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时空 ART EDUCATION RESEARGH 浅议元代文人画 口杨兴科 摘要:提到文人画,人们一般都会想起元代的文人画体系,其实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人提出与后世文人画相似的理论。唐代亦有 以诗入画的王维,宋代苏轼则全面阐述了文人画理论,为元代建立文人画体系做出了指引。元代文人画旨在改变南宋以来社会上一 味追求华丽、工整的画风,力求在画中体现出画外之境。文人画家大多师造化,寄情于山水之间,作品中表达出自己遗世独立的思想 情感。元代文人画对后来的董其昌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人画赵孟颗文人情趣 文人画在中国画的历史上有着重要 的地位,文人画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不言 而喻。因此,文章分析文人画的意义及其 对宋代绘画的改善。笔者认为,文入画最 大的成就是改变了宋代以来社会上流行 的单纯追求华丽、工整的画风。宋代的院 体画使宫廷画师的绘画创作逐渐形成了 一种程式,即为取悦帝王、代表贵族审美 的程式。元代文入画更加注重画中个人 情感的表达,力求表现出画外之境。 一、文人画的由来 提起文入画,人们往往都会想到元代 的文人画,但实际上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姚最便提出过类似的理论主张。到了唐 代,王维以诗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与元代吴镇以渔父词题于画上,用以阐 述画中情趣的做法是同一道理。到了宋 代,大文豪苏轼更是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 人画理论。到了元代,文人画发展到顶 峰,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 的。首先,汉族文人在元代的地位相对较 低,这便导致很多前朝士大夫放弃仕途而 寄情乡野。其次,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压 迫,很多文人萌生了对大自然的向往。这 些画家寄情于山水,在画中抒发他们远离 尘世的理想,表达自己对现实状况的不 满,也在画中渗透了自己的文人情趣。最 后,赵孟顺的主张促使文人画体系正式形 成。在当时南北方美术交流的大背景下, 他提出了“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 的思想主张,进一步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 基础。 二、文人画出现的意义 宋代统治者因为审美的需要而开设 了画院,招揽了一大批宫廷画师在画院中 作画,这在当时有效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 展,但也因此产生了一些弊端。安逸的作 画环境、统一的服务对象使宫廷画师的作 画形成了一定的法度,虽然每个人的画风 不尽相同,但风格上普遍华丽、细腻。画 院要求绘画构图严谨,工整细致,无论山 水、人物、花鸟都极具装饰性。这直接导 致后来的一些画院画家一味追求工整细 腻而忽视了绘画的本质,这也是赵孟频所 反对的一点。 元代文人画体系的形成遏制了这样 的绘画风气,赵孟顺等人推崇表达自我情 感,用书法笔意充实绘画内容,使绘画更 具文人气质。绘画忌讳一味模仿而不知 变通,宋代统治者创立画院本意是培养画 家的综合素养,改进画家在技法、构图等 方面的问题。但随着画院的发展,这种体 制逐渐僵化,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表现, 有些人只注重华丽细腻、工致严谨的表 象,却忽视了画作表达的意境,因而整体 格调不高。 三、如何看待元代文人画 1.改变了宋代以来社会上流行的画 风 两宋时期画院的出现虽然促进了绘 画的发展,但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绘画程 式,由于他们为统治者服务,统治者的审 美需求就成为他们创作的标准。画院画 家虽然也注重写生,其创作并不是毫无特 色,但他们的画大多不表现个人情感,缺 乏情感表现,造成画界弥漫着一股单纯追 求华丽、工整的画风,这种现象一直延续 到元初,十分严重。赵孟顺、高克恭等人 提出的绘画理论使绘画重新回到创作的 轨道上来,他们所提倡的古意不是“仿 古”,而是推崇唐人那种朴素的、不矫揉造 作的画风。 2.文人画的突破性 文人画最大的突破就是注重个人情 感在画中的表达。元代社会的不稳定造 就了一批寄情于山水的画家,如黄公望时 常游于山水之间,遇到好的景致就拿出纸 笔临摹,所以他的画不仅传神而且传情。 “元四家”中吴镇、倪瓒等人的画尤其能表 现出个人情感。吴镇的《渔父图》通过萧 寂的景物表现出遗世独立、旷达脱俗的情 感。 3.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 自文人画出现以后,后世画家渴望通 过写意的方式表现自我。如明代写意花 乌画家徐渭,清代的“扬州八怪”“清初四 僧”等人。后世文人画家更喜欢通过绘画 表达自我的情感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们的 绘画更具有思想性、表现性。他们不再满 足于对自然万物的单纯概括,更愿意在画 中注入情感。 结语 元代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文人画家由于时代、生活环境等 一系列原因选择寄情于山水田园,一改前 代追求工整细腻的院体画风。与前人相 比,他们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渴求通过 作品抒发个人情感,这一点对许多后世画 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万青力.由“士夫画”到“文人画”——钱 选“戾画家”说简论.美术研究,2003(3). [2]林木.明清文入画新潮.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1 991. [3]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6. [4]了庐,凌利中.文人画史新论.上海画报 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编辑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