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赏析

来源:抵帆知识网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

2015 ~2016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 2015年12月31日

科目中外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动画专业本、专科 15年级班姓名学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我承诺,遵守《上海师范大学考场规则》,诚信考试。 签名:________________ 小论文

1、 评析鲁迅主要作品及艺术特色(800字以内)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高中课本里针砭时弊的《拿来主义》,又或是鲁迅笔下那些可笑又可悲的人物,阿Q、祥林嫂。我最爱的则不是这些,而是来自于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中的《影的告别》,在晦涩难懂的文字里,我仿佛能看见鲁迅先生内心世界,执着而又彷徨。于现实世界中,作者不愿意面对的黑暗,不得不去面对的。“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不单是散文诗,鲁迅于他的很多作品里,都处于这种矛盾的心境中。故乡中:“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在荒败腐朽的现实和遥不可及的希望,一直纠缠着他。他一边坚信着革命的道路,一边因现实而迷惑。虽然彷徨,但这也是现世的沉思。

另一篇,《颓败线的颤动》,也是《野草》中最震撼人心的篇章。现实中,女人被亲人所抛弃;在梦中,她绝了“人间”的一切,回到了“非人间”,这“沉默尽绝”的“无边的荒野”,更像是真实的世界。文中的女人的遭遇所象征、展示的是现实人间的真实关系,这也代表了鲁迅小说的另一种现实风格主义,贴近现实,又超乎想象。《药》中也是如此,以鲜血为药,既是对民众封建思想的讽刺,也是想以鲜血为药使众人清醒之意。也许这并非现实,但这也是血淋淋的现世。正如《阿Q正传》之中,美梦中的革命离开了现实的枷锁,使这个被压迫的世界更加可怜。无数不知真相,昏昏沉沉的人,就在蝇营狗苟之中死去。

假使,抛开任何一种文法结构和语言修辞,鲁迅先生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力量,挖自肺腑之言,直击内心。当我在接触到这个社会的时候,我发现,今天所接触的所经历的种种,我都曾经读到过,仿佛亲历,历历在目。鲁迅先生的文章既是他内心世界的灯塔,亦是每一个现实社会黑暗中的希望。

“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随感录四十一》。

2、 以《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两部作品为例,谈谈路遥是如何呼应时代变动的。(800字以内) 无论是《平凡的世界》或是《人生》,路遥的这两部作品都是人物在时代的发展中,动荡,漂泊。我甚至都可以感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已经脱离了作者的思想,纯粹地表现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那个时代里。 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作品是《人生》。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主角高加林,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从城市到农村,再次前往城市,又落根于农村,几次往返,对土地逃离与回归,正揭示出上个世纪80年代,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改革开放,对于每一个时代之下的人是机遇,也是一种伤痛。得到的同时,也注定会失去。高加林的故事原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徘徊,亦是爱情之间的矛盾。从他人生的几次转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时代给予他的苦乐。“他没本事的父亲用劳动换来的钱供养他上学,已经把他身上的泥土味冲洗得差不多了。”身为一个农村出身的知识分子,城市在不断地向他挥手,他在内心深处向往的是城市中先进,“繁华”的生活“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而现实的打击告诉他,在那个时代,农村人在城市中是永远无法生存下去的。

那个时代,因为城市化,所以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因为分配工作等局限,使主人公只能蜗缩在乡村。并不是选择酿成了悲剧,而是时代的局限性所致。同时,故事也处于城市的控制下,乡下人天生就应该在城里人面前低人一等,这种自然的,强烈的等级观念、城乡差异,也是悲剧的来源之一。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当高加林早已焚毁的灵魂得以回归的家园,我不知他的路,是否就止步于此。也许,于故土而言,我们都是流离失所的羁旅人,即便逃离煌煌都市,我们依然无所依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