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花卉产业的现状与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 就国内外种苗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种苗花卉产业发展应关注的问题、种苗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苗木;花卉;持续发展;对策
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市场对林业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革,完善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成了主要奋斗目标,相伴随的林木种苗的社会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能满足当今工业原料要求的珍贵品种、新奇特的经济林品种、优美的绿化品种倍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社会对种苗需求结构性的变化,使得种苗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也使传统的种苗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未来几年,全球种苗需求仍在增长,但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人们对种苗产品某一特定的性状将有更高要求,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日益成为重要的竞争因素。
1国内外种苗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1.1品种良种化
品种竞争是全球生物产品竞争的首要途径。重视品种选育并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是发达国家种苗产业保持快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国政府除资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外,对品种创新企业也给予积极引导与扶持。许多企业投入巨资进行新品种的选育,致使新品种层出不穷,如用材树种杨树、桉树、银荆、鹅掌楸;园林绿化树种红枫、红叶石楠、红栌、红樱等优良品种。在许多国家大面积推广应用,极大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生产率得以空前提高,起到很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1.2育苗容器化
容器育苗是各国种苗生产者追求的目标,容器苗不仅移植成活率高、缓苗期短、苗木生长快,而且造林栽植又不受季节限制。国外容器育苗的使用彻底改变了育苗流程和作业方式,便于实现机械化、工厂化育苗。美国每年约250亿株植物种苗中90%以上是容器苗和穴盘苗。挪威、加拿大、芬兰、日本等国的植物种苗基本上都实现容器苗栽植。
1.3育苗工厂化
由于穴盘苗和容器苗普遍使用,使得种苗生产的工业化得以实现,育苗工厂化已成为种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控温室、塑料大棚、高架苗床、加温通风,内外遮荫,自动播种、滴喷灌设施和施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使种苗生产逐步实现不“靠天吃饭”的目标。
1.4运作市场化
种苗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以经济为纽带、以订单为手段实现了市场化的有效运作。大宗种子苗木采购,采用招标机制,实现订单式定点生产,对应用于公益性的林种(如生态林、公益林)则实现育苗补贴制,以减轻使用者的成本压力。芬兰、瑞典等国对部分用材林种苗则实现了定向育苗,免费使用,促进了私有制林业的发展。
1.5服务社会化
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形态中,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就是主业以外的工作都由社会的专业化公司来承担。如育种、制种、容器的生产制作、病虫害防治、信息统计与咨询、策划与宣传、产品销售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专业水平。
1.6环境法制化
种苗是一种特殊商品,品种开发期长,种植效果反应时间长,各国政府都严加控制和管理,并用法律形式予以保护,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利于鼓励科技人员、品种创新和产业发展。因此,完善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是种苗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大了种苗执法力度,规范了种苗花卉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了种苗花卉市场的秩序,促进了种苗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1.7品牌国际化
品牌是产品开发和推广的支撑,是市场竞争的法宝,尤其是种苗产品,影响久远,所以品牌的信誉和内涵更加重要。如位居全球500强企业前列的先锋种业,都靠悠久历史、高科技和强大实力实现了种苗品质长期优异,创立了品牌。
2种苗花卉产业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应冷静地分析我省种苗产业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较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良种品种化进程缓慢,造林树种中良种使用率和基地供种率分别为43%和70%,特别是阔叶树良种,满足不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许多地方仍存在见种就采、有种就播的现象。
(2)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忽视种植结构调整。近年来由于种苗花卉市场空间不断增大,市场需求快速发展,从事种苗花卉产业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利益的驱动、急功近利的心态,使许多企业和个人投资于种苗花卉,导致其生产规模急剧扩大,还造成大部分育苗品种的趋同,农民由于传统种植方式的惯性,对农业新技术不易把握,多持观望态度,常常看到别人能开发而且有显著收益的时候,才愿意去模仿,其结果是农民原来所期望的利益往往随着时间、地点、经营规模的不同和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而早已不在,结果挫伤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3)种苗产业化理念落后,缺乏宏观的产业指导与调控。多数农民只限于自己承包地上种植,规模小,信息不畅,内部竞争激烈,不能形成整体合力,这既制约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现代化设施栽培方式的推广利用,也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拳头产品,影响专业化发展。
(4)营销方式单一,服务体系滞后。至今还没有形成像浙江肖山新街、宁围、金华仙桥的苗木市场,多数农民还是以自产自销方式为主,依靠田头市场,营销渠道不畅。缺少专用物资供应、种植配套技术,缺乏统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没有健全的种苗信息中心,种植户只能凭经验,凭感觉进行,这就加大了生产的盲目性、风险性,总体上也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影响市场竞争力。
(5)种苗市场化运作人才缺乏,种苗产业化是实现种苗产品市场化的过程,重技术轻经营,重种植轻应用的传统观念制约了专业人员向技术经营复合型人才的发展。
3种苗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做好种苗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布局
一个高质量的规划,不仅指导全省种苗产业发展的总纲,而且还是向国家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关注和扶持的重点,在“十一五”期间各地都要制定本地区种苗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政府加强宏观指导,防止种苗产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3.2加强对专业户的知识培训,提高种植户整体素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专业户知识水平,注重种植户整体素质提高,增强其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在种苗生产中逐步从传统种植方法向现代科学栽培型转变,以一家一户小生产经营向公司化经营转变。从产业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变,从单纯求数量向全面求质量转变,从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向重视长期经济效益转变。
3.3加快花木市场建设,健全苗木销售网络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完善的花木市场,可为供需双方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当前我省应建立种苗花卉市场,努力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加快建设苗木花卉综合性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打造区域性的苗木花卉产品集散中心,加快建设全省和各地市苗木花卉产业信息网络,为苗木花卉生产、营销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积极举办各种形式苗木花卉交易会、推广会,努力提升我省苗木花卉产业品牌形象。
3.4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种苗产业持续发展
科技支撑是提高苗木花卉产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当前要全面提升苗木花卉产业的科技水平:一是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珍贵树种培育、无性系育苗,组培技术攻关,加快优良野生观赏品种的引种开发;二是加强国外品牌的引种、筛选、繁殖和利用,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三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生产设施和先进的生产管理,要树立用现代工业装备花卉产业的理念,用先进的工业设备、工具逐渐取代人力、畜力作业,创造条件,逐步完成花卉生产中对光温水气的人工智能控制,以从根本上实现种苗花卉生产工业化改造。
3.5注重种苗花卉种植结构的调整
种苗花卉企业应具有应变市场的灵活战术,时刻瞄准种苗花卉高新技术前沿,紧跟国际潮流,创自己品牌,在物种开发方面别具一格,拥有自己的当家物种、品种或技术。主动开发与积极引进新品种相结合,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转,由于林业上的高新技术大多集中在林木物种或品种上,所以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要有超前性,要考虑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定位,力求做到新种植的品种纯正、适应性强。
4参考文献
[1] 陈植.观赏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2] 赵世伟.桓物配置与栽培应用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