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京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日益增强。199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5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5亿元,财政收入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与1992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入翻了二番。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2年的7.4∶53.9∶38.7调整为1997年的6.9∶50.1∶43。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近五年来累计进出口总额达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来南京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今后五年南京市国民经济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
进一步增强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前三年完成“九五”计划,后两年再上新台阶。到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0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比1980年翻三番半的目标,年均增长13%,人均达到2600美元。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保持年均增长10%左右的发展速度,人均达到3500美元。
逐步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到2000年,完成三产与工业并驾齐驱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4∶48∶48,其中第一产业奠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第二产业中六大支柱产业确立规模经济优势,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31%提高到36%,一批企业集团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第三产业中旅游、房地产、信息等新兴产业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02年,基本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出二产2个百分点,二产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较大经济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全面推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从整体上促进结构调整和搞活经济。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四大改革目标:
一是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使绝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其在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目前的15%上升到30%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由现在的46%提高到60%以上;
三是实现政企分开,建立起全市国有资产营运体系;四是加快国有经济市场化进程,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体制保证。
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把对外开放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植支柱产业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南京的科技水平、产业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后五年,全市对外贸易总额和利用外资总额,要分别占到同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50%以上的工业企业要引进资金、技术,进行嫁接改造; 三大开发区和重点企业集团要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南京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工业基地,1997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2亿元,工业总量占全国工业总量的1%左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二位。
南京工业门类齐全,重化型结构突出。在全国40个 行业大类中,南京覆盖了36个。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在工业总量中的份额较大。电子、汽车、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与机械、纺织、建材工业一起构成全市支柱产业。
南京工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技术和人才较集中而闻名。全市现有大中型企业264家。这些企业主导产品在全国乃至 世界均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管理先进,对带动全市工业整体发展日益发挥出举足 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南京工业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大批项目相继签约,至1997年末,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4926家,其中70%以上为工业企业。一批骨干企业脱颖而出,跻入南京市重点企业行列。
近年来,非国有工业增势迅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全市已有股份合 作制企业2000多家, 1996年,被列为全国50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之一。
今后,南京工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是:在国家产业 政策指导下,围绕南京工业中一批有规模经济性的技术密 集型的重点产品、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水平, 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经营管理的全面结合,提高 全市工业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实现本世纪末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的目标。
电子信息工业
电子信息工业是南京的一大优势,其生产规模、产品 水准、科研开发能力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市有独立的电子类科研机构29家,48所高校中有101个系科,设有200多个与电子信息相关的专业教研机构,有电子类企业200多家,职工10多万人。产品门类覆盖系统工程、雷达和电子对抗、通信、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广播电视、仪器仪表、电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及组件、电子材料、电光源和家用电器等12大类1400多个主要产
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以电子信息技术开发为特色的“南京科技一条街”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电子街。蓬勃发展的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电子信息产业占进区企业数和工业产值60%以上。
南京电子信息产品开发起步较早,已形成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以优质名牌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形成了熊猫电子集团、同创信息产业 集团、南京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信息产业集 团。“熊猫”、“同创”、“紫金”等一批品牌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南京的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也 取得迅速进展,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南京电信事业高速增长;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水平显著提高,从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向CAD、MIS及CIMS 方向发展;城市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南京将重点发展以计算机、通信、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九五”期间形成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使南京建立起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电子信息 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工业
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是南京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全市现有13所高校、15家科研机构设有和生物工程与医药相关的专业,专业科技人员约1万人。全市建有一个 国家级新药筛选中心,一个全国生物药品情报中心,一个国家级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企业医药技术 开发中心,一个国家级酶工程中试基地,一个国家级医药生物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新药临床实验医院及一个全军医药生物技术中试基地。其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和北 京,位居第三。
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的工业生产基础较好,有较 完备的原料、制剂生产体系和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全市有各类生物生化、医药企业38家,职工总数1. 2万人 ,其中科技人员1600人。“促肝细胞生长素”、“人 红细胞生成素(EPO)”、“注射用香菇多糖”、“脉络宁注射液”、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等重点产 品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发展目标是将产业优势,通 过生物技术的发展,转达医药产业。“九五”期末,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50亿元,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外90年代初水平;2010年产值达到300亿元,产品总体水平达国外21世纪初期的水平。 化学工业
南京是全国化学工业老基地之一, 化学工业在南京有悠久的历史。早在30年代,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就创办了南京永利亚厂,号称东南亚第一大厂。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化工迅速掘起,形成了以“油、化、纤”为特色的化工生产和产品结构体系,全市有化工生产企业4
00多个,行业小类68个,化工产品超过600个,多种产品远销海外。
石油化工、基本有机合成、无机化工、催化剂、农药、精细化工、日用化工和化工机械是其强项。主要化工企业有:扬子石化公司、金陵石化公司、南化(集团)公司、南京化工厂、南京市化工总公司、南京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等。南京不仅拥有众多的化工生产企业,而且有几十所从事化工研究的科研设计院所、十多所从事化工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交通运输方便,是发展化学工业环境较好地区之一。
“九五”期间,南京化学工业发展势头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扬子石化公司对现有的乙烯生产装置进行改造,使乙烯的生产能力达到65万吨/年;经国家批准,又和德国BASF公司合作,准备新建60万吨/ 年乙烯生产 装置,使乙烯的生产总能力达到125万吨/年。金陵石化公司计划把炼油能力从700万吨/ 年扩改到1000万吨/年,再配套上精细化工产品。南化(集团)公司将新建30万吨/年合成氨、52万吨/年尿素生产装置,已内酰胺装置能力扩至12万吨/年,纯碱装置能力扩至80万 吨/年。锦湖轮胎公司的轮胎生产能力扩至700万套/年。为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格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国务院决定金陵石化、扬子石化、仪征化纤、南化集团实行强强联合,组建石化产业集团。油、化、纤”综合发展,有机化工与无机化工相互配套,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化肥、化纤基地。
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是南京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市政府将汽车列为战略产品,予以重点扶持。南京市的汽车工业经过四十年的建设、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能够生产中、轻、微三种类型,几百个品种载货车、专用车、客车和摩托车、农用车。1997年全行业销售收入157亿元、利税11亿元。
跃进汽车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轻型车生产企业。1997年汽车产量8万辆。公司拥有5个科研、设计院所和二十三家专业工厂。具有完整的生产科研和经营销售体系。 建材工业
南京是我国较早的建材生产基地之一,早在1921年就在南京龙潭创办了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泥厂的前身),是我国早期的五大水泥厂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建材工业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稳步前进而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门类齐全的建材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南京的六大产业之一。
目前南京共有大中型建材企业48家,年产优质水泥668万吨;浮法玻璃178万重量箱,摩擦材料制品5000余吨;硬石膏36万吨;岩棉制品1万余吨。其中 “五羊牌”水泥、“钟山牌”油井水泥的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分别获得国家金、银质奖。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与外商合资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建成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大中型工厂,较大改善了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使建材工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其 中2000吨/日、4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160万重量箱平方米/年花岗石、大理石板材生产线; 10万立方米/年加气砼生产线;30万套/年碳纤维制品生产线等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南京不仅具有一定规模的建材工业生产体系,还有一 批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的专门从事建材工业研究的大、中型设计、研究院(所)及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为建材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九五”期间,南京市将规划建设五大建材生产基地:优质水泥生产基地、复合材料生产基地、玻璃陶瓷生产基 地、保温、隔声和摩擦材料生产基地及新型建材(墙材) 生产基地。南京的建材工业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建材原料工业机械工业
南京机械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具有一 定规模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具有 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是我国中小型机械 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南京市地方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南京机械产品分布面广,主要产品如轻型汽车、中小 排气量摩托车、燃气轮发电机组、高压电瓷电器、数控机 床及滚动功能部件、经济型数控系统、高速重载齿轮箱、 火花塞、压缩机及空气净化装置、气力输送系统、冷冻机 械及半封闭制冷压缩机、电子调速装置、油泵油嘴、起重 葫芦及粉末冶金件等均在行业中居领先水平,具有较大 影响,被国家或省、市列为重点发展产品。在生产布局中,南京机械工业中有主要为国家特定行业服务的部属企业 如:南化公司化工机械厂、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厂及电工电器 制造厂家等。在制造水平上,南京晨光机器厂为香港铸造 的“天坛大佛”享誉中外,其掌握的有色金属铸造技术国内外许多企业望其项背;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生产的传动装 置在2.16米天文望远镜、 人造地球卫星等高科技场合中不可缺少;南京压缩机厂的压缩机随“远望”号科学考察船遨游远洋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机械工业的对外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机电产品出口有着大幅度的增长, 南京机械产品正在阔步走向国际市场。 和制品深加工业。 电力工业
南京的电力工业起步较早,从1902年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发展速度持续保持在10%左右,全社会用电量居江苏省前列。到“八五”期末,南京地区有大小公用电厂4座,装机容量110万千瓦;大型企业的自备电厂及用户小机组,装机容量45万千瓦。南京电网有七条220千伏线与华东电网相连。“八五”末,全市共有220千伏变电站11座,变压器容量220万千伏安,线路570公里;110千伏变电站37座,变压器容量190
万千伏安,线路830公里;35千伏变电站63座,变压器容量50万千伏安,线路1535公里。 冶金工业
冶金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是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拥有采矿、选矿、钢铁冶炼、轧钢、金属制品、铁合金和稀土合金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半导体材料提纯和加工、冶金机械制造等综合生产能力。年生产:生铁350万吨,钢180万吨,钢材200万吨, 铁合金及稀土合金2万吨,铅、锌精矿金属量2万吨,铜精矿金属量2000吨,白云石矿200万吨,金属镁及镁合金4万吨,铜材2万吨,铝合金及铝材2万吨,锗锭 及切片12吨。年销售额70亿元,年出口额5000万 美元。
南京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拥有钢材和铜、铝有色金属材料的最大市场。南京地区冶金工业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江苏省的支柱产业。南京钢铁厂是江苏省最大的钢铁企业,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超高功率电炉和高速线材轧机。南京锗厂的锗系列产品 产量占据全国的一半,占全球的十分之一,远销美国和西 欧。五氧化二钒、金属铬、稀土合金等铁合金产品位居全国第三,远销日本、西欧。南京白云石矿是全国最大的非金属矿山。白云石矿产量全国第一,直供宝钢、马钢,出口到日本、韩国。南京金鹏铝业有限公司是华东最大的铝型材生产企业,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
本世纪末至2010年,南京的冶金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将大力调整行业结构和优化产品结构,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组建钢铁、镁业、铜铝三个集团。借助于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完成南京冶金工业的世纪之交的改造。 轻工业
南京轻工行业现有钟表制笔、日用化工、食品饮料、 电光源、玻搪制品、轻工机械、五金家电、皮革制品、家具、工艺美术、衡器、包装、造纸等十多个行业,二百个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生产100个门类近万种花色品种。其中红花牌钢花玻璃器皿、芭蕾牌珍珠香皂、丰收牌保温瓶、长明牌8W荧光灯、钟山牌手表、金陵啤酒、玉环牌热水器、万里牌皮鞋、宝庆首饰和金银摆件、白兰牌高级宾馆家具及民用办公系列家具、金鱼牌什锦锉、飞驰牌工具、金龙牌灶具、长城牌皮鞋、金鹰牌浴盆、龙凤牌金箔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四大传统工艺剪纸、云锦、仿古木雕、金箔名扬海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骨干企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涌现了万里集团、玉环集团、宝庆首饰总公司、南京木器厂、金线金箔总厂、金陵啤酒厂、南京玻璃厂、金芭蕾化妆品厂 等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集团。到2000年,将形成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推进名牌战略,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企业集团,建成工业生产基地的新格局。
近年来,南京轻工行业先后与美国、法国、日本、香 港等国家和地区合作,
创建了100余家合资合作企业,为南京轻工行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新生血液。 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是南京的传统工业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行业优势。化纤、棉纺织、印染、丝绸、针织复制、特别是服装鞋帽和纺机纺器等七大门类的综合发展,有较好基础,生产能力日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保持了全市地方工业出口创汇重要产业的地位。
按照“整体调整、集团带动、名牌扩张、新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纺织工贸(集团)公司、南京化纤股份公司、“金双强”纺织(集团)公司、南京服装(集团)公司、新业发展(集团)公司等五家具有南京纺织特色,成为行业经济支撑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正在形成和发展。19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开业生产促进了南京纺织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八五”以来,南京纺织分别创出了“工农兵”内衣、“友谊”西服等一批拳头产品。靠名牌闯市场,南京纺织已迈出了新的步伐。
“九五”期间南京纺织行业将以国内外二个市场为导向,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创汇、高质、高效为中心,努力实现南京纺织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分散、粗放型向专业化、集约化型转变,促进南京纺织工业稳步协调发展。
南京跨长江两岸,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山环水抱, 山丘、 江河、圩州、岗源交错。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畜禽水产品和林物植物生长,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农业区域之一。全市农业人口26 7万人, 城乡人口比例为1:1,形成了城郊型农业特色。全市耕地面积为32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为121万亩,养殖水面3 万余公顷。农作物近郊以蔬菜为主,五县以稻、麦、棉、油、麻类等为主。大宗农作物生产大体稳定在粮食486万亩、182万吨,油料100万亩、 14.5万吨;棉花6. 3 万亩、 0.45万吨。常年性菜地面积7.8万亩,年产量 32万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品种结构日趋合理,蔬菜、肉、禽、蛋、鱼、奶等优良的农副产品和名特优新产品层出不穷。农业物质基础较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日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九五”期间,将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建设,保证主要农副产品稳定增长。实现粮棉油单产增一成,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继续加强水利基础建设;大力推广发展稻麦生产作业机械和蔬菜大棚作业机械;稳猪扩禽,禽肉比重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优质鱼和特种水产、机械化奶牛场。未来的南京都市圈,将包容郊县现有面积的40%,现代化农业将作为圈内的绿色空间合理布局,与现代化交融一体,待开发的农业项目十分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种植业
南京位于宁镇丘陵农区,农村含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五个县和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四个郊区,共115个农业乡镇。1996年末,耕地面积为320万亩, 其中水田253万亩。春播稻、玉米、 山芋、 黄豆、棉花、西瓜、麻类等,秋播麦子、油菜、豌豆等作物。复种指数为200%。
为“服务城市,稳定社会”,我市粮油、棉大宗农作物生产大体稳定在粮食486万亩、182万吨,油料100万亩、14.5万吨,棉花6.3万亩、0.45万吨。1996年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单产分别突破500公斤/亩和250公斤/亩。近年来,农业结构经过几次大的调整渐近合理,种植业区域结构开始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梯级分布特色, 粮、油、棉等主要农作物开始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分布格局和商品生产基地。近郊以菜篮子工程常年性菜地为主体,中远郊已建成 六合、江宁、高淳三个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粮经比例大体为68:32,麦油比例为 6:4。玉米、大麦等饲料作物面积有所增长,初步形成了“粮一经一饲”三元结构。熟制结构基本形成了以稻麦两熟为主体, 油稻、麦玉米、麦棉、麦玉米稻相配合,多种形式熟制为补充的种植制度。
围绕农业生产关键问题,全市组织重大技术推广50多项次,其中水稻旱育稀植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00%, 在国内领先。
“九五”期间,我市种植业以现代化总揽全局,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支柱,资源开发为基础,转变增长方式为主体,建立稳定高产和适销对路的粮、油、菜生产基地,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城郊农业和“三高”农业转变,保证我市种植业的持续发展。 林 特 业
南京是江苏省林业主产区之一。全市宜林山地125万亩,绿化率96%。其中用材林84万亩,竹林等6 万亩, 经济林18万亩,风景林等1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30 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黑松、杉木、国外松、麻栎、刺槐、叶杂木林、毛竹、板栗、水杉、柳树、杨树、 泡桐等。按山林权属分,全市有国营林场28个,有山林49. 89万亩,占全市山林39%;乡(镇)林场80个,村办林场 800 多个,共经营山林56.71万亩,占46%, 行政村和村民组集体所有17万亩,占14%,个体承包山林面积1.7 万亩,占1%。
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林业绿化屏障作用,我市建立了内部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市区绿化总面积近15万亩,绿化覆盖率达40%,
超过国家规定指标,被批准为国家园林城。近郊长江江滩意扬林、秦淮河两岸风光带和牛首山、栖霞山、珍珠泉旅游风景林基本建成;远郊老山森林公园、溧水无想寺旅游度假区初具雏形;环城市路尤其是沪宁路、机场路绿化带迅速推进,林业生态效益日益显著。我市林业结构在稳步发展用材林、生态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名特优经济林,促进了三大林种的协调发展。全市现有果园7万亩, 年产果品1.8万吨,初步形成以桃、梨、葡萄等应时鲜果为主,板栗、樱桃、柿子等地方名特果品为辅的生产格局。现年产干茶1620吨。其中国家农业部优质绿茶“南京雨花茶”等高档名茶120吨左右,现有桑园3.5万亩,年产870 吨。平菇、金针菇、香菇、猴头菇等食用菌栽培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另有花卉和观赏苗木 2.4 万亩。经济林果已形成一批基地,其中有六合县板栗基地、江浦县杜仲基地、雨花台区银杏基地及江心洲千亩葡萄生产基地,年产商品葡萄50-70万公斤。初步形成北部丘陵山区以板栗为主,西部丘陵山区以杜仲为主,中部丘陵山区以茶、桑为主,南部丘陵山区以青梅、黑树梅、茶为主的区域化分布格局。 全市林业生产与以丘陵低山为主,气候条件与优越的资源环境相协调,开始走上了优化资源配置的良性发展轨道。 蔬菜业
南京蔬菜生产历史悠久,产业资源丰富。全市常年性菜地面积7.8万亩,种植面积19.8万亩,年产量32万吨,有13大类300多品种,其中地方名特优品种17种,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蔬菜生产、流通发展迅速,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全市先后兴建了四个蔬菜园艺场,在良种繁育,丰产栽培、无土栽培、大棚生产、无公害生产、野菜家种以及新材料,新农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九五”期末南京将建成9万亩蔬菜基地, 菜地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建成一批连片500亩以上的标准化菜地群,逐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立对农药使用、菜地及环境的监测管理和蔬菜植保工作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上市蔬菜无公害。完成千亩蔬菜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抗热、耐寒、优质、高产品种的培育、引种、推广工作。加快开发野菜资源,进一步促进蔬菜品种多样化,良种化。
南 京 蔬 菜 主 要 品 种
大宗品青菜、罗卜、辣椒、蕃茄、黄瓜、大白菜、包菜、豇豆、冬瓜、莴苣、茄 种 花色品菠菜、芹菜、菜、苋菜、茼蒿、生菜、芫荽、姜、葱、蒜、扁豆、蚕豆、种 豌豆、毛豆、菜、瓠子、菜瓜、南瓜、芥菜、菁、苤 山药 食用菌平菇、金针菇、香菇、磨菇。猴头菌、平菇、黑木耳、白木耳 类 野生蔬芥菜、蒌蒿、马兰头、苜蓿头、枸杞头、菊花脑 豌豆头、野蒜、渚菖菜、菜 马齿苋、兔儿苗、地踏皮 名特优矮脚黄青菜、菊花心瓢儿菜、夹岗冬罗卜、黄金坠黄瓜、蛇形丝瓜、菊花品种 叶、韭菜、百合、水八鲜 畜牧业
近年来南京畜牧业走服务城市、依托城市的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生产蓬勃发展。目前全市肉类产量达19万吨、家禽饲养量达6700万只。禽蛋的产量达8万吨。 产品结构日益合理,禽肉的比重有了大幅度提高。特禽养殖如山鸡、珍珠鸡、火鸡、番鸡、野鸭等也有了新的发展。生产格局逐步走上了区域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全市初步形成了龙池、大桥、石桥、双闸等20多个肉禽生产基地;形成了生产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各类专业大户6500多户。
猪肉,是市民的传统食品,这项生产一直受到重视,全市生猪饲养量达270万头,牛饲养量12万头,羊饲养量68万只,南京素有鸭都之称,年肉鸭饲养量达3246万只,鹅 884万只,是南京畜牧业的一大特色。
“九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龙头带动战略,坚持科技兴牧,利用本地区优势,实行资源的合理配制,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高我市畜禽肉品质。
水产业
水产业是郊县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全市养殖面积达52万亩,水产品年产量达9.2万吨。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城区销费的水产品本地货占70%以上。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到了3700吨。亩产500公斤以上的精养池塘面积达29万亩,在青、链、鳙等传统养殖品种的同时,积极发展螃蟹、甲鱼、珍珠,加洲鱼、淡水白鲳等名特优新品种,鱼鳖混养、成蟹养殖、珍珠养殖。
“九五”期间,我市水产业将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发展路子,全面提高水产业素质,实现保供增收的目标,计划养殖面积达55亩,水产品总量超过10万吨。 奶业
南京奶业起始于本世纪初,至70年代末,全年存栏奶牛仅2600头,年人均占有自产鲜奶1.8公斤。改革开放以来,奶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奶牛存拦达1.2万头,全年生产鲜奶3万吨,年人均占有自产鲜奶量达9.8公斤. 乳品加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开始与国际乳业接轨。 产品有消毒牛奶、酸牛奶、花色奶、奶粉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销售半径为100 多公里的外延市场,畅销省内外20多个省、市、自治区。
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九五”期间,将通过内引外联、建立大型机械化奶牛场,全部实行机械化挤奶,建立奶牛育种中心,
提高牛群素质。到“九五”期末,奶年存拦将达到1.3万头, 鲜奶年产量将达到4.6 万吨, 各类乳及乳制品的年上市量将达到5万吨。 “菜篮子”工程
为了满足城市副食品的需要,市政府把“菜篮子”作为民心工程、系统工程、效益工程来抓,加强了生产、科技、加工、市场、调控等五大体系建设,基地生产发展、市场购销兴旺、政府调控有力、价格相对平稳,蔬菜副食品的零售价格和价格指数一直处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等偏下水平。
目前,全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调控能力的市级“菜篮子”生产基地52个。其中,常年性菜地面积30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12个,年出栏肥猪 5000头以上的生猪基地9个,年出栏肉禽100万只以上的家禽基地6个,存栏产蛋鸡15万只以上的蛋鸡基地4个,精养鱼池1000 亩以上的水产基地14个,存栏奶牛300头以上的奶牛基地7个,并在完善、提高的基础上,扩建了一个30万只规模的蛋鸡场,新建了一个千头机械化奶牛场,建成了两个年出栏5万头和3万头肥猪的国有大型猪场和 3个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一个畅通的市场体系。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零售菜场三个层次推进市场建设,完善了白云亭、紫金山两个蔬菜批发市场,其中白云亭市场蔬菜年成交量突破12亿公斤,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蔬菜副食品集散中心;新建的应天路水产品批发市场、西郊家禽批发市场和南京肉类批发市场,规模大,辐射力强,可年成交水产品8000万公斤,家禽1200万只。完善了一条科技网络。围绕科技服务,加快实施了三个工程,即科技服务网络工程、良种工程和绿色工程: 建成了国家级水产原种场、樱桃谷祖代种鸭场和 10个百亩蔬菜园艺场;在建一个3000 头规模的现代化良种猪场和1000亩蔬菜科研示范基地;完成了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手段,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市加强建设农机服务体系,以提高稻麦种植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机化工作开展,农机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62万千瓦,拖拉机总量为4.8万台。耕作、脱粒、排灌等项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三麦机播、机开沟、机械植保,稻麦播种收获机械化也正在加快发展。
全市119个乡镇均已建立了农机管理服务站,1214 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机管理服务队,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 水利
南京市辖内有长江、秦淮河、滁河、水阳江、石臼湖、固城湖等,流域水网交织,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南京地处六大江河湖泊下游,长江横贯南京市,加上四周低山丘陵,腹部低洼。每逢汛期造成其南北有山洪压顶,腹地受江潮顶托,往往出现洪涝潮“三害”齐至,故南京有洪水走廊”之称,是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另外,丘陵山区占64.5 %,又是旱灾频发地区。洪、涝、旱、风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率较高,因此,搞好水利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特别重要意义。
建国以来,全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水利面貌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累计修筑堤坊2100公里,开挖疏竣河道100余条,兴建涵闸1300多座,机电排灌站 3000余座,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大小水库268座,总蓄水量3.1亿立方米。开挖了秦淮河、马汊河的分洪河道, 科学系统地整治了长江江岸及河道。近几年来又实施了城市防洪一期工程,全市防洪、抗旱、灌溉、降渍四大工程体系基本形成,使得抗灾、减灾能力逐年提高,仅1997年国家投入全市水利建设资金达2.5亿元, 加上多渠道通过受益企业和群众集资,总投入逾4亿元之多。 农垦
南京农垦在改革的大潮中,已由单一的模式转化为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新模式,南京农垦以南京市农垦农工商总公司为主要代表。总公司拥有五个大型国营农场,三个直属工厂、十六家合资企业和十多个专业公司以及几十个场办企业。
农牧渔业以生产经营禽蛋、生猪、奶牛、水产等养殖业为主;拥有全省最大的机械化蛋鸡场和精养鱼场。
林业以经济林、风景林为主、在南京城市近郊约六十五平方公里的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山峦起伏、古木参天,古寺溶洞,藏于深山,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是避署疗养,旅游开发的最佳场所。
南京的建筑业有着辉煌的历史。东吴时期的太初宫,南朝四百八十寺,唐宋时期的木构架建筑,明太祖朱元璋的明故宫及城墙,太平天国的天王府,国民政府时期营造的府、院、部、使馆、别墅、官邸及大批公共建筑,都曾在全国建筑史上独领风骚。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的建筑业有了更快的发展。现有应各类工程建设需要的土建、安装、装饰、基础等类企业379家,职工22.5万人。产业结构经过调整, 形成了以工程总承包企业、施工承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为主要框架的建筑队伍体系。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在40多年中不断提高,在全国进行的三次工程质量检查评比中,南京都居各城市的前列。由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计,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被评为全国80年代建筑艺术优秀作。在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中,南京金陵饭店和五台山体育馆工程被载入当代世界建筑史上的成功工程。
南京建筑业从70年代末进入国际市场,先后赴14个国家承接施工任务和劳务合作。目前,全市建筑业在国内24省,8个国家占有建筑市场。兴办合资企业18个,并已取得对外独立签约经营权。
发达的建筑业带动和促进了南京市的城市建设。近年来,全市每年完成建筑面积在200万平方米以上。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8.8平方米。
“九五”期间,南京建筑业将实施产值和利税的翻番计划。目前,全市建筑业正在通过联合、兼并、发展对外合作等途径,走集团化兴业、质量兴业、科技兴业之路,使南京建筑业初步发展成为地方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近十年,南京房地产业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目前300多家房地产公司,从业人员逾万人,其中经国家进行资质审批的三级以上企业有近200家。迅猛发展的房地产业覆盖了所有的经济类型,遍及了城乡各地。吸纳了欧、亚、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数十亿美元的建设资金,成为我市经济建设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加快城市改造步伐,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带动建材工业、建筑业、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京房地产开发以住宅建设为主,但投资结构更趋优化。
南京市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 省级开发区8个。规划面积356.8平方公里。截止97年6月底,累计已开发面积34.584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9579亿元。资金到位116.384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63家,项目总投资21.9582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1692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8.76亿元, 出口创汇4621万美元,实现利税10.1005亿元,区内已有1000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项目65个。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瑞典爱立信、美国摩托罗拉、日本夏普、东陶以及熊猫、金城、南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公司和企业进区投资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开发区依据各自的优势,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功能格局。有以依托我市大学、大所、大企业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为重点的,集孵化、中试、科、工、贸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亚洲最大内河港为依托、国际大宗加工贸易为导向、高附加值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体,发展出口创汇为重点的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依托空港与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和吸引民营科技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优势,以电子、汽车产业等为主体的江宁经济开发区;集旅游、度假、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为主体、逐步形成农业规模经济为主体的高淳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形成了一个各具特色、南北呼应,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市开放开发新格局,给国内外客商创造了一个极其理想的投资环境。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受国家规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它是“世界科工园协会”的成员。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本部、南京新港高新技术工业园和南京江宁高新技术工业园三部分组成,区内还设有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形成南北呼应、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一区多园的格局。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本世纪末,其经济总量将达到全市的1/3到1/2。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有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银行、工商、税务、海关等职能部门和服务机构都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宾馆、餐厅、学校和体育馆等服务设施也在区内相继建成,形成了良好的支撑服务体系和投资环境。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9月,位于我国内河第一大港--南京港新生圩外贸港区。总体规划面积9.73平方公里。区内设工业、保税仓储、 金融贸易和综合服务等4个功能区域。1993年11月,江苏省政府批准该区为省级开发区;1997年1月,国家科委批准在该区设立国家级南京新港高新技术工业园,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9月国务院台办、国家科委批准在该区设立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 园区内的企业享受国家高新区各项优惠政策。
五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截止1997年9月,共批准进区企业143家。其中三资企业111家,投资总额8.2亿美元, 合同利用外资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内资企业的总投资超过14亿元。 目前在该区投资项目有25个。日本夏普、藤仓株式会社,荷兰飞利浦,意大利赛斯,美国AO史密斯以及德国赫司特公司等国际知名大企业已在开发区落户。’97南京金秋恳谈会,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共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达3.3亿美元。南京新港”股票成功上市,为开发区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设施已建成使用,一、二期280万平方米已实现五通一平”。开发区具有区位、交通、口岸等独特优势,1
997年10月开工建设的长江二桥引桥穿区而过,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机。
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江苏省政府批准的首批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4.98平方公里。开发区距南京市区仅7公里,交通极为便利。目前开发区12平方公里的开发框架业已构筑,区内已有金融、房地产、商贸流通、饮食服务等近百家三产企业投入运营,按照教育现代化标准新建的新区小学业已开学。网球场、健身房、俱乐部等已启用,“大学城”、高尔夫球场、沙滩浴场、狩猎场等已开工建设。开发区建设四年多来已吸引美国、日本、瑞典、德国、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21个国家和地区203个项目进区,其中133家企业投产运营,1996年已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0亿元,出口创汇近5千万美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