位蒙古族 特别是蒙汉兼通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中心城区 和旗县城镇建设缺乏民族元素,民族特色不足, 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活动组织分量不 够,民族文化的展示方式不够丰富。三是融合 度不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对活态文 民族语言是最重要的民族特征,民族语言 的遗失是一个民族消亡的重要表征。在市场化 进程中,民族语言教育受到多重冲击,导致能 认、会读、能写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人越来越少, 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研究的人更是 很少。据最新统计,赤峰市464.3万总人口中, 蒙古族占有94.3万人,而蒙古族中只有约43 9/6 的人在使用蒙古语言文字,丧失本民族语言文 字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承 发展的制约和瓶颈。 化的发掘不够,在旅游中民族文化体验类项目 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三)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一三、赤峰市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及创新的对 策建议 是民族文化产业组织程度低,规模化不 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尚未形成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品牌,民族文化产 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民族文化消费水平普遍 偏低,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四是传统文化产业 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一些地区,有可观赏性甚 至是猎奇性的部分被包装成商品出售,而其价 ・ 赤峰市今后一个时期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 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为统领, 坚持自觉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结合,政府主导、群 众参与、社会支持相结合,保护、传承和创新相 结合。对民族文化的不同部分采取各有侧重的 发展方式,对有形的物质文化以保护为主,对非 68 ・ 物质文化注重技艺的传承,对具有现代性的内 容注意运用现代手段逐步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和 创新。 (一)培育和强化草原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 变、特质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 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只有在认识自己 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 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 推动游牧系统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要素。从改善 民生、资源保护与开发、产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出 发,统筹发展交通、通讯、能源、医疗、水利等基 础设施,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 功能配套、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 施体系,为推动草原游牧系统保护与发展提供 有力支撑。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 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 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遗产是赤峰市 建设民族文化大市和民族文化强市的重要资 源。远古文化、蒙元文化、红山文化、契丹文化 等丰富而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难得的良好条件。要加大非遗保护投 入,对已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进行有效保护。进一步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 遗产资源,通过开展民俗民风调查和实施保护 措施,挖掘游牧民族相关传统知识、传统技术及 民俗文化,恢复和发扬其优秀的思想内核和表 现形式,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自治区级和国 家级名录。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建立 以国家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多种 类博物馆全面发展的特色博物馆体系,形成有 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物史迹网络。加强政 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 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 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1 当前,文化自觉 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 理性地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 一,以及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创新性的辩证 统一。做到学习传承、研究丰富、创新发展、推 广交流,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 是每一个民族和民族文化共同面临的且必须解 决的现实问题。只有树立了文化自觉意识,才 能明确文化传承发展的价值取向、目的、方法和 对策,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民族精神的培育、 民族文化的转型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目 前,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及活动,普及对文化 遗产价值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会各界 参与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性,将蒙古族传统文化 的保护与发展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下 联动,形成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良好认识 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府部门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导,做到政府主导、 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和专家献策相结合。组建 赤峰市民族文化研究会,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研 究,充分挖掘各类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科学文化 内涵,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民族 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 赤峰市要抓住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民族公共文化设 持。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让全社会特 别是少数民族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树 施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基础保 障。市本级要积极推进综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中心项目,尽快改善图书馆、群艺馆和剧院的条 件,为中心城区打造新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 “三馆”不达标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新 建、改扩建。继续实施好“十个全覆盖”嘎查村 立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和 传承。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注重体现民族文化 特色,在科学开发和规划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 保护。鼓励和扶持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 积极扶持民间民族文化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 族文化活动。加大民族文化的创新力度,在深 文化室建设工程,有条件的地方要对嘎查文化 室予以新建、改扩建。 加快游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整体规划、适 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加大民族文艺创 作力度,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知名品牌,提高 ・ 69 ・ 知名度。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挖 掘、保护、整合和重构,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大地区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有重要作用。赤峰 市要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草原生 态,重点推进蒙古族游牧文化、历史文化、庙宇 文化、民俗风情、草原生态等方面的旅游开发。 按照赤峰市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把克什克腾 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 新。为避免民族文化从民族社会的现实中被剥 离出来,被表面化、表演化与破碎化,必须走民 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宁城县等民族文 化保存比较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成旅 游精品,使其成为赤峰市特色旅游线路中的重 要节点。积极保护阿鲁科尔沁旗游牧生态与景 族文化自觉发展之路,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 要进一步完善赤峰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加 大其实施力度,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科学设置 业态,将民族文化产业有机融入到全市文化产 观系统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统筹规划,沿游牧民 传统转场路线,开辟若干游牧观光旅游专线,打 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使旅游 者亲身感受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感受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大具有民族特色 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使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文 业发展的大盘子中。制定全市文化产业管理办 法,组建赤峰市本级文化产业管理专家委员会, 负责对全市文化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与利用、项 目策戈0和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使赤峰市文化 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避免同质化竞争。 按照整合资源、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重点民族 文化产业项目的培育力度,抓好阿鲁科尔沁旗 学、民族工艺品、民族生态文化、民族建筑、民族 哲学及宗教、民俗节庆等都融入到旅游项目中 来,成为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含 蒙古族汗廷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进一步培 育重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内蒙古力王工 艺美术公司、翁牛特旗万里花香民族服饰公司 量。丰富休闲娱乐形式,开发系列文化旅游商 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改进旅游文化服务,提 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 中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赤峰市经 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制定和完善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的 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人们使用本民族的语 言文字,为传承民族文化提供重要途径 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格斯尔文化产 业园、蒙古族风情演出、蒙古族刺绣、民族传统 手工艺品进景区等一系列民族文化产业项目的 策划、论证和实施,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 加快生态产品开发,以“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 统”建设为契机,保护好游牧核心区“逐水草而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党和国家对少 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贯政策,《宪法》、《民族区 居”的原生态、无污染的生存环境,建设乌珠穆 沁大尾羊良种基地和优质肉羊放牧基地,全力 培育和丰富中国地理标示认证品牌——阿鲁科 域自治法》、《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 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 尔沁牛肉、阿鲁科尔沁羊肉的“天然”、“绿色”、 “安全”特质,积极与龙头企业合作,创建“小众 联盟”高端消费模式,从而带动遗产核心区和遗 学习使用和它的法律地位都有明确的表述。下 一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要严格遵守 和贯彻执行党和政府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 产地畜牧业向高端化、优质化、高效化、规模化 发展。通过对蒙古族文化的深层挖掘,形成具 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以蒙 古族文化为基础,餐饮服务、旅游服务、会展服 务等多种文化产业并存的发展模式。 (五)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字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和出台 相关的政策措施,确保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民族 语言文字的权利。一要加强蒙古语学校教育, 改善蒙授学校的办学条件,做到蒙古语言文字 授课教育基金的专款专用。加强蒙古语教研队 伍建设,加大蒙语授课各学科的教学研究,培养 出一批蒙授优秀教师,提高蒙授教学质量。健 全蒙古语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双 文化旅游是实现物质文化资源及非物质文 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和谐推进的重要产业,对扩 ・ 7O ・ 语教学和三语教学中的蒙古语课程数量。二要 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民族语言广播、电影 电视的译制和报刊发行等形式,使人们掌握本 民族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增强少数 民族群众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三要建立 和完善蒙古语保护体系,通过制定合理的升学 政策、高考政策、就业政策,保护蒙授学生学习 使用蒙古语的积极性,促进蒙古语言文字的保 护和传承。四要努力营造更广泛的蒙古语社会 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 工作条例》中的各项规定,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优 秀的蒙授大学毕业生回本地区从事民族工作。 鼓励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带头学习使用蒙古 意识、熟悉文化事业、勇于开拓的高素质的文化 经营人才。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实践和理论经验 尚不丰富的今天,这类人才显得更为重要,亟需 培养和扶持。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 过去相对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而对文化经营 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更缺乏系统性。必须尽 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机制,培养一批 具有经营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文化 经营人才,因为他们才是文化产业真正的实践 者、探索者和开拓者。 加大民族艺术家的引进力度,实施“引进 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培养和输 送优秀民族文化人才到外地学习提高的同时, 语言文字,并在工作中积极应用。在各级国家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共文化窗口单位 的人员招录工作中重视招录蒙汉兼通工作人 员,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服务水平,依法保障人 们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还可以特邀国内和蒙古国著名艺术家到市里举 办各种艺术门类的培训班,增添新的艺术气息, 也可建立长期的文化艺术交流的合作机制,为 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注重改善文化 创作人才、传统民间艺人等优秀文化人才的工 作、生活条件,通过实施人事、岗位、薪酬和社会 保障等制度引进和留住各类高端文化产业人才 和紧缺文化产业人才,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 (七)大力培养文化人才,为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没有人才不 可能产生良好的规划,不可能实施优质的经营, 更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要针对赤峰市高素 质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建立重视人才、培 养人才、用好人才的良性机制。要充分发挥当 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 “没有一个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 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 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2 为了使国家和 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以习近 地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 为与现代消费相适应的文化产品。注重引进高 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努力实现传统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 素质、专业化的优秀文化人才,运用先进的文化 创作理念和先进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 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化产业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呼唤具有经营 参考文献: 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 务”[3],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 贡献。 El-]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E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233. I-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E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 E3-]*.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EB/OL-].新华网,2014—09—24. (责任编辑:伊志慧) ・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