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传统陶瓷窑炉发展史

来源:抵帆知识网
浅谈传统陶瓷窑炉发展史

作者:张立昭

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6期

张立昭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 要】烧成是陶瓷制作工艺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对坯体来说烧成过程就是将成形后的生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而得到具有一定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达到理化性能指标的成坯。窑炉是陶瓷烧成中所需要的关键设备,窑炉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控制系统的先进性,都直接决定着陶瓷产品的质量,所以陶瓷生产素有“原料是基础,窑炉是关键”之说。

【关键词】陶瓷;窑炉;烧成;发展

根据科学考察的研究发现,在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末期,人类就学会制陶技术,我国江苏漂阳、非洲的肯尼亚和欧洲的马格德林遗址都有1.5-1万年以前出土的陶片或制品,20世纪70年代,中国硅酸盐学会的陶瓷科学工作者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和西盟低族居住地区,进行原始方式制陶技术的全面考察,在那里迄今仍保留着典型的原始制陶技术,虽仅存寥寥资料但却有很大研究价值,可以简要的探讨古代陶瓷窑炉发展的历史。

1 露天堆柴

根据在云南省西盟低族自治县的科莱寨低族聚居寨子的制陶技术考察,不难得出陶器是平地露天堆柴烧成的,烧陶没有固定地点,为了防火寨子外面的空场都可作为烧制地点,点火多在清晨,因风小火可烧得均匀,如遇风大,则易出现制品生烧或过烧的现象。烧陶时用木柴,点燃后先烘烤陶坯,当陶坯烧得干烫时,撤开木柴,扒平木炭,形成一个炭火团;然后将大的陶罐卧放在底部,小的叠放在上面;最后把木柴立起架在陶坯四周,烧成的陶器多为桔红色,受火熏染的部分可能夹杂黑灰色斑,但不影响陶器的质量。

2 薄壳窑

筑在平地上的,先搭建窑床,用大块劈柴围成一个长方形框长2.4米,宽1.3米,框内铺柴片或玉米芯厚约10厘米;接着把烘烤陶坯趁热放在窑床上,陶坯上横竖地覆盖三层稻草,四周也用稻草围严;然后用浸泡的稠泥浆来涂抹稻草,先糊半腰,再糊顶部,最后涂抹四周,使稻草全都严实的涂抹一层泥浆厚约1厘米;最后在四周角下方扒开一个点火孔,再封死点火孔,在点火孔上端用手指各戳一个通风孔直径约3厘米,在窑顶中间也戳6-8个出烟孔,四角的通风孔在窑内与窑顶孔相通,各孔冒烟,窑内开始燃烧。

3 古窑

中国的祖先在五千年前就用古窑来焙烧原始瓷器,分横穴窑和竖穴窑。横穴窑:由燃烧室、火道、火眼及窑室等部分构成,窑的容积很小,直径有80厘米左右,大的陶器只能烧一件,较小的陶器可烧四五件,属于外焰式窑,利用燃料燃烧时火焰向上这一原理,利用火眼的大小分布来控制气流,使窑内温度均匀。竖穴窑:在村口的山坡上挖一个竖穴,直径约110厘米,深约100厘米,侧面开两个烧火孔,装窑技术巧妙,用陶片把陶坯卡在窑内壁上,使陶坯均能接触火焰,一次能装多件陶坯,装窑后不封顶,先慢慢用小火烘烤,等窑内有黑烟再烧大火,当窑内温度达到接近600℃时,用稻草封顶,此时浓烟滚滚,冲天而升,窑顶稻草就起到了保温

的作用,火越烧越旺,当陶坯烧得通红时,迅速撤空底火,趁热把陶器掏出,以防止铅釉因烟熏而发黑。

4 龙窑

依山坡倾斜砌筑,因形似龙而得名,多出现在于中国的南方,始于唐代,至宋代基本达到完善。顺着一定的坡地修建,倾斜角约8°-20°,窑长30-100米,窑顶上有投料孔,窑墙一侧有2-4个高约180厘米的窑门,一般不设烟囱,形成自然抽力,有利于升温。以木柴为燃料,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能够有效地利用热量和制品冷却时的放出的热量来干燥预热制品,提高窑内温度,减少单位产品的消耗,控制还原气氛。

5 阶级窑

由龙窑逐步改进而来的,最早出现明德化时期,故又称作德化窑。也是依坡修建,倾斜角约17°-25°,窑长在15-30米,将各窑室砌筑成阶梯型,一般有十几间容积不等的燃烧室串联而成,可不设烟囱或只有不算高的烟囱,采用自然通风,两端较小属于半倒焰式窑炉,气体流动阻力大,以木柴为燃料,先烧窑头的燃烧室,然后向后逐室烧成,烟气余热可烘热生坯,热利用率较高,燃料消耗相对较少,因窑内多成正压,较易控制窑内还原气氛,制品烧成质量比龙窑好,但结构比龙窑复杂。

6 镇窑

一种大型单室窑,其外形近似平卧在地上的鸭蛋,又称“蛋形窑”。窑内前端高而宽,后端矮而窄,窑底为实体,前端低于后端40-50厘米,其倾斜度为3°,窑全长约18米,内壁和顶部都很薄,窑壁与窑墙之间有空隙,由于间隙内空气与外界不通,起到了隔热的作用,既可减少窑内散失的热量,又可增强窑内蓄热,所以升温快提高了产量。以松柴为燃料,由阶级窑演化而来的,火焰近似于半倒焰式,窑室结构合理使传热过程得以强化,窑的装载密度高,可充分利用空间和热能,实现了柴窑中的最大热利用率,但是操作管理复杂,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

7 馒头窑

中国北方传统的窑炉,商代早期已经出现,唐代发展为半倒焰窑,宋代已经成熟。建造时地基坚固且呈马蹄形,窑顶呈半球形,图似北方人日常食用的馒头而得名,亦名圆窑。以煤为燃料,半倒焰间歇式窑炉,设窑门一个,供装开窑使用,烧成时则须将窑门封闭,留出火口供添加燃料煤炭,可烧还原或氧化焰。

8 结语

从陶瓷窑炉发展的历史来看,她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不仅使中国陶瓷制造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近现代陶瓷窑炉的发展改进起到了主导作用,也推动了世界陶瓷产品的发展。窑炉的变革和陶瓷产品发展是密切相关,只有一定的结构合理和操作先进的窑炉才能烧制出一定品质的陶瓷。

【参考文献】

[1]李家驹.陶瓷工艺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

[2]赵鸿声.陶瓷窑炉发展漫话[J].陶瓷研究,1994,9(1):50-53.

[3]郑乃章.中国传统陶瓷窑炉结构[J].陶瓷工程,1999,33(5):48-50.

[4]彭志立.中国传统陶瓷窑炉发展简史[J].机械技术,1998,10.

[责任编辑:薛俊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