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苦恼人的“乐”——浅谈《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心境

来源:抵帆知识网
新课哥l哥学2Ill LI. ●课堂教学与研究● 苦恼入的“乐’’ 浅谈《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心境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初级中学 任志娟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 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这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 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 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 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 差不多。“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时间:当是时值初冬,有 圆月升挂,而又寒意初袭。 苏轼何以“夜游”呢?赏月?不全是。作者形单影孤, 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又身处贬居的寂寥之中,一个人行之无 味,不禁叹问:谁能与我为乐呢?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 民,并“相与步于中庭”。文中体现“游”字的仅用了“步于 中庭”四字,而所见之景也仅用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笔墨极少,更未说二人言谈的任 何内容。既已筛选了一同游乐之人,且同遭贬谪,本当有许 多感慨。按常理推断就算不是“话逢知己千句少”,至少也 该面对良宵美景谈笑风生,却无一言,可谓“此时无声胜有 声”。此时,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心意相通,无需语言,一 起赏月就是对彼此最好的慰藉。清冷的月光,寂寥的山寺, 落魄的文人,该是何等的凄凉落寞呢?从背景看(身遭贬 谪),乐不起来;从行文看,“游”是幌子,排遣内心苦闷是实, 貌似赏景,实属消愁。所以,“念无与乐者”中“乐”字的出现 可谓是反弹琵琶,背后隐含的是孤寂苦涩之感,而夜游的目 的正是排遣这种抑郁之情。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 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 景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可以说是借夜游取“乐”,但这是苦 恼人的“乐”。 面对皎洁的明月,苏轼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连两问,含义极深,看似问 “月”、问“竹柏”,实则是问“自心”、问“世间”。这里流露出 作者怎样的心境?由于官场的黑暗作者一再遭贬,而其清 高的气节又决定了他不肯随波逐流(如h算子“缺月挂疏 桐”写贬谪后孤高自赏,不肯随人俯仰的情绪),内心很苦 闷。但他并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淡淡 的感叹声中让人们分明地听出训人内心的丝丝忧楚和些些 放达。 苏轼甘于做“闲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可从其 作品中得出结论。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为作者从杭州赴任山东密州(诸城)途中寄赠其弟子由之 作。作者因不同意王安石新法,自请出任杭州通判(副知 州)后因怀念他在齐州(济南)的弟弟子由,再请调密州(任 知州)。熙宁七年十月,作者原想绕道去齐州一晤其弟而未 成,于是在旅途中填此词以寄感慨。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年 英俊之日,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 难”的勃勃雄心。自己纵有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可是不为当 今所用,心颇快快,不过作者并没有因此心灰意冷,而是依 然信心十足。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 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 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另外,《南乡子》(“旌 旆满江湖”)中讥讽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可见 苏轼怀有远大的理想,自始至终,苏轼一直没有放弃为官出 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此时他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 的官,与“经世济民”的理想相去甚远,空有一腔热血,却壮 志难酬,报国无门。诗人的感叹其实是他自我抱负难以实 现而产生的受挫感。黑暗的社会现实,官场上的互相倾轧, 使东坡备受磨难,他非常期望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囫 云帆济沧海”,但现实并不能如意。人生是有限的,又哪里 熬得过“这等闲愁空相对”呢?“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道 尽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 的“闲”。“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 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 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但又不得不做,只 好对月空叹息,寄情于山水间尔,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 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因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豁 达飘逸的胸怀中深藏着怀才不遇的忧郁,无可奈何的慨叹 中蕴藏着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愤激,虽口言“闲”而心难 “闲”。“闲”之一语,包含无尽意味:那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闲适,那贬谪的悲苦、人生的喟叹……种种微妙复杂的思想 情感,尽在其中,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 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最 后一句感慨中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在,但较多的还是 惆怅和悲凉。 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定于平和容止的心 境,执着进取的作者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的寄托, 以宠辱不惊、泰然自处来维护自尊,这篇在逆境中的小品更 能折射出苏轼旷达的人格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