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导学导练
安徽/杭法刚
【自主探究】
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莲的人品 ------从《爱莲说》中透析哲人周敦颐
老师: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到底周敦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今天来通过他的传世佳作《爱莲说》,透析一下他的人气度、风节、人品。
生:好,我们对周敦颐还不是太熟悉。 老师:我们先看,文中出现几个人?
生1:两个,一个是作者,一个是陶渊明。
师:很好。我们先看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位同学说说。
生2: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师:很好,能说说证据吗? 生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说陶渊明虽不与世俗同流喝污,但也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师:很好。那么,我们再看看周敦颐,他和陶渊明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4:有,他们都不随波逐流。
师:周敦颐有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回家种田,在家门口栽五颗老柳树?(众生笑) 众生:没有。
师:那么,他与陶不同的地方又在什么地方呢?
生5: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通过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来抵御周围的影响。
师:总结得很全面。我们在来看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自己这种处事风格的呢? 生6:对比,通过人们对不同花的态度的对比,来表现自我的品质。
师:为什么从人们对花的态度就能看出人们的处事风格?作者所选之花可有特征? 生:因为作者所选之花,在我国历史上都有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比如,“梅、兰、竹、菊”就被人们称作花中四君子,他们都表达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品质。作者在这里运用的象征手法。
师:说得太好了。也就是说。作者写“莲”实际上就是写自己,“莲”所拥有的品质就是作者所具有的品质。所以,我们说,周敦颐具有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莲的人品。 二、知识梳理 ●重点词语梳理 1.易错字音:
蕃(fán,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不蔓(màn)不枝,亵(xiè)玩,隐逸(yi),鲜(xiǎn)有闻,噫(yī)
2.一词多义:
(1) 之: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2)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兼词,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清: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香) 3.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第1页 共4页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 古今异义词: 宜:宜乎众矣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5. 特殊句式:
(1)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6. 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精妙考点梳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提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2)《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提示:作者借助莲的形象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坚定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爱莲说》主旨是什么?
提示:作者赞美了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恶浊适逢的鄙夷之情。 ● 课文默写提示: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2页 共4页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单课单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香远益清(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3)濯清涟而不妖( ) (4)宜乎众矣。 ..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莲花,在我国有很多别名,你知道吗?请写出四个:
4.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吟咏莲花的诗句,请你完整地写出两句:
5.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
不同:
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四、类文阅读
《芙蕖》(节选) 李 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予夏季倚此为命者,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请备述之( )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 ..
第3页 共4页
(3)迨至菡萏成花( ) (4)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一句对莲的描写与上文划线的句子相似,请写出这个句子: 4.结合上文内容,说一说“芙蕖之可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5.选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单课单练:1.(1)更加(2)亲近而不庄重(3)洗涤(4)应该2.(1)自从唐朝以来,世人都十分喜爱牡丹。(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能听到了。3. 芙蕖、芙蓉、水芝、六月春、水旦等4.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5. 相同: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类文阅读:1.(1)详尽(2)时(3)等到(4)停止2.(1)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2)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3.亭亭净植,不蔓不枝4.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5. 抒发了作者酷爱芙蕖的感情。
(安徽蚌埠第七中学 杭法刚 邮编 233000)
第4页 共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