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3

来源:抵帆知识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 行政管理专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三

(第六章—第八章)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

1、清雍正时为及时处理青海战事,设立 军机房 办理军务事宜,后来逐渐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 中枢机构 。 2、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 常举 ”,战国是“ 制举 ”。

3、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 四善 和二十七最。

4、清朝规定,凡是参加乡试的,必须先经过 科考 ,取得 秀才 的资格。

5、中国古代职官的异途选任制度有 恩荫制 和 赀选制 。

6、在任官形式上,凡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叫做“ “特简” ”,保荐特殊人才请求破格录用,称为“ “密保” ”。

7、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以“ “四善” ”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 二十七最 ”为标准。

8、明朝评论官员任期内的工作态度叫 考满 ,针对需要处理的官员的审查叫 考察 。

9、我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大致形成于 汉代 ,称“ 致仕 ”或”“ 告老”。

10、秦中央由 太尉 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 岁都要服兵役。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 ABCD 等。 A.册授 B.制授 C.敕授 D.旨授

2、汉代对官员的奖励有 ABC 。 A.增秩 B.升官 C.赐爵 D.加薪

3、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 ABC 等。 A.降薪 B.贬职 C.免官 D.回原籍

4、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 ABC 。 A.品 B.阶 C.勋 D.爵

5、唐朝官吏俸禄主要由 BCA 组成。 A.土地 B.实物 C.货币 D.仆役

6、秦朝并称“三公”的是 BCD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司空

7、隋唐中央御史机构的职责有 ABCD 。 A.纠举百官违法行为 B.推鞫狱讼 C.审察朝仪 D.纠举百官失职行为

8、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 ABC 共同审理。 A.大理寺卿 B.刑部尚书 C.御史中丞 D.侍御史

9、宋朝御史台机构由 BCD 构成。 A.台院 B.殿院 C.察院 D.谏院

10、宋朝御史台的职权主要有 ABCD 。 A.纠弹官邪 B.稽查经济非法 C.推鞫冤狱 D.审查朝仪

三、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

唐代政事堂会议的确立标志着三省制的运行模式完全建立。

答:正确。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3.第 1页(共 2页)

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为下属机关承认。政事堂是真正的宰相机构。至此,三省制的运行模式完全建立起来了。 2、

明朝内阁的权力与六部一样具有足够的合法性。

答:错误。汉唐宰相对一般性政务有独立处分权,掌握部分国家最高决定权,这一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法律和法制本身即赋予其领导、协调整个国家官僚系统的职责和权力,但明内阁却没有法定的干预其它各个职能部门的权力,其主持政务、领导或协调各部、院、寺工作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合法性,因此,有明一代,内阁和六部之间的权限纷争一直没有停息。 3、

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

答:正确。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

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个共同特点。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

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

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2、 简述古代赀选的原因及所反映的实质。

答:(1)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3)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

3、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

答:(1)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既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又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唯一法官,还是国家“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

的特征。(2)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一套专职的审判机构,但都从属于行政机构,各级的行政主官同时承担着地方各级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

警察局的“局长”或“探长”,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4、 两宋中央监察机构有什么变化?

答:秦汉以来,台谏之权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在隋唐时期,言谏之权归门下,监察之权归御史台。两宋时,言谏之权渐由门下转移到御史手中,御史不仅以纠弹之任成为“天子之法官”,而且以言谏之责成为“天子耳目”。这种台谏合一的结果,是御史在国家体制的运转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对行政等权力构成了相当大的制约力量。 五、 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怎样分析宰相制度设置与政治治乱的关系?

答:宰相设置的合理与否,当然与国家政治运转状况有直接的关联。秦汉时的独相制,权力集中于个人,若宰相是外戚或世家大族成员,便更容易出现相权,严重时会危及皇

权。两汉时外戚干政严重,于独相制容易造就“权相”有一定关系。从东汉时相权出现的变化,到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制,到隋唐时三省制形成了完善的运行机制,相权

由个人占有转变为由政事堂会议集体行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宰相权力个人化倾向,也有利于分散相权。北宋时期,相权被一分为三,到明代甚至干脆废除宰相,这些当然

都有有利于抑制权臣的产生。从北宋到明清,虽然也偶或出现权臣弄权的现象,但始终没出现象两汉那样的权臣。

但相权的分割或废除,却不利于政府体制的正常运转。明代的内阁制不足以解决这一难题,不得不通过扩大宦官权力来弥补体制上的缺陷。清代除提高内阁地位外,其军机处

的设置也有利于填补宰相废除后留下的体制缺陷。但清代的体制运转比明代有了相当的改善,到底是因体制的改善,还是因清代皇帝大多比明代皇帝精明、勤政,或者两者都

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

答: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

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再次,科举制

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

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3.第 2页(共 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