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七仙女的故事缩写
在红二十五军中有7名女战士,被战士们亲切的称为“七仙女”。1934年12月中下旬,“七仙女”随红二十五军转战到湖北郧西境内,既抢救和看护伤病员,又当宣传员,号召青年踊跃参加红军,用浓浓的真情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在参加长征的4支红军队伍中,有2000多名女红军,而到达陕北时仅幸存350余名。其中,参加红二十五军长征的7名女红军都是护士,但最终只有5人到达陕北。
时间回到1934年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近3000名工农红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大别山区的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开始长征。出征时,军长程子华29岁,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4岁。
这支红军队伍里有7名女护士。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女战士,被将士们称为“七仙女”。她们来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名字分别是:周东屏(原名周少兰)、戴觉敏、余国清、曾纪兰、张桂香、田喜兰、曹宗楷。
1917年出生于安徽六安的周少兰,不满13岁时被人贩子拐走,后被红军解救,重获自由。年幼的周少兰那时就认准了,只有红军才是推翻黑暗统治、解救劳苦大众的人民军队,于是报名参军,被分到红军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戴觉敏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戴雪航是位教书先生,思想比较开明,与董必武交情甚笃,其兄长戴克敏烈士是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吴焕先烈士的入党介绍人。受父亲和哥哥影响,戴觉敏12岁时就参加了儿童团。1932年春,听说红二十五军总医院招收护士,她来不及征询父亲的意见,就鼓动堂妹一起报名参军。戴觉敏聪颖好学,短短半年时间就熟练掌握
了护理业务,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七仙女”中的5人坚持到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终点——陕北延川永坪镇。不幸的是,班长曾纪兰于1935年7月牺牲在陕西宁陕,女战士曹宗楷在北过渭河以后牺牲。
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除张桂香与戴季英已结婚外,周少兰与徐海东、田喜兰与钱信忠、余国清与李资平、戴觉敏与饶正锡也结为革命伴侣。
长征中,红二十五军人数最少,却通过发动群众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长征时期创建的唯一 一块根据地。这支队伍积极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北上,成为红军长征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
当时,“七仙女”并不知道长征的去向,她们同其他战士一样背着干粮、草鞋出发了。
一路上,这7名女战士出生入死,历经磨难。打仗时,她们奋战在一线,将受伤战士背到安全地带包扎、护理,细心照料,丝毫不顾及个人的安危。缺少粮食,她们主动把饭让给伤病员吃,还四处寻找野果、树皮,掺上米糠,煮熟了给战士们充饥;缺少药品,她们就千方百计从药店、农家搜集、购买,或在山中采集中草药为战士们疗伤。成百上千的红军伤病员被她们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恢复健康,重新投入战斗。
1934年12月10日上午,鄂豫皖省委领导正在陕南庾家河(即现在的丹凤县庾岭镇)街坊村“春茂永”杨家药铺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议,突遭尾随敌人袭击。全军从军首长到炊事员全都投入战斗,从中午激战至黄昏。经过殊死奋战,反复冲杀20多次,终将敌人击溃,部队化险为夷。
这次战斗毙敌300多人,红军也伤亡190余人。军长程子华双手被子弹击穿;副军长徐海东头部严重受伤,一粒子弹从左眼打进、从后颈打出;军部司号员下颌被打穿,仍然战斗至壮烈牺牲;营连干部严重减员,营以上干部大部分负伤。
当时,红二十五军野战医院院长钱信忠实施紧急手术抢救徐海东,但徐海东的喉咙被血和痰堵住,呼吸困难,生命垂危。危急关头,17岁的周少兰果断地用嘴将堵在徐海东喉头的血块和痰一口口地吸出,使其呼吸顺畅。这是徐海东参加红军以来的第9次负伤。这之后,周少兰一直跟随在徐海东身旁护理,照顾他的生活。
其实,周东屏原名叫周少兰。渐渐地,徐海东感到离不开周少兰了,对她说:“没有你,我徐海东早就不在了,你改名叫东屏吧!东屏,即是我徐海东的保护屏障之意。”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同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这年10月,在刘志丹等人的见证下,徐海东和周东屏在延川举行婚礼,周少兰正式改名为周东屏。这对革命夫妻伉俪情深,也成为军中佳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