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四)
历 史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分)
1.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给震区民众带来巨大损失。“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
尽百倍努力。”温总理在地震灾区的精彩话语成为支撑我们战胜灾情最温暖的力量,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思想 A.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 B.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C.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D.提供了民主思想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
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法家
4.《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
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5.春秋战国时,某位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位思
想家是谁?
A.墨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庄子
6.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
为
A.由“无为”发展为“有为”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7.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
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1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8.“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
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 9.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10.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1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
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1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
他们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①②③ B. 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1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
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14.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2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15.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包括
①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②实用技术发达 ③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④形成了完整的
理论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述海上航行情形“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
晦观指南针”。由此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工具 B.指南针在北宋主要用于迷信活动 C.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 D.《萍洲可谈》的作者发明了指南针 17.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图标设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下图为其中的一组图标,
你认为它的设计构思取材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哪一种字体
A.行书 B.隶书 C.篆书 D.草书
18.今年是农历的“马年”,观察右图,其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点 B.展现了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C.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D.体现了中国字注重象征意义的风格
19.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
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3
A.道家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0.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21.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看后庭花”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2.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23.叶德辉(1885年中举人,1892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
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
A.严复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孙中山
24.反对建立电话电报事业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
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持此观点的应是
A.洋务人士 B.顽固势力 C.维新人士 D.革命党人
2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
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26. 傅斯年评价某时期的思想时说: “中国人的思想到了这时期,已经把‘孔子及真理’
一条信条摇动了,已经临于绝境,必须有急转直下的趋向了。”“这时期”指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7.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目的是寻求“救国之要道”或“根本之救亡”,其“要道”或“根
本”是
4
A.政治革命、推翻“军人用武力之政府” B.思想启蒙,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 C.实业救国,兴办“机器生产大企业” D.以俄为师,迎接“世界革命新纪元” 28.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
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29.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庶民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0.在19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 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主义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1.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
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 《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32. 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 19 世纪 60年代
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33(2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
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5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
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4 分)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6 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4 分)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
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4分)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2分)
(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分)
34.(28分)
材料一:善师西夷者,能制西夷;不善师西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
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
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思想主张的概称。(4分)
材料三: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
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
6
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
度回答)(6分)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
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内容是什么?(8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有何特点?(4 分)出现这样的历程原因是什
么?(6分)
7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