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甫与王维在山水诗上的比较

来源:抵帆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杜甫与王维在山水诗上的比较

作者:刘 欣

来源:《硅谷》2008年第12期

[摘要]王维写山水善于营造清新淡远的画意,杜甫山水诗也是“诗中有画”,两种画意不同;两人都善于在诗中着色,又都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捕捉瞬间的感受,在山水诗题材上,虽然杜甫较王维丰富,但两人经历,性情和诗美取向不同。同是大诗人,其山水诗相异又相通。 [关键词]杜甫 王维 山水诗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620183-01

王维无疑是山水诗王国中的一颗耀眼的巨星,他将山水诗中融入禅意和画意,从而营造出一种静幽空寂的高超艺术境界,这一点便足以奠定其在山水诗史中的大师地位。王维与杜甫仿佛有太多的不同,王维是山水名家,其山水诗作在全部作品中的比重也较大,杜甫虽为“诗圣”,但却非致力于山水诗(不过杜甫山水诗的数量是不逊于王维的),两个人的经历和个人精神世界更是迥异,但同是伟大的诗人,都具有相当数量的山水诗,且各有其艺术造诣,笔者以为还是具有可比之处的。杜甫的个别诗句就很像王维,如“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法镜寺》),王维有“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自太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杜甫有“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客亭》),王维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王维长杜甫十一岁,且当时诗坛中王维的名气远盛杜甫,所以杜甫受到王维的影响也是可想见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是画家,诗与画集于一家必互相渗透浸染,加之王维深受佛教禅宗影响,其画是文人的写意画,其诗是清新自然之气,读其诗让人感到清逸无痕,意味绵远。但苏轼又说“少陵翰墨无形画”(《王直方诗话》载苏轼语,《宋诗话辑佚》卷上),可见,“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贺贻荪《诗筏》)。那么杜甫山水诗是怎样被看作“无形画”的呢?若说王维山水诗是写意画,那杜甫山水诗则属工笔画,因为杜甫重写实。杜甫有很多诗是精雕细刻的,读之分明如画,如《白沙渡》中几句“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浦起龙曰:“天寒荒野六句入画”(《读杜心解》卷一),又《石櫃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浦又评曰:“亦是画句”,又《夔州十绝句·其四》“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浦又曰:“诗可作画,青红层叠,楼树掺差,不嫌山体之孤峻矣。”(《读杜心解》卷六),以上表明,杜甫也很善于营造一种画意。王维写景往往寥寥几笔勾勒画面,将读者置于静远的境界中。如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鸣涧》)等,都体现了这一点,与王维相比,杜甫的写景重渲染,如上文的《夔州十绝句·其四》绘景富丽,绚烂,入蜀图经更是极力铺陈,如《万丈潭》:“前临洪涛宽,却立苍石大。山色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瀩。黑知湾寰底,清见光炯碎。孤云到来深,飞鸟不在外。高萝成帷幄,寒木垒旌旆。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从所处地势之险,潭影之深,孤云、飞鸟之被局促于内,高萝、寒木之密布周围,远川相通,曲深难测,将万丈潭的险势渊深尽现。杜甫有的诗色彩很耀眼,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绝句二首·其一》)将江、鸟、山、花施之以浓墨重彩,加以颜色的对比,又如“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野五首》),这一点颇与王维类似,王维的诗也善着色,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荆谿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水明日外,碧峰出山后”(《新晴晚望》),尤其是“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更是色彩鲜明。

袁行霈先生说:“王维善于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的表现。”(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215页)如王维写雨中的辋川庄,抓住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这一特征,“漠漠”与“阴阴”一明一暗,“飞”写动,“啭”有声,准确地描绘出了夏日积雨的景物特征。杜甫也善此,《水槛潜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更是一语中的,体现出了敏锐的观察和高超的诗法。又《春归》诗有“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句,同样被人称道。“王维不仅善于把握和表现景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总是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上216页)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都是表现个人感受和主观印象的典型例子。杜甫亦复如是,如“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可与“空翠湿人衣”参看,在《水会渡》中有“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这是诗人的感觉,水会渡的湿寒使他不堪忍受,终于登岸,觉得天空的群星都那样干爽。另如“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绝句六首》)萧涤非先生解到:“月照水上,石在水旁,水动,故恍若月光移石而去。云在天上,因溪水虚明,投影水中,与岸上的花影相毗连,故见云之傍花。二句写景精细,从观察中得来。”(见《杜甫诗选注》第217页)此言甚是。同是大诗人,这样的细致观察能力是共通的。

陈贻焮先生说:“发展到盛唐王孟诗派,山水诗的表现艺术日臻成熟。他们作诗,多直接从生活中获得感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发为吟咏,往往情景交融,意境清雅,无截分两橛之弊,有浑然一体之妙。但局限是过于追求诗情画意,美学趣味多偏于恬静幽雅,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定法陈规,产生熟境、熟意、熟词、熟字、熟调、熟貌,不利于不同境地,不同感受的表现。”(见《杜甫评传》第561-562页)这里所说的局限我们不能把它当成王维诗的缺点,但这种特点和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纵观杜甫的山水诗,如一部摄影作品展,一幅幅画面展示着不同的地域和别样的山水,看惯了艰险的蜀道,还会有清新恬静的草堂风光,又会有夔府白帝的雄壮,在山水题材上,杜甫确实丰富于王维,但我们应该看到,两人经历不同,诗美取向各异,一个漂泊南北,一个隐居别业,一个性僻好奇古,一个心静善参禅,就山水诗作艺术成就来说,没有高下之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2]《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 [3]《杜甫评传》(陈贻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