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抵帆知识网


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金融危机下显得尤为突出,但问题本身由来已久,引发该问题的原因很多,笔者在本文中针对本科计算机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其中主要介绍NIIT模式对计算机本科实践教学改进的意义。

关键词:就业;NIIT;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互动;自主性学习;培训;嵌入式教学

据报道:“根据最新的数据,除了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挑战,部分学生就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1]

表1是摘录的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的2004~2007年计算机本专科就业情况统计[2]:

表12004~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部分

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

学科

门类 专业

代码 专业

名称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工学 0806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 C+ B- B-

表中的字母代表就业率区间:如A+代表初次就业率为大于或等于95%,每个区间梯度为5个百分点,依次递减。从表1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在75%~85%之间徘徊,这个值还包含了著名高校比较高的就业率的贡献,就普通高校来说这个值还应该有所下降。受经济危机影响,近1~2年,就业趋势好转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许多高中毕业生直接参加美国等国家的高考,部分原因也是为更好就业。可见,就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学而优则仕,对于老百姓来说虽然没有完全丧失吸引力,但是其期望值似乎并没有从前那么高了。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给社会提供的人力资源比社会所能容纳的多了?还是扩招后质量有所下降?抑或其他原因?以下笔者主要针对计算机本科教育

进行分析。

1计算机本科教育发展及现状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因为种种原因起步较晚,期初发展也比较缓慢。大致可以从上世纪50年代末算起。最初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立了计算机专业,随后更多的大学也增加了该专业,但基本上都划归于电子系或数学系,彼时计算机教育关注硬件系统及算法等基本原理的教育;1966~1977年,计算机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1978~1993年,属于恢复阶段,主要体现在专业教育规范化,办学院校稳步增长,优秀学子纷纷加入该行业,师生对比失衡等;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计算机水平的飞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在计算机方面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轨,对计算机的热衷在整个社会急速膨胀,得益于这个时期良好的外部环境,计算机教育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突破,专业设置开始合理化,专业方向开始细化[3]。

高校计算机本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经验积累,创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合理地考虑到了培养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适应我国计算机行业发展要求的毕业生。高校计算机教育要实现既要为我国计算机理论研究储备人才又要为IT市场提供可用的人力资源,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模式逐渐与市场需求脱节,计算机本科

学生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仅仅成了素质教育,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还要从头开始,似乎大学四年没有得到应有的东西。当然,大学教育并不是仅仅为了培养纯粹的技术人才,其必须考虑到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础领域,但实践教育却也是本科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就业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流,虽然研究生教育、高职高专学校、社会培训机构部分解决了各类人才分流的要求,但不是根本解决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良方。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

2问题分析

2.1扩招并非根本原因

大学从20世纪末期开始扩招,一方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另外也是教育适龄人口的增长。扩招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扩招是否也带来了就业问题?根据简单的加减乘除,大学扩招了,毕业生多了,当然就业压力就大了,但根本上来说是否果真如此呢?据专家分析,就业问题并非完全是因为扩招。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3月4日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时说到:“扩大招生并没有增加劳动力供给的总量,这些学生不上大学,同样需要就业。所以扩大招生规模,对劳动力供给方面不起什么作用,只是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使层次较高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扩招与否和劳动力就业形势没有直接的关系。”[4]

2.2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

根据前面的分析,长期的教学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多年前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和现在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课程只有很小的改变。当然,既有的体系有合理的地方,但计算机的发展却实实在在带来了革新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更换几门编程语言。另外专业设置方面是不是和社会需求吻合?有的学校开设了很多貌似不同的专业,其实所学课程大多差不多,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更需要用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度来检验。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提出:“目前我们国家总的来看不是高校毕业生多了,普及率高了,实

际上主要是结构性的失业,我们的企业更多地吸收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劳动者,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就不太适合。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反映了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进行对接”。[4]

2.3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互动

填鸭式的教学在理工科教学过程中是常用模式。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里面是不是就不需要互动,不需要探讨了呢?大多数师生都不会这样认为,只不过是互动的方式和探讨的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参与互动和讨论的学识积累。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忽视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其实,毕业了很长时间的老师也一直在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肩负学习任务的学生更应如此。有了自主性学习,有了意向性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大。

2.4教学相对封闭

高校是象牙塔的年代或许早就成为历史了,开放并与社会接轨是高校面临的最现实的一个挑战和机遇,我们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但是绝对不能构建一个思想上封闭的环境,学校这样的系统也需要不断地和外界进行信息等资源的交流,体现在教学上,主要的就是让师生实时把握社会发展动态和需求。武大校长顾海良也曾说:“大学生应把学习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5师资培训不足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21世纪会更迅猛,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甚至学科之间的交叉等引出的新问题和新方法将层出不穷。而若干年前毕业的老教师、即便是现在毕业的走向教师岗位的新教师在若干年后如何将新思想、新理论结合到课程中、结合到课堂上去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仍是计算机专业广大教师面临的问题。

3解决方式探索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扬长避短的方式,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特长,充分利用高校教育的资源,力图从系统角度去解决问题,好的方法或许会得到1+1>2的效果。

3.1细化教育目标,与市场接轨

根据市场发展和社会发展更新培养目标,不再使用一刀切的方式,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当然目前不可能做到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特点制定单独的方案,目前的资源尚不符合这样的要求,也暂时没有这样的必要。但是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基础研究型、理论和实践并重型、实践型。上述分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比如基础研究型也需要培养实践能力,但重视学生的理论研究基础的培养,理论最终也必须服务于实践;实践型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否则实践中不懂得合理分析和利用既有理论,也不符合高校本科教育的本质,当然实践型学生要特别关注与市场需求的接轨。由于我国高考制度固有的特点,学生在整个初级教育阶段很难明白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理想,在大学中必须完成这种对理想和兴趣的认知,这一点无论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还是从市场短期发展来看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3.2改变填鸭式教学

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副作用,学生很难有主动参与的激情,而学问本身应该是在互动过程中一起完成的。学和问本身就体现了一定的孪生性,当学生能积极参与并成为主角后,教学效果会有很大提高,并且因为能参与,学生的消极逃课现象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互动过程并不会给老师带来太多的负担,唯一的要求就是师生都必须明白,学问不是老师一手掌握的“真理”,应该是在探讨中实现共同的深化。不过如何组织教学和讨论还需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这可能部分加重老师的教学任务。

3.3充分利用既有资源改进师资力量

目前,高校的老师在整体力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随着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踊跃走入高校,给高校的力量更新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不管是科研和教学都会有新的元素注入,但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是,仍然有很多教学一线的老师毕业时间已经很长了,在知识体系上或许会有些落伍,此外新加入的力量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很快的学科,比如计算机、生物等高科技特征明显的学科。所以对于师资的培训也是高校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当然培训模式有很多,不一定非要到高校再次深造,可以采用科研小组、参与学术会议,教师学术沙龙等积极了解最新科研动向等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必要时还可以在高校之间交流学习,取长补短。这依赖于具体情况而定。

3.4引导学生认识目标

首先认识到学习的目标和方向,然后有条理地学习。这是打破封闭式教育的关键。学生如果总是被动接受现有课程、上课时人走进教室,熬过了课堂时间然后轻松地回到寝室玩游戏,那与社会的脱节会越来越严重。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这样的学习生活方式并非大多数学生的初衷,更多的是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没有动力。没有需求的社会是不会发展的,没有目标的学生也不会真正得到

发展,因此,不管是有志于基础研究的还是立志于实践的学生,当他明白自己的研究方向,当他明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个封闭其实就已经撕开了,他们在关注整个社会的时候,就可以合理地利用高校资源去充实自己,而老师在教学中关键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去看世界,这也对高校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培训。

4NIIT的教育模式分析

高校作为社会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现在不得不思索这样的问题:提供的人才是不是社会需要的?就目前来看,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与社会的脱节。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问题终究会随着危机的离去而解决,长远来看,教学模式的改进或许才是协调社会需求与人才提供矛盾的关键。下面笔者通过介绍NIIT模式来分析该方案如何加强实践型教育的互动和与社会的适应。

4.1NIIT模式简介

NIIT是印度国家信息学院的简称,是总部设在印度的信息技术(IT)跨国公司。是专门提供教育、培训、软件解决方案和教育多媒体的上市公司。结合中国本科教育特点,NIIT院校联盟会向高校提供IT技术和课程,高校将NIIT最新和最前沿的技术和方法嵌入原有的课程内,以取代原有的计算机课程,其余的常规课程保持不变即所谓的嵌入式教育。在毕业后,学员可以得到两类证书,一类高校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另一类是NIIT全球认证的证书(即CIT证书、HIT证书、DNIIT证书等三张证书)。[5]

把软件开发的理论和技巧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尽快掌握开发工具和环境,能尽快将知识转换为生产力是NIIT模式的主要目标。这种模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实好于先上理论课,相隔一段时间后再进入实践阶段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非常注重实践能力与新技术的学习、培养以及与市场的接轨,对于快速适应职业,适应市场需求确实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作为大学教育的一种嵌入式补充,确实值得大学教育作为一种新模式进行探索。

该模式在进行教学时是这样开展的,比如学习《J2E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Using Java Studio Enterprise》,从开始学习起,就在具有实验环境的教室进行,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内容后开始操作演示相应的步骤,完成一个小的阶段后让学生开始练习,练习过程可以随时要求老师帮助,直到该部分完成,再继续后面的过程。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利用Internet进行相关信息检索(ISAS),了解该课程相关的新技术和实际应用,提交报告。然后几个学生成组完成一个简单项目(Project)。这样的教学确实让学生能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有基本的了解。

另外,NIIT的教师培训对于师资的改进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在培训中,来自于各院校的老师都充分交流了彼此在NIIT教学中的经验,包括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的反映,课程的组织方式,教学应该采用的语言等。可以说这些交流所带来的收获也不亚于培训本身,这些都是嵌入式教学的宝贵经验。笔者认为目前高校

之间应该经常进行交流和互访,以利于探索学生培养的新方法。

4.2嵌入式教学模式作用分析

嵌入式教育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一种试点探索模式,目的是改变大学本科既有教学模式以符合市场需求,高校还可以把该模式应用于非计算机专业,这

些专业的学员可以在正式上课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在业余时间学习NIIT课程。NIIT中国毕业生将适合进入包括软件开发、金融证券、系统网站等相关领域工作,工作后还可继续攻读NIIT高级课程,随着技术水平的成熟和提高,职位和薪资也将同步提高,学习的延续性很强。培训课程的市场针对性也较强,结合了当前市场急需的软件工程和开发、系统和网络工程以及游戏设计和开发等IT技术人员主要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从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系统加以学习,在把握相关技能后就可以从容面对工作的需求。[5]NIIT培训或许会是一种有益的模式,但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5结语

在21世纪的新经济模式下,IT行业发展速度很快,是各国重点关注并投入比重很大的行业,影响巨大。依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国IT市场将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预计这一增长将持续到2020年。IT行业异军突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而是每个行业的支撑性行业和信息社会的基础。现在存在的矛盾是当IT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却缺乏足够的从业人员。因此,对于学习IT的人来说面临的机会是很多的,但是能把握这样机会的人才并不太多,毫不隐晦地说,只有那些训练有素的IT人才才是未来受欢迎的。而对于提供人才的本科教育而言,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调整或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其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其实,不论什么模式,关键是教育要面向社会,除了嵌入式教育,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实行定制教学,借助企业的资源进行共同培养。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改善既有的不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需要长期的探索,目前提出的模式并不是一种定论,而是整个探索中的一个环节,其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市场和社会的检验,教学既要满足现实的需要,又要具有发展的观点,而创新和实践是在寻找最佳模式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少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怡波. 大学生就业难使高考降温 多省份高考人数减少[EB/OL].[2009-05-29]. http://news.qq.com/a/20090529/ 000119.ht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