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第二课,原教材安排了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用眼、耳、口、舌、手等感官初步认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再观察蜡纸、餐巾纸、白纸上的水滴,进一步认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溶解现象,认识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毛细现象,并启发学生寻找毛细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第四部分,引导学生猜想一元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记录猜想结果并实验。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中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在观察中发现一些水的性质。 ●初步学会用语言文字记录和描写观察到的现象。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并且可以改变。 ●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 ●了解水的外表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互相配合,尊重事实。 ●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根本理念是“用教材教”,因此我根据原教材的思路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展了适当的重组,对教学环节作了更为灵活和开放的处理:
1、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本节课始终以“认识水的根本性质”为主线,先让学生通过观看魔术激发起研究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利用
感官初步了解水的性质,然后利用材料继续研究,深化认识,最后安排“猜想——实践”的拓展游戏,将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向课外,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2、突出探究的开放性。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灵魂”,本节课期望用丰富的、有构造的材料引起学生开放的、多元的自主探究。因此准备了以“溶解”、“沉浮”、“毛细现象”、“水有力量”为主题的“自助餐”式材料,学生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自由研究。
3、突出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本节课在知识的掌握上,并没有对学生提出更多的要求,而是更关注学生对于水的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有趣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收获,不断地有惊喜,他们愿意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将自己研究中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墨水瓶、热水、回形针、滴管、圆口玻璃杯等。
分组实验材料:(自助餐式)水槽、烧杯、醋、糖、盐、胡椒粉、红水、白布、餐巾纸、石块、橘子、花生、泡沫块、铁块、小药瓶、小水车、气球等。
教师演示“水底火山喷发”实验,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给这个魔术起个什么名字?”
1、认识水槽、烧杯,板书仪器名。
2、分小组玩水槽中的水,利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在观察记录单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的发现。
3、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师相机板书重点词语。
1、各组派代表选择实验材料。
2、观察所选材料,想一想、议一议准备怎样玩。 3、分组玩水,记录新的发现。
4、学生汇报,选择同样材料的小组补充。 1、出示装满水的圆口玻璃杯和回形针。
2、猜一猜,放入一枚回形针会怎样?(放入,观察) 3、继续猜想,放入多少枚水会一出来? 4、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动手试一试,然后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