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抵帆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沭阳县三校联考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江苏沭阳县三校联考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来源:抵帆知识网
江苏沭阳县三校联考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默写名句,并补全作者或篇名。

(1)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______________》)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作者: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 (7)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8)勿以恶小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陈寿《三国志》)

二、语言表达

2.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建议。

①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科普中国”活动创始于2015年。②自举办以来,该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关注,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科普活动之一。③今年,为提高活动影响力,中国科协联合人民日报社、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典赞·2020科普中国”评选。④通过组织动员、分类评审、网络公示等环节,该活动评选出基层科普人物10名、科研科普人物10名、科普特别人物7名以及科普图书图文10个、科普影音视频10个、科普展览展品10个。 (1)修改建议: (2)修改建议:

三、基础知识综合

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ng拜①郁达夫曾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生物之群。有了英雄而不知去chói出的民族,更为幸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幸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bè运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回望的民族!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7页

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愿采撷先秦风骨,_________________,精挑宋元壮志,辑录明清长歌,绘就爱国之心,倾洒报国之情,凝聚强国之志,也算对中华民族英雄的一种怀念!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chóng______拜 英雄 bèi_______出 采撷_______ 辑_______录 ..

(2)下面是语段中第②段横线处应填的句子,需重新排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①金戈铁马,成就了武穆稼轩的沉郁顿挫、慷慨激昂 ②遥远的边塞,久久回荡着唐人仰天长歌的绝唱

③闽粤沿海,奋勇抗倭的故事,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上 ④时隔千年,汨罗江仍然流淌着绵绵不绝的粽香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④③

(3)请根据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式特点,并照应第②段中的相关内容,在横线上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4.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后面问题。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丁怡婷)记者14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11月,全社会用电量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2.9%、9.9%和8.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7.3%。今年前11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67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分地区看,11月,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8.5%、10.8%、11%和4.2%,分别比上月提高2.8、3、3.1和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11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34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其中,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7%,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1%,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1%,其它制造业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1%。 (1)用一句话概括本消息内容。

(2)本消息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请你根据上文中的数据,推测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态势。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梦中作

试卷第2页,共7页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 5.关于本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静夜景色。“千山月”三字,意境空阔,给人一种玲珑剔透之感。 B.次句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正合梦中作诗的情景。 C.第三句运用了典故,反映了诗人仕途受挫后产生了遁世隐逸、求仙问道的念头。 D.全诗一句一截,各自,好像四幅单轴画,符合“梦”的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

6.结合注释与诗的内容,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六、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①。公孙闬②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③,战而不死,曲挠④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⑦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n。公孙用,齐国人,邹忌的门客。③不进:指①说:同“悦”,感情和睦。②:念hà

o。曲挠,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⑤十金:不再威胁到邹忌。④曲挠:挠,念ná

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田忌为将 .(2)邹忌以为然 .(3)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4)田忌遂走 .

试卷第3页,共7页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 (2)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 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限两处) 公 孙 闰 乃 使 人 操 十 金 而 往 卜 于 市

10.邹忌逼走田忌之后,齐国逐渐失去了强国的地位。请回忆《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关内容,并结合本语段,从人物角度分析其原因。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人脑的生理规律是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飞”字搪塞了。

试卷第4页,共7页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所以,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古人的。 11.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认为“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的几点理由。 12.请以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为例,概述本文议论在语言上的特点。 13.第④段中画横线语句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4.第⑤段仍是强调“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这一观点吗?请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夏日薄荷香 徐学平

①母亲特意回了一趟老家,没想到她冒着酷暑只是为了采摘些薄荷叶回来。望着那一堆嫩绿的叶片,打小就在城大的妻子自是满脸困惑,而我知道那些薄荷经过母亲的一番料理后可以做出不少消暑的美食。

②薄荷,味辛,性凉,喜湿,多生长在靠近水域的阴凉处。每到盛夏时分,老家的河道沟渠边便会疯长出许多野生的薄荷,零星地散落在杂草之间。儿时的我就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摘薄荷,薄荷是很好识别的,它椭圆形叶片的边缘是呈锯齿状的,更主要的是你一旦走近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清香。

③回家后,母亲将薄荷叶洗净晾干就可以备用了。用薄荷泡茶算得上是一种最为简朴的吃法了,取几片薄荷叶放入透明的杯中,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或是白砂糖,然后用滚开的沸水徐徐浇入,叶片打着转儿随水漂浮,最后缓缓沉入杯底,仿佛是一池春水中醒着几片绿绿的生命。待到茶水慢慢冷却下来,我不自觉地呷着杯里的茶,忽而,一丝淡淡的清凉立即萦绕着整个身心,再呷一口,直觉得口齿留香,宛若轻风拂面而来,让人顿感心清神怡。

④另外,在炎炎夏日里煮上一锅可口的薄荷粥也应该是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母亲煮薄荷粥时总爱先把薄荷放入水中用文火慢熬,直到薄荷汁液煎尽后方用勺子捞出残渣,然后放入淘洗干净的绿豆和粳米继续烧煮,等到粥即将煮好时再加入适量的冰糖,最后用猛火再次烧沸即可。每当我揭开锅盖时,豆香、米香夹杂着薄荷的清香一起扑面而来,薄荷粥甜而不腻,而粥汤不知何时也染上了那沁人心脾的绿,看后总会叫人食欲大增的。

⑤而用薄荷做上一道美味的靓汤那算得上是母亲的一手绝活了。母亲先往汤锅里注入清水,待水烧沸后,她会麻利地将鸡蛋在灶台上打开,任其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

试卷第5页,共7页

线后直入锅中,这一切母亲总能一气呵成。鸡蛋稍微断生后便可放入薄荷,用勺子搅开,然后放入食盐和鸡精即可起锅了。薄荷经沸水一烫,颜色碧绿如玉,再加上鸡蛋黄白相间的点缀,光那模样儿就让人垂涎欲滴了。

⑥夏日里那股浅浅的薄荷清香曾经一度陪伴着我的成长,如今事过多年了,没想到母亲至今尚还恋恋不忘。不管这个夏天如何酷热,但我相信,在我的心底早已有了一丝无法挥去的淡淡清凉。

15.文章围绕“薄荷”写了采薄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做薄荷汤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16.第②段中的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交待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7.第④段描写母亲做薄荷粥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8.谈谈你对标题“夏日薄荷香”含义的理解。 19.联系全文,说说最后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八、填空题

20.根据名著内容填空。

(1)“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这首童谣唱的是______(填人名)。

(2)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______”。他借助前者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下层人民命运的悲悯和对国家命运的忧伤,借助后者意象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九、名著阅读

2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A 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A 看看自己身上,绯(fēi)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 B ?” B 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 B 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 B 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 B 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A 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 B 磕头下去了。

试卷第6页,共7页

(1)选文中划横线的A、B之处所代表的人物分别是谁? (2)赏析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前文中已有伏笔,请你说说大致内容。

十、作文

22.请以“总有一缕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套作;写出真情实感。

试卷第7页,共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