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郭小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来源:抵帆知识网
郭小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临汾郭小平为艾滋病患儿撑起一片天!那么郭小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郭小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在日前举行的“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这样介绍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 ☆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

红丝带学校是全国唯一收留艾滋儿童的公立学校,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东里村。除了大门上“绿色港湾——红丝带学校”几个字,校园几乎跟其他住宿制学校没有区别。 “最早就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根本没想到后来会成立一个学校。”回忆起创办学校的过程,郭小平说。

XX年,郭小平所在的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专门收治艾滋病患者的病区“绿色港湾”,其中有几名因为母婴感染、一生下来就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孩子。由于父母去世,亲戚也不愿意接他们回家,4个孩子长期住在了病区。 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对他们来说,这并不容易。由于经常发病,他们身体虚弱,随时可能住院;人们对于艾滋病的恐惧、歧视也让孩子们受到不少伤害。郭小平非常心疼,“也不知道孩子们能活多久,就是想让他们学一点知识,

过得快乐一点。再说,待在医院里,也不上学,不成文盲了吗?”

为此,医院腾出了一个病房,买了块黑板、4张课桌,“爱心课堂”就这样“开学”了。医生、护士轮流当老师,拿来自家孩子用过的课本,利用空闲时间教孩子们认字、做算术。

随着来这里上学的患儿越来越多,临时教室不够用了。XX年9月,依靠社会捐助,“红丝带学校”终于建立起来。 ☆抚平孩子心里的创伤

“在孩子们身上,除了病痛的折磨,更为沉重的是在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郭小平感到,除了医治这些孩子们身体上的病痛,他更大的责任是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让他们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

被父母遗弃的艾滋男童坤坤刚来学校的时候,不仅会把饭藏在口袋里,还会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郭小平猜测,可能是以前在家的时候,坤坤饥一顿饱一顿的,才会养成藏食、吃垃圾的习惯。

针对吃垃圾的问题,郭小平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把垃圾里的食物放在显微镜下给坤坤看。显微镜下,无数个小虫子在不停地蠕动,坤坤吓得赶紧闭上了眼睛。郭小平问他:“下次还吃垃圾里的食物吗?”坤坤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不吃了,不吃了!”

不只是坤坤,12年来,郭小平对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孩子们眼中,没有人比郭伯伯更可亲。 ☆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郭小平说,人们对艾滋病态度的变化,是最让他快乐的事。“我们学校旁边是个村子,刚建校的时候,孩子们去村里理发,没人给理,想买东西,人家也不卖,现在就好多了。” 他还开玩笑说,过去连小偷都不来,现在“都有人开始偷我们的菜了”。

也曾有人对红丝带学校提出质疑,认为这是种隔离方式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郭小平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建立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确实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孩子们很可能就没有学上。”他相信,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那时就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了。

“别人说,我有社会责任感。其实,啥社会责任呀。我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他们就是我的孩子。你养活自己的孩子,那能叫社会责任感?那就是个‘情’字。” 郭小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设立在临汾市区南端东赵村的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原是临汾地区医院的一个传染科室。1985年3月才独立成为临汾地区传染病医院。1999年,当郭小平调任该院当院长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是几排简陋的小平房,医院的科室和床位很少,医疗设备不但数量少,而且

功能也很差。当时,医院的职工只有80余人,每月住院人次也只有30余人,医院账面上显示的注册资金只有124万元,每年的业务收入只有140万元。

在此之前,郭小平曾多次深入到县市乡村了解全市的传染病发病情况,他深知当时传染病医院的落后局面远远无法满足广大传染病患者的看病就医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决心改善就医环境、增加医疗设备,为全市传染病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住院条件。于是,XX年,在政府没有投放建设资金、医院没有公共积累的情况下,他多次召开全院职工大会,倡议大家勒紧裤带,少发工资,自愿为新建医院建设慷慨解囊,奉献力量。他带领全体职工自愿参加到建设医院的义务劳动中,搬砖、和泥……

终于,在XX年1月建起了一幢集门诊、住院、办公为一体,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的新传染病医院大楼。与此同时,由他倡导的“加强团队精神”、“开展感恩患者”的新理念,也为医院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注意人才的培养,每年都要选派几十名医护人员到北京、太原等大医院进修学习;他十分重视与外地医院的合作,先后开展了许多协作项目。

经过艰苦拼搏、科学管理,医院的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变化。现在的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增加到200余人;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增加到几十人,并涌现出一批专

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住院病床从30余张增加到了376张,各种科室从2个病区增加到28个科室,医院的医疗设备在新建医院前只有几部简单的诊断、检验设备,而现在拥有美国CE螺旋CT、电子肠胃机、胶囊内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医院的业务收入从每年的140余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600余万元;总资产也由当初的200余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亿元人民币……

郭小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XX年春夏之交,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临汾市传染病医院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治疗非典的定点医院。从XX年4月9日医院收治第一例非典患者起,到6月2日最后一名非典患者出院,共收治了非典临床诊断患者16例,非典疑似病人17例。

从非典疫情发生的第一天起,身为院长的郭小平就全力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他把自己作为医院抗击非典的第一责任人,带头深入第一线,走进非典隔离病区,制定救治方案,指导治疗抢救工作;组织医护人员做好消毒、防护、治疗等各项工作。

有一位感染非典的16岁的少女,被送进医院时呼吸急促、高烧不退,病情十分严重。郭小平不顾个人安危,靠前指挥,昼夜参与抢救,果断组织专家采取气管切开措施,暂缓了患者的生命危险。当少女处于高危情况时,他又穿着隔离服走进重症监护室,慰问看望少女的病情。当少女需要输

血的时候,他号召全体医护人员义务献血,并第一个挽起了袖子……

经过56天的昼夜奋战,郭小平领导下的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终于战胜了非典疫情,并创下了无一例患者死亡,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的“双零”成绩。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传染病医院95%的职工均分别获得了有关部门授予的嘉奖和奖励,郭小平院长也荣获了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山西省抗击非典功臣”称号。XX年5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山西视察工作,通过视频与郭小平通话时,高兴地说道:“你们做得很好,我很满意!”

扶贫帮困美名扬 对于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的晋丹丹来说,郭小平院长是给她第二次生命的人!

XX年,因一次误诊“阑尾炎”手术,导致年仅13岁的晋丹丹“肠瘘肠管脱出”达6年之久。家人为给丹丹看病,耗尽家资,先后借款花费12万元,使得全家陷入极端困顿之中,不得不放弃治疗。XX年3月,在网上看到有关丹丹的报道后,古道热肠的郭小平坐不住了,他立即带着医护人员前往南秦村看望丹丹。而踏入丹丹家破败的窑洞后看到的一切,更是让他触目惊心!

家徒四壁的窑洞,特制的铁床,一台用竹杆“摇控”、只能收一个台的黑白电视机……

无不在向他诉说着这个家庭的绝望和失落,而揭开特意

盖在丹丹腹部的一口大海碗,所看到的情景更是惨不忍睹,一截20厘米长的殷红肠管完全暴露在体外,肠管上还破了一个口子,大便不能正常排出,一些黏液和排泄物只能从破口处不断溢出……

看着眼前这个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女孩,郭小平当即决定:带丹丹回医院,让她入住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刚刚成立的“济困病房”,接受免费医疗救助!

入院时,19岁的丹丹个子只有120厘米,体重不足30斤。按医生的说法,其体重应该在90斤,至少也要在60斤左右,手术才保险。对一个消化系统有问题的病人,要翻倍增加其体重,谈何容易。为此,郭小平首先在全院职工中展开“献一份爱心,送一天餐饮”活动。

所有职工排班,每人每天为丹丹送去三顿饭,而且要以肉蛋奶为主。随后,他又联系国内知名肠瘘专家为丹丹会诊,邀请北京二炮总医院的肠瘘肠管专家,为晋丹丹实施了造瘘手术,使原本裸露在肚子外的三个瘘管合并为一个,大小便粪液从此有了排出口,粪液腐蚀皮肤的现象得到处理。等手术恢复后,又多次为她实施植皮手术……经过长达七年的治疗,晋丹丹腹部的创面已收缩至黄豆大小,现在,她已同正常人一样能正常饮食和行走……

直到现在,晋丹丹还在家人陪同下,在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的济困病房接受治疗,为此,医院已为她花费了十多万元

的治疗费用。晋丹丹的父亲每每提及,总是感激涕零:“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医院呀,又救命又出钱!”而当问及郭小平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说:“我不仅仅是个院长,更是一个父亲,我女儿和丹丹同岁,我理解一个父亲面对女儿重病时的无奈。”

“绿色港湾”书声朗 在郭小平看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所以,在“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时,他始终提倡“生命第一”,带领全院职工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开展爱心医疗救助工程。同时,他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艾滋病患者,用最朴实的行动感动着这些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急需帮助的特殊人群。

在临汾城东15公里处,有一个叫做“东里”的小村落,我省唯一的集治疗与生产自救于一体的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区——“绿色港湾”便坐落在这里。XX年非典肆虐时期,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非典隔离病区。非典过后,隔离病区闲置了下来。

当时医院里有几名HIV患者正在接受治疗,考虑到从隔离措施来讲,让这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与结核等传染病患者,同在一个院落治疗,交叉感染是个问题。同时,艾滋病患者自己本身也极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是感染者。所以,郭小平便将这个隔离区设成了艾滋病区,起名叫“绿色港湾”。 自从XX年7月建立“绿色港湾”艾滋病治疗病区以来,

医院始终本着同情理解、关爱体贴、尊重呵护、积极治疗的宗旨,开展病区工作。由于许多住院的患者长期四处求医,造成了“因病致贫、因病致困”的困境,患者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在郭小平倡导下,病区开展了一系列人文关怀活动。 一方面对患者给予了心理和身体的治疗,另一方面为患者家属提供一定的帮扶,为他们提供种植花卉、中药材等生产自救的机会,给他们发放一定金额的工资,来弥补患者家庭经济的困难。除此之外,郭小平还在医院建立了“爱心基金”,倡导全院职工并自己带头,每月从个人工资中,捐献一部分到“爱心基金”当中,资助患者的生活。截至目前,医院职工已为住院的患者先后捐款35000余元,捐衣物200余件。

在“绿色港湾”,有十余名艾滋病患者儿童常年在这里住院治疗,他们都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毒的。有一个7岁的女孩翠翠,尤其可怜,她来自运城市某县,长着一双忧郁的大眼睛,留着两条粗而长的大辫子。医院治疗期间,她从不主动与人说话,总是一人默默坐着。陪她住院的奶奶说,小翠翠因为艾滋病被同学们潮笑、指责,不想再上学去了,小小年纪的她竟患了轻度忧郁症。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郭小平陷入了深思。

病区里的几名患儿都跟翠翠一样,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因为身体虚弱,时常发生肺部感染等疾病,随时需要住院

治疗。当时社会对HIV了解甚少,人们都不愿意接近甚至歧视他们,这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许多HIV患儿不得不离开校园。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郭小平决定在医院里自己开个小课堂,给孩子们上课。

决心下定,他带人将住院病房腾出一间,摆上四张小课桌,墙上挂上一块小黑板,由上下班休息的护士当兼职老师,“爱心小课堂”就这样成立了。起初只有四名学生,后来增加到13名。随着住院艾滋病小孩的增多,XX年9月1日,他又多方筹资200万建立了全国首家由医院专为艾滋病儿童患者上学读书的“红丝带小学”。渐渐的,这所特殊的小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省、市各级各部门领导多次来看望慰问住院患者和孩子们。

XX年、XX年,红丝带小学的患儿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加“12•1”演出。作为全国预防艾滋病的义务宣传员,濮存昕还担任了红丝带小学的荣誉校长。XX年6月,顾长卫、濮存昕、章子怡、郭富城等知名导演和演员在拍摄电影《最爱》的同时,和红丝带小学的学生胡泽涛、老师刘倩合作拍摄了反艾滋病歧视纪录片《在一起》。与此同时,更多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给这所学校带来了温暖和关爱。 XX年11月24日,在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临汾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临汾市红丝带学校,设立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教育基金。这不但标志着红丝带小学

的教学条件将会得到更好的改善,更标志着存在了6年的“红丝带小学”身份的合法化。

如今的红丝带小学,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有了一座两层的综合教学楼,楼内不但有教室、宿舍、餐厅,还有专业的画室、电子琴房,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考虑到艾滋病患者的心是相通的,不存在歧视,更容易交流。郭小平还给患儿们设计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未来:孩子们上技校学习护理专业,毕业后回到病区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本人的生活和工作问题,还能更好地为艾滋病人进行护理。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郭小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