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琴演奏的艺术表现
作者:赵楠
来源:《教育界·中旬》2014年第10期
一、引言
一首动人的乐曲,可以把听众的感觉、知觉,以及回忆、联想、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充分调动起来,收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效果。一位演奏家要把一首乐曲演奏得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就应该有这样的艺术魅力,使观众沉醉在特定的精神世界中。这充分说明扬琴演奏中的艺术表现是何等的重要。
二、情感、思维在扬琴演奏中的体现
在众多乐器演奏中,乐谱无误、发音准确不是音乐的最终目的,演奏者演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表现效果。要使演奏更加完美,更加打动听众,这就需要演奏者善于应用音乐语言正确地表达情绪,深刻地描写意境。 ﹙一﹚ 正确地表达情绪
作为演奏者,在开始演奏一首乐曲前,对乐曲的产生背景、创作过程及创作意图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对曲式结构、风格、情绪、速度变化、力度强弱、色彩浓淡等等要有一个整体的布局,过分沉稳便会觉得沉闷,过分轻快便会觉得轻飘。如果将沉稳和轻飘调制恰当,便会产生音乐作品上和演奏效果上的合宜感。 例如《中国扬琴考级曲级》[1]中:
在演奏《黄土情》时,首先要想到黄土高坡、纵目远眺、一望无际的场景。引子语壮而深情,有雄浑激昂,又有凄婉苍凉,主题用九连弹技法来表现这种连绵不断、意境深切、感怀往事、百感交融的情怀。赋格中段亲切自然、传情达意,有改革成果希望,还有高洁的人格力量。演奏此段要有完全独立的声部意识,并把两个声部的旋律很好的结合,找到各自的乐句和呼吸点。热烈的快板表现西北人民雄姿英发、气象更新,演奏时音色与力度的控制要有十分的把握。而在撩人心弦的再现尾声,透出一丝丝人生的惆怅。整首乐曲的演奏要有相当的表现力,细腻与粗犷交织,演奏要专注投入。 ﹙二﹚ 深刻地描写意境
乐曲的意境中,意:情意,是指作曲家的主观思想意识;境:境界,就是音乐所形成的听觉形象可以转化为视觉形象。用音乐语言和联想把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环境和人们在这些典型环境中的不同感受深刻地揭示出来,做到情景交融。为此,演奏者应善于不断观察各种不同的自然景物和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要通过分析作品,明确所奏乐曲描写的是哪种典型环境。例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品《天山诗画》,以辽阔的引子和优美的慢板,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蓝天把天山衬托得更加壮观,美丽富饶的天山脚下,到处是一片别具风情的热闹场面,美丽的姑娘和刚健的小伙子载歌载舞,无比欢乐。 三、乐感在演奏中的作用
在音乐演奏的学习中常会碰到乐感这个问题,就字面来说“乐感”似乎并不难理解,乐感其实就是对音乐的感觉。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再精美的文字也无法准确全面的概括它的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这一点的条目写道:“一般认为,乐感包括两类要素:一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二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2]”既然用语言、文字都不能很好地表达“乐感”的内涵,那么在指导乐曲练习时,除了加强对范例的欣赏和模仿,使学习者有所领悟外,应该借助一切可以感觉到的、比较“外在”的东西来进行引导。比如在扬琴的学习和演奏过程中,我们还会涉及“呼吸”的问题。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优秀的扬琴演奏家在演奏扬琴乐曲的过程中,在乐曲情绪转换、乐句段落起止、速度力度改变时都会有一些或大或小、因人而异的形体动作,或直接说形体语言,其实这是演奏者无意识的内心情感、情绪在形体上的表现。这就是扬琴演奏中的“呼吸”。这里的“呼吸” 不单纯的是指生理上的呼吸,而更多是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乐感的体现。 由此可见,“乐感”在扬琴演奏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要不断培养“乐感”,把“乐感”这种无形的模糊的感觉用我们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乐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它的本质应该是人内心真诚的情感在音乐中的表达愿望。 四、琴竹在扬琴音乐中的艺术表现作用
扬琴的独特构造决定了它的主要演奏方式:用两只“小锤子”敲击琴弦进行演奏。因此,“小锤子”在扬琴的演奏及音乐表现上就有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扬琴的琴竹通常都在竹头口贴一层胶布,外面再套上一小条“橡皮管”,使击弦的音色纯净饱满。但由于用不同材料品性的琴竹击弦会产生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因此,演奏时应根据乐曲的不同风格、内容及情绪来选用不同音效的琴竹。
例如:《扬琴弹奏技艺》[3]中:《林冲夜奔》,开始时用双头琴竹演奏引子,散板部分接着换成音色柔和的琴竹演奏,慢板之后再换成音色较明亮的琴竹演奏快板和“风雪”部分,然后再换成双竹头琴竹演奏广板和急板部分。这样,乐曲的丰富性和层次感能得到更好的表现。 当然,在演奏中究竟选用怎样音色的琴竹,要基于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音色的听变能力以及个人的音色喜好而定,没有标准,因人而异。 五、结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扬琴演奏的艺术表现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讨论和研究的课题,它启示我们单纯地掌握技术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演奏者需要渊博的知识面、较深的文化素养、高尚的精神气质、精湛的演奏技术、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以及对扬琴表演艺术的不断追求,才能演奏出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音乐。 【参考文献】
[1]黄河,赵艳芳.中国扬琴考级曲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3]项祖华.扬琴弹奏技艺[M].香港:繁荣出版社,1992. [4]吴顺章.扬琴演奏教程[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