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洲曲》的考证及解读

来源:抵帆知识网
第24卷第4期 20 1 1年08月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Vl01.24 NO.4 AUg.2011 J0URNAL 0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西洲曲》的考证及解读 余再山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西洲曲》自诞生以来,其艺术成就无庸置疑,但关于作者、叙述主体、故事发生地和诗中某些词句的 解释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主张研读作品必须将其还原至它产生的时代,不能生硬地用现当代的某些文学创 作理念和方法强加于千百年前的文学作品。通过《西洲曲》之争的分析,理清了诗中的故事发生地和某些词句的 解释,认为《西洲曲》是一首通过季节和空间变换的描写,表达一位女子对情侣深长思念的经过文人加工过的南 朝民歌。 关键词:《西洲曲》;南朝民歌;争论;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11)o4—0024—04 《西洲曲》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其与 《木兰辞》被誉为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南北双璧,其影 响可见一斑。但这首诗又是学界争议颇多的一首诗,尤 其是关于作者、叙述主体、故事发生地、某些词句的理 《西洲曲》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南朝民歌的题材和表 现技巧,它用了近i分之一的篇幅描写女主人公采莲的 故事。采莲是吴歌西曲中常见而极具特色的一个题材, 它不仅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而且常常表现一种浪漫的 情事,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意蕴,并由来已久。如汉乐府 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nfJL。” 显然是一首典型的通过采莲来歌唱男女恋情的民歌。与 解及全诗的意会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 在《西洲曲》理解共识和争论的基础上,来解读这首南 朝民歌佳作。 《西洲曲》全诗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西洲曲》同时代的乐府民歌《读曲歌》其一:“千叶红 芙蓉,照灼绿水边。余花任郎摘,慎莫罢依莲。”女子借 花言情,担心被男子始乱终弃。 在表现手法上,《西洲曲》保留了双关、连珠等修辞 手法和语言清新自然等许多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双关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一是民歌中常见的辞格。如同时期的《读曲歌》其二:“种 莲长江边,藕生黄蘖浦。必得莲子时,流离经辛苦。”则 是借“藕”和“莲子”的双关语意以言其情。尤其是连 珠修辞格的使用。由于该手法在当时的齐梁文人诗歌中 、关于作者 关于本诗的作者,笔者认为早有行家慧眼识然。中 运用得比较成熟,如萧纲的《戏作谢惠连体十二三韵》、江 淹《杂体诗三十首》中的《谢法曹赠别》等诗,都非常 娴熟地运用了连珠辞格。《西洲曲》“续续相生,连跗接 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齐梁 时期连珠辞格成熟运用的一个典范。 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1962年版 《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认为“这篇诗《乐府诗集》题为 ‘古辞’,原来可能也是长江流域的民歌,文字似曾经过 人文加工。”韩传达先生选注的2002年版《中国古代文 学作品选(上)》认为“从其内容和形式看,当仍是南朝 民歌,不过可能经过文人加工润色。”李文初先生也认为 “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 民歌。” 在创作过程中,《西洲曲》同时也具有文人诗的创作 特色,如情感表达的婉转柔媚,章法结构的精致巧妙, 意境构建的浑然一体,长达三十二句的篇幅,是一般民 间作品很难达到的艺术高度。同时,《西洲曲》凡 十二 句,按韵可分为八节,其中大部分句子是律句,这说明 作者简介:余再山(1967一),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第4期 余再山:《西洲曲》的考证及解读 25 这首民歌在文人修饰过程中显然受到了齐梁永明体诗风 的影响。此外,《西洲曲》中一些诗句的结构和语意与齐 梁诗人的诗句也非常相似。如“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 树”与吴均《清溪小姑曲》“日暮风吹,叶落依枝”相近, 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与其时范云的《闺思诗》 “风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语意基本相同。 可见,像《西洲曲》这样一首南朝民歌的集大成式 的作品,绝非出自某一人一家之手,它是民间与文人共 同创造的产物,而且是经过众多文人不断修饰和润色才 完成的一首民歌精品。 二、关于叙述主体 研究一个作品,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将它放到它产生 的特定时代去研读,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如果生硬地用 现、当代的某些文学创作理念和方法强加于千百年前的 文学创作,其偏颇之处是非常明显的。对于《西洲曲》 的解读也应如此。 《西洲曲》是一首经过众多文人润色加工过的南朝 民歌,因此,在表现手法尤其是在叙述主体的问题上必 须与当时的民歌叙述主体的特点相一致,这是民歌特色 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南朝民歌按内容可划分为情歌和非情歌两大类。而 且研究表明,南朝民歌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情歌,其次 是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属于其他题材的只是极少的部分。 从总的情况看,南朝民歌中的情歌叙述主体,有些 是男女赠答之词,正所谓《子夜歌》所言“郎歌妙意曲, 依亦吐芳词。”但绝大多数还是女性口吻的歌唱。歌唱者 或歌中主人公的身分有时从歌词即可分辨出来。如《读 曲歌》之“登店卖三葛,郎来买丈余”和《西乌夜飞》 之“暂请半日给,徙倚娘店前”,可知歌中的女子为商家。 从《襄阳乐》之“上水郎檐篙,下水摇双橹”,可知那男 子本是船户。从《读曲歌》之“家贫近店肆,出入引长 事”,可知叙述主体是城市贫民。 南朝民歌总的写作特点是描写细腻,婉转柔媚。这 与情歌的叙述主体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只有以女性的 视角、感触和口吻,才有可能写出那些缠绵悱侧、感人 至深的作品。正如吴小如、王运熙等先生所编《汉魏六 朝诗鉴赏辞典》所言:“南方民歌语言天真活泼,风格婉 转缠绵,多以女子口吻叙写,充分表现出南方少女的柔 情。” 有观点认为本诗的叙述主体是男子,否则诗中某些 训诂明显存在问题。并认为《西洲曲》前两句为第一部 分,写男子的折梅寄远。接下来的二十六句为第二部分, 写女子采莲、登楼和怀人,一系列情景的点染都来自男 子虚幻的遥想。而叙述主体在此发生了圆滑地转换。最 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男子从梦境回到现实,表现了一 种相思的绵长和无奈。 如果单独分析这首无时间标识的情歌《西洲曲》,这 样的分析未尝不可,但如果将本诗还原至民歌兴盛的南 朝,这样的结论尚差强人意。 《西洲曲》构思高妙,极具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回环 婉转之美。诗歌以抒写情愁为主,极尽四季相思、日夜 相思、回环相思之至。辅以相思空间的变换:思于西洲、 门前、南塘、青楼、高天、空海,全诗起于西洲,终于 西洲,未了犹在西洲。构思造境回环婉转之美,实为绵 绵情思不绝的具体体现。全诗多用比兴、连珠和双关等 修辞手法,音韵谐美,含蓄委婉。凡此种种,无不关合 女性情怀。持本诗的叙述主体是男子的观点虽然认为全 诗的主体部分是写女子采莲和登楼怀人,但诗中所谓女 子的行为和情思却是男子的虚设,其实质还是将男子作 为叙述主体。这与南朝情诗叙述主体的历史实际及人物 的性格特征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西洲曲》是一首以女 子为叙述主体的情歌。 三、关于故事发生地 由于故事发生地“西洲”和“南塘”现无明显证据 可考,加上它们的真实地理位置无关本诗主旨,因此不 妨将故事发生地的重点放在“西洲”与诗中男、女双方 居住地的方位关系上。 笔者认为解读像《西洲曲》这样经过文人之手加工 过的民歌作品,除经文人之手加工过的艺术技巧外,一 切应以简单为主,不必想得过于复杂,因为民歌本以纯 朴自然为主。因此,关于故事发生地“西洲”和男、女 主人公居住地的方位关系,笔者以为《西洲曲》篇首说 得非常明白:“忆梅下西洲,摘梅寄江北”。首先,“西洲” 与“江北”亦即两位主人公中的一位的居住地是两个不 同的地方,这个不存在争议。现在的疑问是,另一个人 的居住地在哪里?它与“西洲”同在一地吗?由于《西 洲曲》的叙述主体告诉我们:“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到西洲需摇船往之,可见“西洲”、男主人公居住地和女 主人公居住地分列在三个不同的地方。而且根据诗意, “西洲”就在男、女主人公的居住地中间。 四、关于词句解释 《西洲曲》的叙述主体一经确定,诗中大部分词句 解释的疑问便迎刃而解。同时,词句解释又可反推叙述 主体和“西洲”与诗中男、女主人公居住地的方位关系 等问题。 其一,“忆梅下西洲,摘梅寄江北”。从字面上看,“忆 梅下西洲”凡四解。参照与《西洲曲》同时的南朝诗歌, 首先,无论是文人诗还是民歌,没有将“梅花落下”言 为“梅下”的先例。而且只要是说花谢,几乎全部言为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2011矩 “落”。如萧衍《子夜四时歌春歌》:“兰叶始满地,梅 花已落枝”;萧悫《秋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庾信《奉和山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吴歌《读 曲歌》:“桃花落已尽,愁思犹未央”等等。可见,“梅下” 释为“梅落”不妥。而将“下”解为“到”、“往”者比 比皆是。如西曲歌《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 湾”;西曲歌《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等。 其次,“忆梅下西洲,摘梅寄江北”两句的叙述主体即“忆” 和“摘”的叙述主体应该一致。通观诗语,将“忆”与 “下”分为两个动作主体,即“忆”的叙述主体为全诗 叙述主体,而“下西洲”的叙述主体为“梅”,这势必造 成必须将下旬“摘梅寄江北”的叙述主体作为“忆梅下 西洲”之“梅”,这与当时的语言习惯如“闻欢下扬州, 相关江津湾”等等大相径庭,且言之有意曲神散之感。 因此,本句中的“忆”、“下”、“摘“和“寄”的叙述主 体完全一致。至于说“梅”的含义,第二个“梅”当然 是“梅花”,第一个“梅”,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素以 含蓄为美,因此,将其释为人、花均可,这既符合古代 诗歌创作的习惯,也符合人们阅读古典诗歌时含蓄委婉 的审美需求。 其二,“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两句明显为 描写女子仪容之语。《西洲曲》没有叙述主体的肖像描写, 但却用了较为写意的笔法,通过勾画人物的“单衫”和 “双鬓”等局部特征而引领读者想象叙述主体的如花容 貌。确切地说,它是叙述主体的自我写照:少女所著单 衫,色如杏红,大方靓丽;女儿一头秀发,色似雏鸦, 乌黑光亮。春浓相思起,面对令人多愁善感的暮春光景, 面对水中自己的倒影,少女自怜自惜之情油然而升。有 人认为此句有自夸之嫌,不符合中国古代诗歌含蓄委婉 的表达方式。其实,这种民歌当中常见的自怜自爱的女 儿家语,正是一种含情脉脉的表达方式。至于“单衫” 一词,由于词义的变化,古之“单衫”有别于今天我们 所说的夏天穿的衬衣,它泛指穿在外面的、去掉棉絮的 夹衣或短袖的薄棉衣等,是与厚重的棉衣相对而言的概 念,至今某些楚地民间仍保留有将换季节的夹衣等称为 单衫的习惯。 其三,“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叙述主体为女 子。同“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一样,此句亦有女 儿家自怜之意,是女子居家并等候情郎的写照。有观点 认为此句的叙述主体为第三者或男子较妥,原因是女子 不大可能说自己“门中露翠钿”。然纵观文意,此句乃女 子折梅寄远后所为,当为女子约郎在自家谋面。但女子 的羞怯又让她不得不委婉地对待此事,在门El翘首以盼 或在家里双眼锁门,有悖女儿常情。故或门户半开,虽 以背面门,然“翠钿”在首,情思昭然;或承上句风吹 桕摇,伯劳惊飞,女子以为郎至而开门眺望。总之是身 在家里,然早已神出户外,既情思绵绵,又含蓄委婉, 故有陈祚明之赞语“此诗尤妙在‘门中露翠钿’可画”, 若以第三人称或男子为叙述主体,则何以当之? 其四,“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此句为女子倾 诉爱郎之浓烈。“莲”在这里当然不是“莲子”或“莲蓬”, 而是“过人头”的莲花。如上所述,采莲是江南吴歌中 一种带有浓郁地方生活色彩的活动,有着独特而丰富的 意蕴。采莲有可能是采摘莲子,也可能是采摘莲花,还 有可能是采摘莲藕和莲叶等。诗中女子面对花蕊娇红的 莲花,爱怜地将其置于袖而珍藏于心。这既是一种爱美 的表现,也是一种以花自况自比又自怜自爱的体语动作, 当然也表达了对爱情的赤诚热烈之意。可见,这种体物 之妙、感物之深的描写既增添了该诗浓郁的生活气息和 江南水乡的地域色彩,更达到了一种情境交融的艺术佳 境。同时,理解这两句诗,不仅要注意南朝民歌常用的 双关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源于先秦时期《诗经》“风”诗 中的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五,“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联系上下文意, 诗中“海水”即“江水”。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 品选》将本诗中的“海水”解为“江水很大,给人以如 海的感觉”,笔者认为解之颇切。现在广东一些地方如广 州仍“江”“海”不分,如“过江”说“过海”,江、河 里的航船事故称为“海事”,而这些地方又常常是古代汉 语词汇保留相对较多之地。由于叙述主体是女子,“我” 即女子自称,“君”当为女子所忆所思之男子。有观点认 为诗中并未言男子之愁,因此将此诗的叙述主体作为女 子的观点加以否定。其实,从两情相悦到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的爱情故事,古今中外,俯拾即是,此之愁即为彼 之愁,言多味淡,言约味醇。这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能让读者在阅读本句时得到一种“醇酒饮如花渐放”(武 汉龟元寺诗文墙之联语一)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西洲曲》是一首通过季节和空间变换的 描写,表达一位女子对情侣的深长思念的经过文人加工 过的南朝民歌。它构思高妙,极具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回 环婉转之美。诗歌以抒写情愁为主,极尽四季相思、日 夜相思、回环相思之至。辅以相思空间的变换:思于西 洲、门前、南塘、青楼、高天、空海。诗歌起于西洲, 终于西洲,情之绵绵不绝犹在西洲。诗中多用比兴、连 珠和双关等修辞手法,音韵谐美,含蓄委婉。它充分吸收 和借鉴了南朝民歌的题材和表现技巧,不仅是南朝民歌中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 (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朱东润.历史文学作品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4期 余再山:《西洲曲》的考证及解读 27 l979. [9】曹文心.《西洲曲》考证与解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3】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994,(9). 【4】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0】周烨.《西洲曲》新解[J】_语文学刊,1995,(1). 【5] 吴小如,王运熙,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c].上海:上海辞 【l1】周明.怎样读《西洲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书出版社,1992. 2002,(9). 韩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12]刘洪生.《西洲曲》疑点辨析[J】.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2002. 1998,(9). 李文初.梦里相思曲中寻——《西洲曲》通释[J].古典诗词名 【13】高政锐.《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性别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 篇鉴赏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 报,2006,(1). 陈志明.《西洲曲》试解[c】.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A].北京: [14]史以英.《西洲曲》中的“梅”字辨析与欣赏【J].文教资料,2007,(9).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5]胡斌.《西洲曲》的叙述角度[J].写作,1998,(5). Textual Criticism and InterpretatiOn to“The Tune of Xizhou’’ YU Zai。shan (School ofMedia ofCommunication,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3,China) Abstract:‘‘The Tune of Xizhou”boasts indoubtable art achievement,while it’S controversial about its writer,narration subject,its locality and interpretation of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our study should be traced back to its age of creation and shouldn’t saddle creation concepts and means ofthe time upon literary output ofthousands ofyears ago.Upon naalysis ofdispute about‘‘hTe Tune ofXizhou".the author unscrambles its localiyt ofthe story and some words nad expressions.It’S believed htat‘‘hTe Tune ofXizhou’’is a preserved folk song of Southern Dynasties.It depicts a girl’S profound love for her beloved wiht portrayal of rtansformational seasons and spaces. Key words:“The Tune of Xizhou”;Southern Dynasties Folk Song;Dispute;Interpret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