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安全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

来源:抵帆知识网
中外健康文摘 2012年5月第9卷第22期 World Health Digest Medical Periodieal

论 著

错,下颌后缩、下前牙过长深覆、上牙列轻度拥挤、下牙列中度拥挤。

正畸诊断中最为麻烦的是,正畸学中的某些标准受到种族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公众的美容标准与正畸医生认为的可接受的美观并不始终是一致的。根据诊断所制定的理论上的矫治计划及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佳的矫治计划和方案。正畸治疗的选择取决于患者、患者家庭、所处社会环境的审美观念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当正畸医生不得不对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作出美容和道德的判断时,最迫切需要的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最后的决定代表着智慧,而不是按照科学观所必须遵循的真理。

值得强调的是:正畸研究中资料收集得越全面、越系统,这些资料所反映的问题也就越容易找出;同时,它所解释的预期的治疗反应就越全面,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参 考 文 献

[1]徐彦涛.儿童牙颌畸形的早期预防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8期.

[2]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正畸医生及患者最关心的功能障碍是颞下颌关节周围的疼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TMD)可由关节本身病理性改变而引起,但多数患者伴有来自于肌肉的疲劳、痉挛以及由引引起的疼痛。牙颌畸形与TMD的相互关系目前并不十分明确,但肌肉疼痛的患者几乎都有紧咬牙及夜磨牙的历史,这可能就是肌肉紧张的反应。错与TMD关系的可能结论是患有某些类型牙颌畸形的患者容易因异常功能活动而使颞下颌关节受损。

(五)社会心理因素

对成年患者而言,社会心理障碍往往是其要求进行正畸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所产生的主观矫治欲也不同。一个看上去轻面部比例失调可能产生明显的心理障碍;而另一个看上去明显的面部不平衡则可能引起较小的心理障碍。所以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主诉及要求。

三、正畸诊断的确定

通过以上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之后,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并不十分困难。目前临床多采用的是先作出Angle分类,然后再依主次关系附加说明具体的牙颌畸形。如1/2牙尖II类

浅论安全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

佘光译(江苏省江都市药品检验所 2252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007-02

【摘要】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简称ADR),近年来有关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国内,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1]

。本文结合药品监管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论述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关键词】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1滥用抗生素,导致不合理用药的首要因素

如今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了一个灾难。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2]。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目前,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赶时髦迷恋于“新药”、贵药。以为使用新一代抗生素,就是水平高,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潮流。而盲目地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从而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出现高血压、多毛、糖尿、皮肤变薄等症,可使代谢紊乱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或加重溃疡病,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诱发精神病和癫痫,抑制儿童生长发育,其他如食欲增加,低血钙,高血糖倾向,消化性溃烂,欣快。(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3]。(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如何做到安全用药

-󰀘 -万方数据论 著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实际上并不是新药、贵药、进口药就一定是好药,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擅自到药店里自己买药。(3)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不能自行增加剂量,对于传统药,也不是剂量越大越好。(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药品消费者应当知道,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而后调整药物进行治疗。

4结束语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卫生部正在拟定抗生素使用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建立、健全了药品不良反(ADR)应监测报告制度,以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医院药学工作

中外健康文摘 2012年5月第9卷第22期 World Health Digest Medical Periodieal

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对于国人来说,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正确使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 考 文 献

[1]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2]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3]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

[4]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42.

化疗护士化疗防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余清 黄丽娟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四川达州 635000)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008-02

【摘要】目的 了解化疗护士化疗防护现状,探讨防护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对本院60名临床一线接触化疗药的肿瘤科和非肿瘤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存在化疗防护设备不足,化疗防护知识缺乏,化疗防护意识薄弱,化疗防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两组相比,肿瘤专科组在化疗防护知识的掌握和防护措施的落实优于非肿瘤专科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全化疗防护管理制度,配备完善防护设施,进行系统的防护知识培训,增强防护意识,有效落实防护措施,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化疗药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

【关键词】护士 化疗防护 职业危害化疗即应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1]化疗作为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手段之一,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数化疗药物为细胞毒剂,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均有抑制作用。国外研究证实,管理及使用抗肿瘤物人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食,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可导致诱变性、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Hirst等[2]从肿瘤科护士的尿液中检测出抗肿瘤药物CTX及DDP,严重危害了护士的健康。2010年3—5月就我院化疗防护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对象 选择我院肿瘤专科和非肿瘤专科各30名,肿瘤专科组,肿瘤科护士30名,非肿瘤专科组,包括开展化疗较多的呼吸内科,普通外科,胸外科,耳鼻喉科、妇科的护士各6名共30名。所有护士都取得了独立的执业资质,并且独立执业都在三年以上。两组护士在年龄、护龄、学历、职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调查方法 由专家指导,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对化疗防护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各科室化疗设施配备情况及化疗防护措施执行情况。调查问卷表由专人发放,取得被调查者同意,并讲解调查表填写的目的和要求,填写完毕即回收调查表,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100%。

2 统计学方法

调查结果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1 两组化疗防护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表1 化疗防护知识掌握情况(n=30)例(%)

2.2 两组化疗防护措施执行情况,见表2。表2 化疗防护措施执行情况(n=30)例(%)

2.3 化疗防护现状分析:

2.3.1 从表1看,两组在化疗药作用机理及化疗药对化疗护士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在如何避免化疗药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这与非肿瘤专科组所在科室不是化疗专科,化疗相对较少,对化疗防护不够重视,未进行化疗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对化疗可能引起的职业危害认识不够有关。

2.3.2 从表2看,两组在使用生物安全柜及带护目镜两项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肿瘤专科组使用生物安全柜为96.6%,戴护目镜为20.0%,非肿瘤专科组未配备这两项设施,所以使用率为0。与医院不够重视化疗防护,化疗设施配备不完善有关。

2.3.3 在配制化疗药穿防护服、化疗药外溅后及时正确处理及化疗废弃物的放置方面,肿瘤专科组分别为100%、70%和93.3%,非肿瘤专科组分别为73.3%、50%和66.6%,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戴聚氯乙烯及乳胶手套比较无显著差异,均能在配制化疗药时戴口罩,但却未能做到勤更换手套、口罩,一方面与化疗防护意识不强有关,还与节约成本的意识有关。

2.3.4 两组均常在工作区喝水吃东西,在配制化疗药时戴圆帽、掰化疗药安瓿用纱布包裹及更换化疗药时戴手套均为0,这与医院未在工作区外设休息室及工作人员化疗防护意识不强有关。

3 化疗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3.1 化疗防护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化疗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三大手段之一,护士接触化疗药的时间越来越多。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的相关政策,各级领导对化疗的职业防护不重视。配制静脉输入的化疗药实行分散管理,非肿瘤专科组化疗防护设施配备不齐。有效进行化疗防护首先需要医院及护理管理者的重视,完善

-󰀙 -万方数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