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来源:抵帆知识网
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协同培养模式由于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从而有效缓解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而得到重视。但是,这一模式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本文在对江南大学经管类本科生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实践及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进一步完善协同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大学生本科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思路。 经管类人才创新创业协同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竞争力提升和维持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经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专业实务,而且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把握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工作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途径和办法和从事经济研究的能力。近年来,尽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学条件、环境和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仍占主体(王迎军,2012),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的情况。而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较抽象、社会性较强,不如理工科专业直观、具体。目前,部分高校尽管已经建设了实验室和部分实习基地,但实践教学资源仍较匮乏;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看,多数高校采用开办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活动等临时性安排,很少采取规范的课堂模式,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少数学生,带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不能覆盖全体学生(李家华等,

2010),尚难以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进行协同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系统研究协同培养模式的论文还较少。本文拟以江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及实践,并对进一步完善协同培养模式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大学生本科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协同培养模式内涵及特点

高校要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培养模式。协同培养模式是围绕培养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实现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的协同,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培养模式,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商业和经济意识、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创业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协同培养模式由于通过校内外资源集成,可有效缓解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而得到日益重视。协同培养模式特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和改善人才培养的环境和平台。

1.通过培养和聘任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聘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鼓励与支持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企业导

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培育学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适应社会日益多元化人才发展的需要。 2.通过校内外资源协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就意味着不仅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设置,而且还需与企业界联系,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校内外资源的集成,可以营造更好的创意、创新能力培训平台和创业仿真、体验和孵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李家华等,2010)。

3.集成高校和社会力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争取国家和学校配套经费,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建设实验室、设立实习基地、开设学生创业园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二、江南大学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

多年来,江南大学注重顶层设计,结合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高校之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校企文化交流、移动课堂基地、实验课题设计、专业技术培训共建等协同合作,探索形成了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实践平台,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体验和社会实践三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1.校校协同,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依托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互聘师资、共享课程

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江南大学经管类学生培养从校内“小课堂”延伸到校外、国外“大课堂”,努力建成优质资源的共享平台。(1)与校内其它的优势学科,形成特色学科,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下自主设置食品贸易与文化二级博士点,建成了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等。(2)与国内其它高校协同,积极邀请合作高校高水平教授、博士来学院授课、讲座。(3)与国外高校协同,与国际合作高校如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南澳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的长期合作,通过教师互访引进消化吸收其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2012年6月,教育部批准江南大学——莫纳什大学合作举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4)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换生、海外游学项目,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师生协同,构建创意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项目等为载体,加强师生协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江南大学通过师生协同,增强学生“三强”能力。(1)建立复合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深化课堂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的课题教学,强调科研成果反哺本科教学;注重问题导向,重视中小企业案例教学。(2)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针对学生个

性需求和培养目标要求,挑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博士、教授担任指导教师,由导师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积极鼓励、支持与指导学生参加诸如创业设计大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营销方案设计大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大赛等社会性创新大赛,调动学生创新活动参与热情,拓展实验教学的新空间,在实战性、竞争性环境中切实磨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3.校企协同,构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平台

依托高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从而探索建立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平台。江南大学经管类学生培养中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平台。(1)基于网络环境建立了十多个创业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开放性全方位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长期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企业案例研究库,构造了实境学习、实验训练和实践提升与“三个课堂”相对应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3)实施以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聘请成功企业家为客座教授,通过“中小企业论坛”和“半月坛”定期为学生开设短期课程和讲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校政协同,构建创业仿真体验孵化平台

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创新,实现共赢发展。江南大学经管类专业培养过程中,积极谋求与政府的合作和支持,构建开放创新创

业基地平台。(1)通过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博士挂职等形式,加强与地方政府结对子、研究咨询合作,打造多维立体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2)通过申报级实验示范中心点(如经济管理综合训练中心)、省级商务人才培训平台、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增加政府对实验设备的投入,从而建成完善的体验式平台,既有利于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加强对学生进行体验式培训,又可以为地方企业培训人才。(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成食品安全、物联网产业发展两个省级研究基地,引导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4)在与江南大学毗邻的科教园中独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完善经管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建议

1.构建和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优化机制。在培养目标上,凸显理论学习、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三协同”;在培养平台上,凸显校校、师生、校企和校政“四协同”;在培养手段上,凸显课堂学习、实验仿真和企业体验“三协同”。通过将课堂教学的“小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和国外,变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三结合”的大课堂,构建和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平台、创意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和创业仿真体验孵化平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构建和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动态评价体系。构建针对协同培养模式目标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评价体系。要重视基于计划——执行——评估——持续改进

(pdca循环)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提升,重视过程方法,科学客观进行质量评价和改善。

3.更新观念,构建平台,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协同培养模式。依托国内外先进高校、高水平研究机构、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等,通过国际化课程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国际交换生、短期游学项目、企业实习、研究项目等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平台。协同培养模式的概念的内涵相对简单,形式却十分宽泛,为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协同培养模式的核心不是形式,重要的是协同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只有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寻求到协同各方多赢的契合点,才能使协同培养模式制度化和可持续。我国应该突破急功近利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引导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和特点,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政府部门等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组织管理,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体制障碍,不断创新协同培养模式,拓展协同内容,提升协同培养效果,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3日。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竺柏康,石一民.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4]芮秀文.“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就业机制”的构成及完善.江苏高教,2012,(5).

[5]陈颖.全面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12,(4). [6]马正兵,肖啸空.经管类专业“干中学”协同培养模式研究.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9).

[7]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基金项目: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苏高教[2011]24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智能服务产业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2azd111);江苏省教育厅“实境、实验、实战耦合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实践”(批准号:2011jsjg1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