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中医医院儿科中医诊疗常规 修订日期:2012年1月1日 目录 1.咳嗽3—7 2.厌食8—12 3.便秘13—1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 方案 一、病名
咳嗽既是肺气驱邪的生理功能,又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中说“凡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生有痰谓之咳嗽。”其病机主要是外感或内伤之邪犯肺,阻遏肺气,肺之清肃失常,肺气上逆,宣邪于外,发为咳嗽。
本证包括西医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咳嗽》ZY/T001.1~001.9-94制定。
(1好发于冬春二季,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病。 (2病前多有感冒病史。
(3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
(4肺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闻及干啰音。
(5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6X线检查:胸片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 曾深。
2、西医诊断:参照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急性支气管炎》(第7版制定。
(1症状:以咳嗽为主症。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逐渐出现明显的咳嗽,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可有发热、头痛、胸痛、纳差、乏力,也可伴有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以不固定的中等湿啰音为主。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检查一般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升高者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胸部X线检查多阴性或仅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 无汗,咽部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 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3.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粘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
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 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苔白腻,脉滑。 三、诊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束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杏苏散加减。杏仁、紫苏、荆芥、白前、金沸草、姜半夏、桔梗、生姜、大枣等。
加减:恶寒武汉加麻黄;苔腻、痰多加陈皮、莱菔子;腹胀便秘加全瓜蒌、枳壳;有化热之势加黄芩、大青叶。
中成药:午时茶、杏苏止咳冲剂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前胡、大青叶、薄荷、连翘、芦根、甘草、杏仁、芦根等。
加减:肺热重加金银花、黄芩;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咳嗽重加枇杷叶、桑白皮;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便秘加牛蒡子、莱菔子;风热夹湿证,加薏苡仁、半夏、茯苓。
中成药:止咳桑杏颗粒、急支糖浆等。
3.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之咳。
推荐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杏仁、前胡、款冬花、黄芩、鱼腥草、浙贝母、法半夏、桔梗、莱菔子等。
加减:有汗而喘加炙麻黄;痰多色黄,粘稠难咯加瓜蒌皮、葶苈子;发热加生石膏、虎杖;心烦口渴加生石膏、栀子、
竹叶;大便秘结加瓜蒌仁、制大黄。
中成药:急支糖浆、金振口服液、蛇胆川贝液等。
中医特色治疗:外用止咳贴于天突穴、膻中穴以化痰止咳。4.痰湿蕴肺证 治法: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炙麻黄、杏仁、苏子、白前、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等。
加减:痰涎壅盛加白芥子、莱菔子;湿盛加苍术、厚朴;咳 嗽重加款冬花、百部、枇杷叶;纳谷不香加焦神曲、麦芽、 焦山楂。若面色不华加党参、白术。 中成药:橘红痰咳液、半夏露等。 (二辩证选择中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中药注射液,如喜炎平、热毒宁、痰热 清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
1、艾灸肺腧穴、大椎穴 2、在足三里温针灸。
3、穴位贴伏。三九、三伏予患者穴位贴伏,扶正固表。取穴:肺俞、膻中、天突。
4、拔罐。用于伴有发热、或热象重的症候。
5、雾化吸入。用于痰量较多,且患儿不易咳出的证型。 6、刮痧。用于患儿有发热、或热象重的症候。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治愈:咳嗽及其他症状消失。 2.好转:咳嗽及其他症状好转。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小儿厌食 一、病名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甚则拒食的一种疾病。是小儿常见的消化功能紊乱症。以1~6岁小儿多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差异,但夏季暑湿当令,易于困遏脾气而使症状加重。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但其中的恶食、不嗜食、不思食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厌食的基本病机是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或病后体虚,使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调。其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性多属虚实夹杂。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儿厌食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版 (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 (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
(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1食欲减退或消失,厌恶进食,食量显著少于同年龄正常儿童。
(2病程持续在2个月以上。
(3体重下降或不增,皮肤干燥,毛发稀黄、干枯。
(4严重者可并发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智力发育障碍等,可因机体抵抗力低而反复感染。
(5辅助检查:血微量元素含量低。 (二证候诊断
1.脾胃不和证:厌食或拒食、大便偏干,面色少华,舌苔白,脉滑。
2.脾胃气虚证: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稍差,肌肉松软,大便多不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3.脾胃阴虚证:厌食或拒食,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干食少饮多,便干溲赤,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
三、诊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脾胃不和证 治法: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不换金正散。苍术、陈皮、枳壳、藿香、焦三仙。中成药:启脾丸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异功散(四君子+陈皮。太子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 3.脾胃阴虚证 治法:养胃育阴
推荐方药:益胃汤。沙参、玉竹、麦冬、生地、甘草。 (二中医特色治疗: 1.推拿疗法:
(1补脾土,运内八卦,掐柔掌横纹,摩腹。适用于脾胃不和。 (2补脾土,运内八卦,揉足三里,摩腹。适用于脾胃气虚。 (3揉板门,补胃经,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中脘。适用于脾胃阴虚。 2.穴位疗法:用手指点压穴位。
(1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平补平泄。脾胃不和。 (2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用补法。脾胃气虚。
(3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中脘、内关,用补发。脾胃阴虚。
3.耳穴。取脾、胃、肾、神门。用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按于穴位上,隔日1次,双耳轮换,10次为1疗程。每日按压
3~5次,每次3~5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
4.饮食疗法:山金胡萝卜汤。山药30克,内金10克,新鲜胡萝卜200克,红糖20克。补中健胃,帮助消食。适宜于
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纳食少等症候的调补。
5.心理疗法。应用情志调节,治疗情绪异常情况,如易怒生气而导致的厌食。 6.采用捏积法,6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7.捏积疗法。6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治愈:厌食及其他症状消失。 2.好转:厌食及其他症状好转。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 (二评价方法
小儿脉象调和,面色色泽鲜明、红润,饮食有度,大便顺畅。 五、难点分析
厌食症已越来越多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有逐年上升趋势,因饮食太过精良,营养过剩,超过小儿脾胃承受能力至脾胃受损,初期表现为食滞,进而发展为厌食,过食生冷、寒凉,令中阳受损,致其功能失调,日久引发小儿厌食。
临床对本病的治疗,药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本病重点在于脾胃受损,故治以调理脾胃为主。因厌食证的形成,非一日而成,故对脾胃的调理也不可能一时而就,当仔细查明病因,治疗时首先消除病因,这是根本,后在调治脾胃,
重振中阳之气。同时应注意药物治疗与饮食、生活、教育诸方面同步进行,将收到满意疗效。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 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粪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生儿/幼儿功能性便秘(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
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保准:
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史。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二证候诊断 1.实证
(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
(1脾胃虚弱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神疲懒言、肢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2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口干少津。形体消瘦;心悸怔忡;两颧红赤、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眩晕耳鸣;舌淡苔白厚。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实热证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
(1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厚朴、枳实。 (2麻子仁丸加减。麻仁、芍药、杏仁。 中成药:三黄片、麻子仁丸等。 2.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通便。 推荐方药:
(1六磨汤加减。乌药、沉香、木香、大槟榔、大黄、枳壳。 (2枳实导滞丸加减。大黄、枳实、神曲、黄连等。 中成药:木香顺气丸、枳实导滞丸等。 3.脾胃虚弱证 治法:益气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
(1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芒硝等。
(2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当归、火麻仁等。
4.阴虚肠燥证
治法:滋阴养血通便。 推荐方药: (1)润肠丸加减。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枳壳、肉苁蓉 等。 (2)四物汤加减。当归、生地、芍药、川芎等。 中成药:润肠丸等。 4. 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通便。 推荐方药:击济川煎加减。当归、牛膝、肉苁蓉、火麻仁、 仙灵脾、升麻、枳壳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二)中医特色治疗: 1.推拿疗法: (1)补脾土,运内八卦,掐柔掌横纹,摩腹。适用于脾胃 不和。 (2)补脾土,运内八卦,揉足三里,摩腹。适用于脾胃气 虚。 (3)揉板门,补胃经,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中脘。适用 于脾胃阴虚。 2.穴位疗法: (1)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平补平泄。 (2)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用补法。 16
(3)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中脘、内关,用补发。 3.耳穴。取脾、胃、肾、神门。用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按于 穴位上,隔日 1 次,双耳轮换,10 次为 1 疗程。每日按压 3~5 次,每次 3~5 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 4.饮食疗法:红薯粥。将红薯(以红皮黄心者为好)洗净, 连切成小块,加水与粳米同煮成稀粥,待粥成时,加入白糖 适量, 再煮沸两次即成。 红婴儿食用红薯可去皮下锅煮。 , 《金 薯传习录》记载红薯可治“痢疾下血,酒积热血,湿热黄疸, 遗精淋浊,血热经乱,婴儿疳积。” 5.采用捏积法,6 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 1~2 个疗程。 6.健康教育:心理指导。 三、疗效评价 参照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便秘《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断。 1. 治愈:大便通畅,质地适中,每日 1 次。 2. 显效:大便质地明显改善,排便时间较前缩短 2/3,1-2 天 1 次。 3. 有效:大便略干,排便时间较前缩短 1/3,大便 2 天 1 次。 4. 无效:大便干结无改善。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