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第33卷第3期Jun.2019Vol.33No.3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张保花a,张三宝b
(铜陵学院a.工商管理学院;b.金融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皖江城市虽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不断增长,但是城市间发展不平衡,旅游产品供给有待优化,旅游营销模式需要更新,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拓宽。文章认为皖江城市应该抓住政府扶持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提出以产(种植)为根本、以销(加工与销售)为保障、以游(生态文明建设)为手段,促进三产融合,落实“旅游+”发展新模式等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并从旅游龙头企业、旅游人才队伍、游客和政府主管部门等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旅游+;供给侧改革;三产融合[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9)03-0061-04
1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1.1旅游资源丰富
皖江城市带(不包括金安区和舒城县)旅游资源分属8个主类、29个亚类、126个基本类型,资源拥有率分别占全国的100%、93.55%和81.29%,占安徽省的100%、100%和95.45%,如表1从资源的拥有量和拥有率来看,皖江城市带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从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来看,截止2018年4月,皖江城市带3A级以上旅游景区有242个,占全省的62.05%,四星级以上酒店91个,占全省的61.07%。合肥、宣城、安庆和池州旅游开发度较高,分别有48个、42个、38个和30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四星级酒店也明显多于其它地区,铜陵、马鞍山和滁州发展明显不足,分别只有9个、16个和17个星级景区,其中铜陵和滁州的星级酒店分别只有2个和4个,如图1。
表1皖江城市带各层次旅游资源拥有情况
全国安徽省数目数目主类88亚类3129基本类型155132系列数目829126皖江城市带占全国比例(%)10093.5581.29占安徽省比例(%)10010095.451.2旅游市场快速增长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不断攀升,旅游收入稳步增长,皖江城市带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如图1-2。2017年皖江城市带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69.6万人次,占全省的49.09%,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8533.92万人次,占全省的61.5%,旅游总收入4218.73亿元,占全省的68.08%。与2013年相比较,2017年皖江城市带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增长55.97%,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增长86.94%,旅游总收入增长129.59%。
图22013-2017年皖江城市带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情况数据来源:根据2013-2017年各市统计公报整理所得。该统计数据不包括金安区和舒城县数据。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单位: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安徽省旅游资源普查汇总表整理所得。图1皖江城市带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情况(单位:个)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的3A级以上景
区和四星级以上酒店数据整理所得。收稿日期:2018-12-20
1.3旅游客源相对充足
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客源主要来自省内市场和江浙沪地区,客源市场稳定、充足。随着宁安高速铁路、合福高速铁路、皖江黄金水道治理和九华山国际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网络的便利对接,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8A0537,SK2017A0535,SK2018A0536);铜陵学院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7tlxy01)。作者简介:张保花(1985—),女,安徽庐江人,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张三宝(1985—),男,安徽南陵人,铜陵学院金融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融互动。
62池州学院学报第33卷
交通枢纽作用更加突出。这将为皖江城市带扩大旅游客源辐射圈迎来新机遇,为提升皖江城市带旅游市场提供新保障。
2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皖江城市间旅游发展不平衡
皖江城市间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提升的空间很大。从2017年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来看,合肥市旅游经济的发展遥遥领先,安庆市、池州市和芜湖市发展较快,其它地区发展明显不足,如表2。
表2皖江城市带各市2017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情况
安庆池州滁州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宣城合计全省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6089.0356622374.7411105.493363.311984.91839.043115.438533.9262600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25.810412.9645.9016.343.7140.3920.5269.6549.2旅游总收入(亿元)610.77615.1206.11490.68262.6157.36606.122704218.736196.9数据来源:根据各市及安徽省2017年统计公报整理所得。该统计数据不包括金安区和舒城县数据。
2.2皖江城市旅游服务体系衔接系统不成熟
皖江城市各市县以行政划分为单位,各自为政,自谋发展,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旅游服务体系衔接系统,没有合理整合区域资源。区域内各部门壁垒森严,管理上条块分割,缺乏沟通和衔接,这种凭借一个个景区单打独斗和一个个部门自扫门前雪的经营模式,不利于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不利于提升区域旅游管理水平,不利于改善游客的旅游服务体验,不利于发挥皖江城市旅游业整体优势。
2.3旅游产品供给有待优化
皖江城市资源丰富,但具有相似性,旅游产品供给相似度高,高品质旅游产品有待丰富。皖江各地虽有特色项目,但特色项目开发度不高,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不利于发挥皖江城市带整体旅游优势。例如根据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数据显示,安徽省有11个5A级景区,其中皖江城市带有6个,分别为古村镇、水利风景区、名山风景区和现代综合性主题乐园,旅游产品形式不丰富,部分城市的特色旅游项目并未得到很好发展,旅游产品仍有较大开发空间。
2.4旅游营销模式需要更新
随着“1+N”营销模式的推进,安徽省组织16个市联动,在央视《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等投放亿元广告。然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人,从年龄结构
来看,中国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0.8%。随着居民对移动网络的运用,游客出行对网络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主流方式,因此旅游品牌的打造不能脱离新媒体,旅游品牌的塑造和营销传播需要新的策略和方法。皖江各市通过常规渠道进行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推广,在新媒体推广上创新性不足,传播效果不佳。
3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3.1转变思想,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路
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鲜剂。每到节假日旅游企业几家欢喜几家愁,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旅游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和特色旅游项目开发,盲目跟风,缺乏市场竞争力,最后导致大兴土木,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旅游项目开发有效的重要保障,是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关键。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三点出发:一是,旅游支持制度改革。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是分工管理,各司其职,这种制度不利于信息的流通,管理效率低,顾客服务体验差。大数据时代,旅游经济发展也应该充分利用时代带来的红利,运用大数据对旅客进行管理,建立游客档案数据库,为游客提供专属服务。打通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实行游源负责制,即将员工分组,全程负责不同客源地游客在景区的所有服务需求。打通景区间的行政壁垒,建立皖江城市旅游一体化,资源共享,完善服务衔接,提升顾客服务体验。二是旅游产品供给改革。旅游项目复制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旅游产品开发追求高大上,失去大众消费群体。漂流项目受欢迎,各地纷纷开发,铜陵江南文化园很多建筑长期关闭,皖江城市旅游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皖江城市发展历史赋予了不同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质可以挖掘,如铜陵的铜文化、安庆的黄梅戏文化、宣城的宣纸文化、马鞍山的诗歌文化等,各具特色,不可复制。皖江各市应该在如何打造好自身的特色旅游产品上下工夫,而不是盯着别人。三是旅游营销思路改革。自助或半自助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最青睐的出现方式,而互联网等新媒体则成为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首要信息来源,因此,网络推广应该成为旅游目的地最主要的宣传方式之一。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都具有极强的信息传播性,游客通过自媒体的正向传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成为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旅游目的地可以利用公
第3期张保花,张三宝: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63
众号、微博等,告诉游客“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
并说好自己的故事,给到游客最真挚的体验,发挥游客的传播效应,提升可持续性消费。目前,皖江城市旅游目的地整体的网络营销表现平平。3.2政府扶持,抓住旅游发展新机遇
旅游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安徽省将旅游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目标。相继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8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5〕69号)和《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意见》(皖发〔2017〕9号)等系列文件,为旅游业改革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旅游业是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是全国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强市建设的战略攻坚时期。为此,无论是从国家宏观发展需要,还是从产业自身发展需要,地方旅游业都到了优质高效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沪苏浙皖共同签订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已经从单一市场合作迈入全方位融合型发展、从自发的市场推广进入自主性的制度对接阶段。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池州、安庆等皖江城市也先后提出全域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和规划,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皖江城市带作为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规划的深入实施,为接轨长三角,实施旅游产业升级,扩大旅游市场创造了良好机遇。因此,皖江城市应充分抓住国家和安徽省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打造旅游品牌,促进皖江旅游一体化,提升皖江旅游市场份额。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在新时期的旅游分工中,弯道超车,领航前行,从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成为旅游业发达地区。3.3三产融合,落实“旅游+”发展新模式
以产(种植)为根本,以销(加工与销售)为保障,以游(生态文明建设)为手段,促进三产融合,落实“旅游+”发展新模式。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安徽电商第一镇“三瓜公社”,始建于2015年9月1日,2017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2亿元。三瓜公社以“政府引领、农户参股、企业经营”的发展模式,以互联网+一二三产融合为发展路径,将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农业种植、电子商务及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打造农旅、商旅、文旅结合的美丽乡村新典范,实现精准扶贫,开创三产融合新模式。旅游发展要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旅游开发要统筹规划,与环境治理、改善居民生活相结合。旅游消费要增加粘性,打造旅游品牌和旅游商品,增强旅游消费的可持续性。旅游体验要丰富多彩,旅游景点设计要有变化性,能给游客带来不同的感受。旅游发展要与农业发展互融互促,产、销、游融为一体。三瓜公社将农业、食品加工业、电子商务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变旅游景区为农业体验区和商品追根溯源体验区,电子商务成为旅游消费的延伸,带动周边生态环境建设与就业,让农村更像农村,让新农民更富裕,多业态联动,通过旅游+带动生态经济发展。
4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4.1政府主导是旅游发展的舵手
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方向是多业态融合,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旅游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社会文明建设紧密相连。三瓜公社是安徽淮商集团与合巢经开区合作开发,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建设理念,实行“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方式,成功打造安徽第一特色小镇。旅游生态经济发展乃至全域旅游建设需要政府在项目审批、配套设施建设和行政区域对接等方面发挥作用,政府筑巢引凤,主动寻找或吸引龙头企业,打造优质旅游项目。皖江旅游一体化需要各地市政府主导推动与对接,打破行政壁垒,进行产品开发、重点客源地建设以及服务体系的衔接。政府主导建立或推动建立游客数据库,打通信息壁垒,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旅游规划和行程安排。政府承担起行政服务和监管职能,保障景区良性发展,保护游客合法权益。政府主导促进旅游发展是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舵手。
4.2旅游龙头企业是旅游发展的主体
旅游龙头企业具有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
〔《64池州学院学报第33卷
示范、知识输出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引入旅游龙头企业可以吸引并带动中小企业和创客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据了解,三瓜公社吸引了一批创客和返乡青年创业,已培养电商企业17家,相继引进傻瓜网、京东合肥馆、甲骨文、微创联盟等多家电商总部,建设电商基地,建立统一的电商开发、设计、仓储、分装和物流中心,形成了从生产、销售到物流的一条完整电商产业链,成功将三瓜公社建设成为集旅游、电子商务和美丽乡村为一体的“旅游+”典范。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是旅游发展的重要主体,是旅游项目开发的总设计师和执行人。旅游龙头企业对旅游发展具有带动作用,是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
4.3旅游人才队伍是旅游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旅游事业的根本,是旅游企业的魂。旅游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三瓜公社成立初期人才匮乏,当地青年都外出上班,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三瓜公社领导人找到当地的“孩子王”,并由“孩子王”成功引回其他青年回乡就业创业,并聘请专家对所有三瓜成员进行培训,每月都开展一次三瓜讲堂,通过培训组建人才队伍。除此之外,在创业初期三瓜公社还对南瓜村的商铺采取不收取租金和聘请专业团队免费对各家销售的产品进行包装与宣传等方法,吸引好的创业项目入驻,壮大创业人才队伍。目前,以三瓜公社为探索实践基地的半汤乡学院围绕“农村电商、农旅结合、乡村建设”等领域开展研究、教育和实践探索,吸引大量人才,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进行培训。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进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把人才引进放在首要位置。旅游人才队伍是旅游发展的关键。4.4游客是旅游发展的基石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达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旅游业综合贡献
8.77万亿元,对国民经济贡献达11.04%,对社会综
合贡献达10.28%。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对生态、经济、就业和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等都具有很强的带动性。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密不可分,与文明旅游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欲望被不断释放,大众旅游需求旺盛,不文明旅游现象屡见不鲜。据蚁坊软件统计,2018年国庆期间“乱扔垃圾、攀爬古迹、乱涂乱画、强制消费、特产造假等成为旅游乱象热门标签,其中乱扔垃圾的舆情数据量高达607285条,攀爬古迹舆情量为172873条,强制消费有62936条。由此可见,游客是旅游发展的基石,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旅游供给侧管理,不断满足居民的个性化旅游需求,也需要对游客的文明旅游行为进行引导,帮助游客养成好的旅游消费习惯,培养文明旅游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1]瞿梦杰.张家界入境旅游发展的供给侧改革思路[J].农民致富之友,2018(16):30-30.
[2]郁忠雨,王方.乡村旅游景观耦合协调评价研究——以巢湖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2):66-70.
[3]薛驰.发挥龙头企业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带动作用[N].新华日报,2017-04-27(012).
[4]陶少华.论全域旅游发展的拓展路径与动力机制——基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实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1):31-36.
[5]徐正旭,秦纪强.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82-85.
[6]何烈孝.全域旅游下民族旅游目的地品牌建构研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7,35(5):60-64.
[7]陈巍.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5):261-262.
[8]刘海“供给侧改革”.框架下农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J].农业经济,2018(4):52-53.
[9]张钰瑜.供给侧视域下乡村生态旅游创新模式探析——以广东佛山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2):110-115.
[责任编辑:胡程]
“三瓜公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