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二) (一)大地的耳朵
(1)小时候,我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guǐ
jué)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
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她刻意用筷子夹起一
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5)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它是大地的耳朵。”
(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一下子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
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8)妈妈饶有趣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
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盘子里
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10)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吃,便上瘾了。
(11)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
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味道是独树一帜的。
(12)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方”
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3)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14)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着问孩子们:“看,这像什么?”
(15)孩子们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16)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17)这时,三双黑黑的眸子专注盯着我看,晶晶的亮光,为饭桌上那盘冬菇镀上了一层美丽的釉彩……
1.小时候,“我”讨厌冬菇的主要原因是( A )。 A.冬菇长得太难看。 B.冬菇太难吃。 C.冬菇吃得太多了。 D.冬菇像大地的耳朵。 2.对冬菇的比喻中,表达情感与其他不同的是( D )。 ..
A.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 B.黑漆漆的老鼠屎 C.黑色的鬼 D.大地的耳朵
3.下面哪一项肯定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 A ) ..A.说明冬菇的样子、味道和营养价值。 B.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 C.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D.感念温馨的家庭亲情。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是多余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理由。(提示:可以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文章的写作结构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来谈)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短文表达了“我”对冬菇的喜爱之情,后四个自然段描写的内容是“我”要把这种喜爱之情传递给孩子们,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短文的主题。
5.这篇文章的题目如果改为“冬菇”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大地的耳朵”既形象地写出了冬菇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冬菇的喜爱之情,如果改为“冬菇”便不能体现这种深层意思。
(二)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文中“我”指冰心(作者),“你”指母亲,“它”指小船,“她”指女儿。
2.诗中的“白船儿”象征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
3.发挥想象,仿照诗中第五、六行“有的……”的句式来写一行诗: 。 4.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世界各地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以颂扬母亲的伟大。请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来写一写“母爱是什么”。
(三)绿色蝈蝈(节选)
[法]法布尔
①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zhōng)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
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②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 )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 )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 )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③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sù)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④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佐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1.本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学家法布尔,出自他的一部有名的著作《昆虫记》,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蟋蟀的住宅》。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惊慌失措:形容蝉在遭到蝈蝈的袭击时惊慌、害怕的不知如何是好。 3.给文中的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1)我( )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 )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A.走 咬 B.跑 啄 C.望 吃 D.跑 吃
选( B ),理由: “我”是一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所以“我”应该急切地“跑”过去,而不是慢慢地“走”过去,蝈蝈嘴小,蝉大,应该是蝈蝈在一口一口地啄蝉,来把蝉啄死,而吃和咬都没有这个意思。 (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 )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 )。
A.追赶 逃跑 B.追捕 躲避 C.追击 避让 D.追捕 逃窜 选( D ),理由: “追捕”更明确地表明蝈蝈攻击蝉的目的;“逃窜”比其他词语更突出蝉的速度快,而且感情色彩更明显。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再现蝈蝈外形优美、惹人喜爱的样子。 5.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昆虫、进攻者、笼里的囚犯;在介绍蝈蝈的外表时用“这种昆虫”,在说蝈蝈进攻蝉时用“进攻者”,在形容“我”捉到的蝈蝈时用“笼里的囚犯”;
在不同情况下用不同的称呼,使文章语言鲜活生动,更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四)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①谙(ān):熟悉。②江花:江边的花。③胜:超过。 1.《忆江南》是一首( B )。 A.曲 B.词 C.诗
2.“能不忆江南”的朗读节奏是( A ) A.能不/忆/江南? B.能不忆/江南? C.能/不忆/江南?
3.“江南好”中的“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
4.诗人描写了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江水的景色之美。“江南好”一句是对江南风景总的赞美,与“能不忆江南?”一句相呼应。
5.“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一句是反问句,抒发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怀念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