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5期 (总第1 4 1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NO.5。2O13 Serial No.141 始成年期的自我认同研究综述 周 荃刘建平 南昌 330022)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摘要]始成年期的自我认同的探讨有利于了解如何在始成年期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顺利度过青少 年期。本文采用始成年期一词来代表从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期的一段过渡时间,在简要介绍始成年期及自我认同 概念基础上,.综合了近十年来关于自我认同的相关文献,重点分析了这一阶段自我认同的研究现状,探讨影响自 我认同的各种内外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内外条件来培养自我同 一性。 [关键词] 始成年期;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B84 1曹口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3)05~0135—02 推理水平在提高,表现在观察力方面个体具有主动性、多维 性及持久性;机械记忆有所下降,逻辑记忆发展到高峰,其 中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想象力及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想 象更具实际功用;具有更明确的元认知;思维方式以辩证逻 辑思维为主。 2.2.2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爱情和工作成为主题,莱文森等人主张成年期最主要 的任务是创造生活结构,男性和女性必须通过创造新结构 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划分大致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 青少年期的结束标志着成年期的开始,一派认为青少年期 结束到成年期开始间存在过渡阶段。Arnett属于后者,他 在Erikson理论基础上将这一阶段称为“始成年期”_1]。 Erickson的同一性渐成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同一性,指 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 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的 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2]。之 或评估旧结构来重新组织生命;朋友成为社会化的主要来 源;生活方式选择的多样性也是特点之一;离开原家庭组建 后他又提出“心理延缓期”解释本该在青少年期完成的自我 同一性发展任务延续到成年早期的现象口]。可见,这个概 念实际上就是描述青年期与成年期之间的一个过渡心理, 因此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是始成年期。 2始成年期与自我认同的相关概念 2.1始成年期的概念 自己的家庭,同居及不同的性取向等浮现出来。 2.3 自我认同的理论及研究 自我认同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幼儿进入青少年期后,受 到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影响,比较关注“我是谁”的问题,虽然 自我元认知贯穿于人的一生,但始发展期是关键。关于青 少年如何过渡到成年,有一些相关的理论。首先是霍尔的 “暴风和压力”说。霍尔认为青少年期是一个“暴风和压力” Arnett将始成年期的聚焦时间点定在l8—25岁,并指 出这一词汇只有放在文化背景之下才有探讨意义[4]。始成 年期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不认为自己是青少 年期,也并未在认知上完全成熟到和成年一样,如有些学生 读研,脱离了原生家庭,有些学生做兼职,不再依赖父母的 供给等。始成年期正是这些现象的最好解释。 2.2始成年期的特点 阶段,以不可避免的骚动、失调、紧张、叛逆、依赖性冲突,以 及夸张的同伴团体服从为主要特征。萨利文的人际发展理 论将青少年期分为前少年期、青少年早期以及青少年晚期, 他将建立性与爱的能力作为青少年晚期的一个特征。埃里 克森主张最佳的自我认同是体验幸福感:“最明显的伴随物 是感觉自己的身体自在,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并且内心确定 得到重要他人给予的肯定。”自我认同有积极的自我认同和 消极的自我认同,青少年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积极的 自我认同。然而后期有研究者批判:很多青少年无法在这 一不同的国度对于成年期有不同的诠释,如在美国,成年 期开始的标志是个体离开高中、进入大学、从事一份全职工 作、参军、结婚,或者为人父母,中国则将成人的划分为年满 18岁,但总的来说主要特点如下: 2.2.1身体和认知发展 身体已发育成熟,性格基本定型,个体生活开始与社会 时期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极少有高中生在毕业前能 达到某个同一性,住家和有限的生活工作经历不利于同一 性的达成。对此埃里克森补充了“心理社会延缓期”的概 念,它是处于儿童时期和成人期之间的一个受社会约束的 接轨,开始注重身体、保险、饮食甚至性等问题;国家也比较 关注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心理疾病、工作压力、家庭环境等相互关联;人们认知、道德 中间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个体通过自由的角色实验最终 [收稿日期]2013—04~30 [作者简介]周荃(1989一),女,江西德安人,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刘建平,江西师 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 135 ・ 有可能找到社会中适合自己的位置 ]。马希尔根据完成、 延迟、早闭和扩散来检视自我认同地位的发展和确认,并根 据四种自我认同形成类型将学生分类:自我认同扩散、自我 认同早闭、自我认同延迟、自我认同完成[6]。 关于自我认同的研究,笔者发现所能搜索到的文献研 究对象多集中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年龄划分从11 岁到15岁不等。初中和高中被纳入青少年期的范围。研 究内容涵盖了自我同一性的状态风格以及影响因素。知网 收录从2002年开始,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大约有76篇, 发表在核心期刊有16篇。 3影响始成年期自我认同的因素 自我认同在始成年期所呈现的特点与其他发展阶段完 全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的可能性如下: 3.1 外在因素 3.1.1 后现代社会特性及其根本作用 Cote和Levine于1987年对Eriskon的自我同一性理 论进行解析,提出自我同一性研究应回归Eriskon重视情 景闪素的传统。之后,Cote(1996)从“社会结构与个性视 角”提卅“文化——同一性联结”理论。该理论在前现代、近 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发展路线上,从社会结构的大背景解 释了自我同一性的文化背景 ],认为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科 技发展取代传统的人力劳作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潜在的消 费空间被不断挖掘,制造出了一个价值环境多元化的社会, 个体面对的选择与困惑增加,而安全感也随着这种不确定 性的增加相应的降低。同时科技带来的知识爆炸使后现代 青年更多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并在知识上具有反哺父辈 的能力,进而父辈权威瓦解,青年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价 值多元而混乱的环境里完成对未来的选择 1。 3.1.2家庭的影响 首先,父母与青少年对于过渡到成年人的标准不同,一 般来说,父母并不把这一阶段的孩子视为成年人,且不认同 孩子对成年人的标准,同时还存在性别差异,这就导致了亲 子关系的分歧 ]。第二,亲子沟通对个体也有影响。研究 示亲子沟通的情况直接预测自我同一性状态,良好的亲 子沟通使大学生较多处于早闭和获得状态,存在问题的亲 子沟通则较多处于扩散状态_9] 第三,家庭经济地位与始 成年期个体离家模式的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相较于不 贫困个体,儿童期经历过贫困或接受公共援助的青年人不 喜欢离开原生家庭,即使存在离开情况,也宁愿在更年轻的 时候离开;不喜欢重复离开家(即离开又返回再离开),如果 离家又返回,那么再次离开的时间会很短;童年时贫穷的始 成年期的个体不怎么去追求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没有父 母支持的个体,如果继续处在贫困的地位,早孕的几率会增 加 。 3.2 内在因素 3.2.1心理健康 自我认同的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建 立积极自我认同首先需要在面对竞争环境下有一个良好的 心态。郭金山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的实证研究表明,成 就型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弥散型和延缓 型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排他型与心理健 康水平在某些方面呈正相关[11]。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大学 生门我同一性存在着性别差异、年级特点。 3.2.2人格特点 王树青用问卷调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 素,结果显示人格中的开放性和谨慎性对同一性获得有较 强的正向预测作用,情绪性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延缓,谨 慎性与早闭状态有较强的正向联系,外向型、开放性较强地 负向预测同一性扩散。因果取向中的自主取向负向预测同 一性早闭,控制取向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获得和延缓状 态,非个人取向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扩散,负向预测获得 状态。自我不一致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扩散,负向预测 获得状态,五种人格特质主要以因果取向或自我不一致为 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1 。 4研究展望 Hendry和Kloep半结构式访谈研究中发现,始成年期 只被一部分受访者接受,而其他大部分都声称已意识到自 己是成年人或者被别人认为是成年人,因此Arnett理论构 想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自我同一性作为始成年期 核心的内在品质概念,是深化始成年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分。关于自我同一性状态人数分布的研究,国内外的结论 不一致,可见这一领域还存在着文化差异[1 ,因此研究面 临完善。其次,自我同一性研究中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 被试的选取,绝大多数研究结论都是基于大学生被试得出。 研究者认为自我同一性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其特性受 社会环境影响很大,故应考察多文化、多阶层、多民族和多 国度下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始成年期是一个年龄段概念, 这本身决定了研究时应选取同一年龄段的不同背景被试。 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考察校外被试以研究不同社会机 构对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采用跨文化对比以研究 文化差异的影响l1 。再次,使用多样的研究方法并完善 研究工具。自我同一性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设计、问卷 法,但这样的方法无法考察多变量协同作用。最后,就国 内研究来说,对这一词汇的接受程度并不算高,将始成年期 作为一个阶段的发展研究较少,而且对于年龄的区分依旧 存在争议,并且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也大多采用对于国 外问卷的修订版,实现中国本土化研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和研究空白。 [参 考 文 献] [11][15]弓思源,胥兴春.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及影响因 素口].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769—1776. [2]徐娜.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 文,2008. [3][6]詹姆斯.w.范德赞登,托马斯I .克兰德尔,科琳.海恩斯.克 兰德尔.人类发展EM].余国良,黄峥,樊召锋,译.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0:6. [4][7]Arnett,Jeffrey Jensen,Emerging adulthood:a theory of de— 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J].American Psychologist,Vo155(5).May 2000:469~480. [5]F.菲利普.赖斯,金.盖尔.多金.青春期一发展、关系和变化 [M].陆洋,林磊,陈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 E8]Nelson,Larry J,Padila~Walker,Laura M;Carroll,Jason S, Madsen,Stephanie D;Barry.Carolyn McNamara;Badger,Sarah,”H you want me to treat you like an adult,starting acting like one!’' Comparing the criteria that emerging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have for adulthood[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7,2l(4):665 ~674. [9]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 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55—58. [1011 eo B.Hendry,Marion Kloep.How universal is emerging a— dulthood?[J]An empirical example,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ZO10,13(2). [11]i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 北京师范大学,2007. [12]张乾一,文萍.大学生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 [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14—20. [13]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 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刘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