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中对于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及其治疗方法的体会。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拟诊为急性阑尾炎的3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辅助检查,并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将以上患者分为保守组及手术组,每组各15例患者。手术组患者影像学诊断结果经临床手术进行验证,并进行深入探讨。结果:B超腹部探查成像检查发现,30例患者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15例、急性穿孔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8例;手术、穿刺及其他方法验证得到30例患者中患有单纯性阑尾炎患者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3例、急性穿孔及坏疽性阑尾炎10例,即有2例患有急性穿孔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经B型超声腹部探查漏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其误诊率为6.7%。保守组15例患者中治疗显效3例、无效5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6.67%;手术组15例患者中治疗显效10例、无效1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3%。其保守组中有4例患者经治疗无效后转为手术治疗,全部手术治愈。即手术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B超腹部探查及手术治疗各型阑尾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标签: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分析;
阑尾炎属临床常见急腹症,但其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相对较为不明显,易于误诊及漏诊[1]。相对于基层医院来讲,此类疾病除此难题外,医疗设备有限,其临床诊断也为一大难题。本次研究就此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拟诊为急性阑尾炎的3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最小年龄为7岁,患者最大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约33岁左右。具体临床表现有28例患者为急性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慢性右下腹转移疼痛患者2例,其患者中伴有发热及左肋季部疼痛5例、伴有腹泻患者4例。根据其临床治疗方法将以上患者分为保守组及手术组,每组各15例患者。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表现及其他临床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数据具有可比较性(P<0.05)。
1.2诊断方法
本次研究以上收治患者均于临床进行实验室有关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具体进行实验室WBC计数实验,若发现患者白细胞数量即WBC高达10×109/L-20×109/L并伴有核左移,即可诊断,但要注意的是,老年患者在此类检查中或可检出阴性或假阳性。经初步诊断患者行腹部B型超声检查,其具体以B超成像右下腹盲肠根部呈现整体肿大变粗,具体参照第八版《外科学》中
相应章节根据细致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型[2],具体分型有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穿孔及坏疽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B超诊断成像出现盲肠根部增粗及肠管根部管壁增厚,纵切呈蚯蚓状并各层次清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除上述单纯性阑尾炎中诊断成像情况外,纵切面呈现形如低回声长管状包块,中央呈无回声或低回声,并穿透性较弱,阑尾周围可有积液;急性穿孔及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形状不规则,盲肠根部管状回声基本消失,有较为模糊的低回声,并直径在1.5cm以上。
1.3治療方法
保守组患者以临床常规应用抗生素口服或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若患者在治疗期间病情加重,应立即转为手术治疗,其临床具体方法如下。手术组行阑尾切除术、阑尾周围脓肿切开术及腹腔引流术,具体设计切口以麦氏切口为主,具体根据其患者个人情况及其他临床因素决定。常规行以上手术后将盲肠残端采用可吸收缝合线行单纯“8”字缝合包埋或单纯结扎,对于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应进行以上手术后吸尽腹内脓肿液,然后应用庆大霉素调配生理盐水常规冲洗腹膜,最后应用0.2%甲硝唑注射液行二次冲洗,常规放置引流管后进行关腹,手术前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
根据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以下三个等级,即治疗显效、治疗有效及治疗无效。治疗显效:患者临床疼痛症状消失,经B超检查后发现患者病灶处完全恢复,并于半年内无复发现象;治疗有效:患者临床表现有所改善,经B超检查后发现患者病灶处有显著好转;治疗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或有加重趋势,即出现单纯性阑尾炎转型为化脓性阑尾炎或坏疽性阑尾炎等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本次研究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所得结果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以上收录的30例患者经实验室WBC计数实验发现,仅有6例患者其临床白细胞计数未有显著升高,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与魏冀军在文献中所述基本一致[3]。B超腹部探查成像检查发现,30例患者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15例、急性穿孔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8例;手术、穿刺及其他方法验证得到30例患者中患有单纯性阑尾炎患者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3例、急性穿孔及坏疽性阑尾炎10例,即有2例患有急性穿孔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经B型超声腹部探查漏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其误诊率为6.7%。除以上对于B型超声应用于阑尾炎的情况外,根据其临床治疗方法对两
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汇报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其主要发病机制即盲肠末端阑尾出现炎症反应,严重者有出现阑尾穿孔的危险[4]。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由于其发病人群非常广泛而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临床诊断此类疾病多以B超腹部探查为主[5]。经本次研究发现,其临床腹部探查复诊率仅为6.7%,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具有推广价值。对待此类疾病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保守治疗即外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虽然避免了手术的风险,但其临床治疗效果相对有限,并且复发机率非常高,而手术治疗有一次性根除无复发的优点[6]。本次研究发现,手术治疗各型阑尾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包翔宁,包岷武,马秉录,郑治军,吴善荣.基层医院急性阑尾炎的诊治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7):157-158.
[2]吴以洪,吴仕强,蔡志高.基层医院24例成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6):74-75.
[3]武生晓.基层医院急性阑尾炎的诊治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9):74-75.
[4]邹晓文.浅析基层医院急性阑尾炎的诊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4(11):50.
[5]陈洁怡,杨禄坤,肖笑雨.超声对基层医院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3,24(3):419-420.
[6]魏冀军.56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34-1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