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计划
八年级1班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拟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培养学生成为文明守纪、自立自强的人、自尊自爱、懂得感恩的人、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人、富于责任感、胸怀大志的人,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文明水平。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争做文明守纪、自立自强的人。
2、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引导学生做自尊自爱、懂得感恩的人。 3、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
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做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人。 4、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做富于责任感、胸怀大志的人。 三、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通过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
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培养
文明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初中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初一是初中的基础,应该从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做起,迈开“做人教育”坚实的第一步。
1、集体主义教育:
迎新会,征集班训、班徽、班歌,《手牵手,共建文明班集体》、《我以我校为荣》主题活动。
2、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系列一:《一草一木总关情,一言一行全是爱》主题活动
系列二:《一举一动展风采,千手共建文明家》主题活动
诚实守信习惯养成培养
初二学生步入了青春期,是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萌芽时期。初二适时开展知恩、感恩、报恩教育,使学生能够知恩图报、诚实守信、尊重师长、友爱他人,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活动内容:
9月感恩教师:办一期《祝福您,老师》黑板报;举行《老师,您放心》征文比赛。
10月感恩祖国:“我为绿色奥运增光彩”公益活动
11月感恩父母:一节主题班会、一封家书、一件感动父母的小事
12月“感动瞬间”主题活动:“感动瞬间”图片、资料、摄影、电子作品展示;“感动瞬间”故事大赛。
信守承诺习惯养成培养
初二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征,猎奇、叛逆、从众特点突出。这一阶段需要不断强化诚信教育,引领学生信守承诺、讲求信用,奠基做人的准则,提升做人的素养。
活动内容
1、班内收集诚信相关资料。(学期内)
班内收集有关诚信的文章、书籍、名人故事、音像等进行展出。
2、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9月)
3、诚信格言宣传。(每月)
4、办一期以诚信为主题的手抄报,撰写诚信话题的文章。(10月)
成果展示与评价
展出诚信材料、文章、作品等,每月评选“最诚信的同学”,并对其事迹进行宣传表彰,弘扬诚信立人的道德风尚。 五、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加强学生常规管理的力度。
2、充分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段,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做到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3、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德育管理。
(二)开展主题班会,落实“行”的要求。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知”:每月的第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 “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结合“月主题”活动,根据德育处下发的学生每周目标问题,利用晨会、班会课提问学生进行考核。
3、在同一年级中开展主题班会交流,确保教育效果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
制订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1、值日制度: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会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把行为规范教育
真正落到了实处。
2、“文明班”评选制度:每个月,根据班级学生日常的表现,评选出“文明班”。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班级集体的评优结合结合起来,使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比较自学地遵守规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