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菊香》中菊花的形象新解

来源:抵帆知识网
《菊香》中菊花的形象新解

作者:刘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

刘佳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以其精细的描写和紧凑的结构特色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经典短片小说《菊花的清香》中的菊花这一形象在文本中频繁出现并且寓意深刻。之前已经有学者对菊花的象征作用进行了分析,作者试图从更加新颖和全面的角度阐释贯穿全文始终的菊花。即随着小说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菊花作用不尽相同,小说开端菊花烘托了主题,发展部分菊花的出现反衬了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小说高潮菊花渲染死亡的气氛,预示结局悲凉,结局中菊花发人深省。

关键词:菊花;形象;文本作用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2 )06-0144-03

戴·赫·劳伦斯在20世界的文坛中是个打眼的作家。这不仅是因为他的长篇作品《虹》《儿子与情人》等优秀小说和他风格迥异的画作,他的中短篇小说同样以细致的描写和紧凑的结构特色取得了颇高的艺术成就。

《菊花的清香》的题材取自劳伦斯自己婶婶的真实经历。其讲述了一个煤矿工人在井下工作时不幸因塌方而遇难,而妻子焦急地等待迟迟不归的丈夫的故事,起初妻子对丈夫是猜测和埋怨,以为丈夫又醉在酒馆忘记回家,后来她四处打听寻找,才得知丈夫惨遭不幸,最后她漠然的为丈夫收殓。这一切都是通过女主人公的焦虑,回忆和感触而展开的。而其中最能引起读者注意的便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形象——菊花。尽管贫穷和工业化的威胁包围着这个矿工小家庭,但是菊花却依然毫不受阻的绽放在他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细细读来,不难发现,菊花的出现无论是对于文本的叙事还是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剖析《菊花的清香》(简称《菊香》)中菊花这一形象的文本作用。因为文学意义以不确定性为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文学阐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主要针对本短篇小说中的菊花,出于特定历史社会语境中的笔者自己眼中的一种分析结果。

一、菊花的内涵

菊花在中国文人的视野中有傲岸、隐逸、清奇、坚贞、刚毅、无畏等品性。在民间,由于菊花在“九九”重阳节盛开,“九九”重阳为双九并重,即“久久”,菊花因此有长寿的象征意义。但在西方世界,菊花常常是一个禁忌的花种。如在法国,菊花只有葬礼上才用,友人互访或晚宴前,白色菊花也表示哀婉之意,在殡葬场所常用以白色、黄色菊花为主的花饰。

劳伦斯用菊花,这个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悲怆色彩的形象来贯穿整个故事,并以《菊花的清香》来命名这篇小说必定有特别的用意。而其实文本中,菊花并不都是悲的代表。它既有喜的色彩也有悲的内涵,这需要读者去耐心品读文本,细细体味菊花的烘托作用,象征作用,暗示作用,悬念作用等。依笔者分析,该小说可以从故事和文本基调两个层面分别探讨菊花的作用。

二、故事层面剖析菊花形象

本文可以看出被尊为现代派的作家劳伦斯依然运用的是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叙述模式。从小说女主人公利齐回家(开端)一丈夫回家前,利齐在家中等待丈夫回家(发展)一丈夫尸体被抬回家中(高潮)一丈夫回家后(结尾)这一情节安排中,其中菊花贯穿始终。

三、小说中菊花形象分析

(一)小说开端部分菊花烘托主题

首先利齐回家途中,劳伦斯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所在的矿区的环境。作者旨在用菊花烘托文本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节节的货车缓慢而刻板地轰隆隆响着,沉重地驶了过去,……火车头喷出的黑烟落了下来,站在乱草从上。田野里一片荒凉冷清。

……在铁路岔道棱状起伏的路基边缘,从煤渣路往下走三步的地方,坐落着一幢低矮的小房子。一棵瘦骨嶙峋的大葡萄藤牢牢地攀在屋子上……花园里有几株枝桠细瘦的苹果树、一些冻裂了树,以及皱巴巴的卷心菜。小路旁边有些乱蓬蓬的粉红色菊花,看上去像挂在矮树丛上的粉红碎布头。”②

从选段中可以看出,矿区的环境是极其荒凉晦暗的。黑烟当空,乱草丛生,树木毫无生气。这大干世界俨然被勾勒成了一副只有黑色与白色的单调的水墨画,自然环境惨遭污染和破坏,唯一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的色彩就是那些乱蓬蓬的粉红色的菊花。

这菊花的粉红为了反衬矿区环境的肃杀与萧条,继而反衬出现代文明破坏了产业工人和与之相联系的人群的生活状况,点明了矿工们的艰苦难耐的生活。菊花在此处出现有效地烘托了本文的主题——工业文明对自然地破坏作用,而菊花是那仅有的尚未被破坏的自然的代表,代表最后残存的人性的善良。

(二)小说发展阶段菊花衬托人物性格,寄托主人公情感

小说发展阶段,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利齐在家等待在矿区工作的丈夫的情景。而期间的菊花出现一方面是反应家庭中人物性格,另一方面是它也是女主人公的情感寄托。

首先可以通过儿子对于菊花的反应看出儿子的性格。当利齐和儿子在屋子门口时,“孩子扯着一簇簇乱蓬蓬的菊花,把花瓣一把一把地抛洒在小路上”。他感受不到户外绽放中散发着丝丝清香的菊花的美,反而大把地对之蹂躏,可以看出5岁的儿子只顾自己,不关心其他一切的性格特征。这一性格更是在下文中父亲的遗体被抬回家中后有所体现。因为响动声也无法惊动的他的昏睡。还有他沉迷于黑暗,玩游戏时也喜欢隐藏在黑暗里,钻到沙发底下,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可以看出劳伦斯笔下的儿子约翰是阴暗与蒙昧的化身,始终生活在昏暗和麻木不仁中,这一点也颇似矿井中劳作的利齐的丈夫。

接着女儿的性格也因为菊花的出现跃然纸上。当利齐和女儿在家中壁炉前时,女儿看到妈妈围裙上插的菊花,感到一阵小小的喜悦。很开心的闻闻菊花,并且让妈妈不要把菊花从腰带上取下来等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女儿安妮是个善解人意,温柔娴静,很有爱心的女孩。

交待了这对儿女的性格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出虽然现在男女主人公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女主人公牢骚满腹,但是曾经他们也浪漫过,有过激情,这份菊花的回忆可能是支持着女主人公守护着家的作重要的精神寄托。如:当女儿说菊花真香的时候,女主人公回答她女儿说:

“‘不’,她说道,‘我不觉得香。我和他结婚的时候,正开着菊花;我生下你的时候,菊花也正开放着;他第一次喝的烂醉,别人把他送回家来的时候,他的纽扣眼里也插着棕色的菊花。”’所以菊花见证了丈夫与女主人公的婚姻与爱情,菊花贯穿于他们情感的始终。所以说菊花对利齐来说不仅仅是香这么简单,它更散发着回忆的味道,而这味道已经让利齐忘记了漂浮在菊花表面的香味。

(三)小说高潮菊花渲染死亡气氛

小说接着发展到了高潮,即等待了许久以后,利齐终于收到了丈夫的消息——他被闷死在了坍塌的煤井下。而粉红色的菊花又出现了,它不再是一束摆设的菊花,它暗示着死亡,渲染了死寂的气氛。如:“在插着几枝粉红色菊花的花瓶上,在深色桃花心木家具上闪亮着,在屋子里有一股冰冷的、死亡般的菊花的清香。伊丽莎白站在那里望着菊花。”此阶段,菊花,粉红色的菊花更衬托了死亡的悲凉,清香蔓延,也更加渲染了死亡的气氛。

(四)结尾菊花引发读者思考

最后,随着丈夫尸体被抬回家中,妻子为丈夫人殓,小说接近尾声,一个抬着尸体的人不小心碰翻了那瓶菊花。而利齐没有看她的丈夫的尸体,而是选择先拾起了打破的花瓶和那些菊花。可见菊花摔落暗示着这段婚姻的结束,利齐对菊花超乎寻常的反应也说明了在利齐心中一直怀恋与丈夫美好的爱情,尽管现在她对于爱情,对于死亡已经看透,但是那段融合在菊花中的爱情一生也让其无法释怀。菊花被打落,美好的回忆也就被打碎了,对于爱情的最后的希望

也破灭了。丈夫的生死对她来说已经没有了意义,菊花成为她生活的寄托,情感与灵魂的寄宿。

而这打破的菊花也引起主人公利齐对于夫妻关系,死亡和生活的思考。

“她知道,他已经成了一个陌生人。他曾经和这个单独的陌生人做过夫妻,共同生活过,而现在因为这个人,她得腹中感到一团冰冷的畏惧。难道它的全部意义就是这样吗——在热腾腾的生活掩盖下的、绝对的、完全的孤独?——她觉得腹中的胎儿像一块冰。”

“她知道自己对生活屈服了,因为生活是她现在的主宰,然而她却怯懦而羞愧地向后退缩,想躲开死亡——她最终的主宰。”

可见,夫妻关系最后成了一场悲剧。他死后,妻子竞本能的视他如陌路,他们之间的关系仿佛已经了无痕迹,他“永远不再和他发生任何关系了。”诚然,前文提过,他们之间是存在爱情的,菊花象征着他们的爱情。但是更确切的说那是一种激情,这种情感是没有心灵的沟通和默契作为基础的。这种婚姻很容易就产生危机。而生活或是说现实也是残酷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日日在外辛苦,累了烦了回到家必然对妻子有所忽略,而妻子也是有着一股女性主义的自尊心和骄傲,不屑与丈夫交流。所以最后丈夫的死让她感到畏惧,丈夫尸体让她感到陌生。丈夫的死让她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灵魂原来还是孤独的。孩子不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孩子是属于生活的,这个死者(丈夫)与他们毫无关系,他和她只不过是一条通道,生命从通道流过去便产生了孩子们。”所以利齐摸着肚子“觉得腹中的胎儿像一块冰。”总的来说利齐发现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没有心灵契合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是不会幸福的。而预示着死亡的菊花揭示了这一真实情况。

现在丈夫死了,家中的顶梁柱死了,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利齐一个人身上,所以劳伦斯会说“生活是她现在的主宰。”现实是如此残酷,而死亡又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即是“她最后的主宰”。她坦然的看透这一切,知道死亡不过是连续生命的终止,死亡会带走一切,而后人类走向纯然安宁的黑暗之中,与俗世了无关系,这里表现了劳伦斯对于死亡的冷酷的客观性存在无奈与认同,他鄙视死亡的可怕与恐惧,敢于直面死亡的残酷。

(五)基调上调整作用

全文基调以低沉为主线,但是菊花适当的调整了读者阅读文本的情绪。当女子回家时路过菊花,场景虽然很萧条,菊花让读者感觉到一丝生命的希望。全文是沉郁中透出一丝喜悦的基调。当妻子等待丈夫回家时,妻子是抱怨和愤懑的,全文基调理应是沉郁的,但是菊花引发的女主人公的美好的回忆,回忆爱情,回忆他和丈夫甜蜜的时刻,让读者从沉郁的基调中感觉到一丝温馨和愉快。当得知丈夫死讯后,菊花透出冰冷,死亡般的清香实际给文本悲的基调更添一层悲凉。即强化了悲的基调。最后为丈夫人殓,菊花被打翻了,女主人公很安静的整理打翻的菊花,让全文基调又趋于平淡。相形之下,与丈夫的死相比,打破的菊花仿佛佛更重要,它引起女主人公的理性思考,所以丈夫的死也没有那么悲,以至于全文基调是平淡的。所以总体来说,在菊花这一意象的调整下,全文的基调变化:从沉郁转向喜(开端描写环境),回到沉郁(在埋怨和猜疑中等待迟迟不归的丈夫),后又转为喜(菊花引发的美好的回忆),渐渐又回到沉郁(继续焦急的等待丈夫,四处打听丈夫的消息),然后从沉郁发展到悲(得知丈夫死讯),最后又回到平淡(菊花引发她对很多严肃问题的思考)。

四、结语

劳伦斯在《菊香》这部短篇中,利用菊花烘托了主题,衬托出入物性格,寄托了主人公的情感,象征着希望同时也预示着死亡,最后菊花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刻思考。所以读者要细读文章不能仅仅聚焦于文本的遣词造句,更要超越文字层面去深究作者的写作用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