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在⽣物或⾮⽣物因⼦的影响下,发⽣⼀系列形态、⽣理和⽣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长、发育的进程,从⽽影响⼈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病状:指植物受病原物或⾮⽣物因⼦影响后,局部或整株出现的不正常的表现,如在叶部形成的坏死斑点、植株萎蔫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寄⽣性:寄⽣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分等⽣活物质,以维持其⽣存和繁殖的能⼒。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诱发病害的特性
⾮侵染性病:是由于植物⾃⾝的⽣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侵染性病害:植物受病原物寄⽣引起有传染能⼒的病害,也可称寄⽣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整体产果; 鞭⽑菌繁殖时,有的整个营养体全部转变为繁殖体,称为整体产果分体产果:绝⼤多数真菌仅是部分营养体转变为繁殖体,其余部分仍在进⾏营养⽣长⼦实体: 为真菌的产⽣孢⼦的⽣殖体,
异宗配合;多数⾷⽤菌的单核菌丝有性别(、异宗配合:“-”与“+”菌丝)之分,同性别的菌丝间永不亲和,只有经过异性菌丝结合才能⽣育后代者,称异宗配合
同宗配合:由⼀个担孢⼦萌发的两条单核菌丝能进⾏结合⽽⽣育后代者,称为同宗结合或⾃交亲、同宗配合准性⽣殖:是指真菌不通过有性⽣殖的基因重组过程,包括异核体的形成、⼆倍体的形成和体细胞的重组。真菌的⽣活史指从⼀种孢⼦开始,经过萌发、⽣长和发育,最后⼜产⽣同⼀种孢⼦的个体发育过程。
⽣理⼩种: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差别,在⽣理特性、培养性状、⽣化特性、致病性等⽅⾯存在差异。
两游现象(diplanetism)从孢⼦囊中释放出来的游动孢⼦经游动休⽌后,再次萌发释放游动孢⼦继续游动的现象称为两游现象。
9+2鞭⽑;指鞭⽑的微观细胞⽣物结构,由外圈9组⼆联微管,内包有⼀对中央微管的结构,所以叫做9+2鞭⽑⼦囊果;⼦囊⼤多产⽣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形成具有⼀定形状的⼦实体叫⼦囊果
担⼦果(basidiocarp):是⾼等担⼦菌的⼀种产⽣⼦实层的⾼度组织化的结构。。转主寄主:⼏种孢⼦发⽣在分类地位极不相近的两种植物上才能完成⽣活史的称转主寄主
单主寄⽣(同⽣寄⽣):有的锈菌在同⼀种植物上就能完成其⽣活史。
担⼦(basidium):担⼦菌进⾏核配和减数分裂并产⽣担孢⼦的场所。担孢⼦是担⼦菌亚门的⽆性孢⼦载孢体:承载菌物分⽣孢⼦的结构称为载孢体
⾰兰⽒染⾊法是细菌学中⼴泛使⽤的⼀种鉴别染⾊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 创⽴。未经染⾊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以分类鉴定。
病毒是⼀种具有细胞感染性的亚显微粒⼦,可以利⽤宿主的细胞系统进⾏⾃我复制,但⽆法独⽴⽣长和复制多分体病毒;⼀些病毒含有多个病毒粒体组成,这些粒体含有的核酸含量不通⽽重量存在差异。鉴别寄主:对某⼀特性具有不同的⽣理抗性的⽣物将细菌对其进⾏感染后观察反应。钝化温度;保持病毒侵染性的最⾼温度
稀释限点:指病组织汁液保持病毒侵染⼒的最⼤稀释限度。
体外存活期:指病毒汁液在室温(20~22℃)下,保持侵染⼒的最长时间。
类病毒(Viroid):侵染植物并具有复制能⼒的低分⼦RNA,⼀般为单链环状,具有246—399个核苷酸,没有蛋⽩质外壳。寄⽣性植物- 少数植物由于根系或叶⽚退化、或缺乏⾜够的叶绿素;⽽营寄⽣⽣活,称为寄⽣性植物。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指⼀种病害从寄主的前⼀⽣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病原物渡过寄主的休眠期和不良环境条件⽽后引起下⼀⽣长季节的初次侵染
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到寄主发病的过程,可分为接触、侵⼊、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植物在新的⽣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再侵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长季内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侵染剂量(infection dosage):病原物的侵⼊要有⼀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侵染和发病。侵⼊所需的最低数量称为侵染剂量。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很⼩的病害。多循环病害(po1ycyclic disease):在⼀个⽣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发⽣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侵⼊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长活动⽽潜伏在寄主体内不表现症状,但当寄主抗病性减弱,有利于病菌⽣长,病菌可继续扩展并出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病程;是指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识别;在指病原物接触或侵染植物的早期发⽣事件,对双⽅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有决定性影响。激发⼦(elicitor)是⼀类能激活寄主植物产⽣防卫反应的特殊化合物
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的,能在⾮常低的浓度范围内⼲拢植物正常⽣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酶类化合物。
寄主专化性毒素(host specific toxin):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寄主专化性毒素,是⼀类对寄主植物和感病品种有较⾼致病性的毒素。
⾮寄主专化性毒素(host-non-specific toxin):⾮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寄主专化性毒素,这类毒素没有严格的寄主专化性和选择性,不仅对寄主植物⽽且对⼀些⾮寄主植物都有⼀定的⽣理活性,使之发⽣全部或部分症状抗病性(resistance):是指植物避免、中⽌或阻滞病原物侵⼊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类特性。
⽣物防治:利⽤有益⽣物拮抗、破坏病原物和利⽤有益⽣物促进作物⽣长、提⾼作物抗病性能,从⽽控制病害的措施称之为植物病害⽣物防治。
农业防治:是在农业⽣态系统中,利⽤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及管理措施,调节病原物、记住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上涨,不利于病害发⽣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和发展的⽅法。
植物检疫:⼜称法规防治,是“⼀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防⽌检疫性有害性⽣物的进⼊和传播⽽⼜光放采取的所有措施”。病情指数:病情指数是全⾯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的综合指标。(表⽰群体⽔平上的病害发⽣程度)
严重度:严重度有个体⽔平个群体⽔平上的两种解释,个体⽔平上讲,是指发病位点的病害程度,群体上就是指病情指数。病害严重度(disease severity):表⽰植株或器官患病的轻重程度(例如病斑⾯积占总⾯积的⽐例).严重度⽤分级法表⽰,亦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个级别,分别⽤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是全⾯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植株)为单位,当严重度⽤分级代表值表⽰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
普遍率(发病率):指发病的普遍程度,⽤病叶(病穗、病株)数占调查叶(穗,株)数的百分率表⽰。
侵染梯度:侵染梯度⼜称病害梯度(disease gradient)或传播梯度(gradient of sperad),是传播发病后,⼦代病害数量(或密度)随着与菌源中⼼距离的增加⽽递减的现象或状况。
积年流⾏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连续⼏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引起不同程度流⾏为害的病害。度量病害流⾏时间尺度⼀般以“年”为单位。
单年流⾏病害:指在作物⼀个⽣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成灾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进展的时间尺度,⼀般以“天”为单位。
植物病害流⾏:是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在植物病理学发展过程中,曾经把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积严重发⽣从⽽造成重⼤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的流⾏,⽽在定量流⾏学中则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增长都泛称为流⾏。
稳定化选择:稳定化选择⼜叫⾃发平衡(homeostasis),意指在病原物同⼀位点上对⽆毒性基因的选择优先于毒性基因,是定向选择的反⾯。病原物在获得⼀个新的毒性基因时,必然在遗传上进⾏改造,其侵袭⼒(或适合度)往往下降,在感病品种上,毒性⼩种往往竞争不过⽆毒性⼩种。⽽稳定化选择不利于毒性,使之频率下降。定向选择:如果⼈们引⽤⼀个抗病基因来育成新品种,病原物对新遗传
环境的适应也就开始了,⽽如果病原物群体通过突变成为有毒性的,或通过增加群体中原有毒性基因频率的办法,使⾃⼰适应新的品种,那就会导向毒性的定向选择。也就是说,定向选择导致毒性发展,毒性⼩种(或基因)频率上升,因为只有与抗病性基因相应的毒性⼩种能在其上得天独厚地发展。如50年代国内⼤⾯积推⼴种植碧玛⼀号⼩麦,致使相应的⼩麦条锈病菌条中1号⼩种迅速上升为优势⼩种(1959年出现频率⾼达76.9%)。
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应于寄主⽅⾯的每⼀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也存在⼀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对应于病原物⽅⾯的每⼀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也存在⼀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诱发抗病性:是植物经各种⽣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物理因⼦处理后所产⽣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acquiredresistance)。
植物保卫素: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或积累的⼀类低分⼦量抗菌性次⽣代谢产物。被动抗病性: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主动抗病性:是指植物受病原物侵染、⽣物与⾮⽣物激发⼦或来⾃环境的物理刺激所有道的⽅位反应。
植物过敏性反应:也叫过敏性细胞死亡是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的重要机制⽔平抗性:⽔平抗病性(horizontal resistance) ⼜称⾮⼩种特异性抗病性和⾮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种的反应是⼀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若把具有这类抗性的品种对某⼀病原菌不同⼩种的抗性反应绘成柱形图时,各柱顶端⼏乎在同⼀⽔平线上,所以称⽔平抗性。
垂直抗性: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 垂直抗病性⼜称⼩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性,即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理⼩种免疫或⾼抗,⽽对另⼀些⽣理⼩种则⾼度感染。如果将具有这类抗病性的品种对某⼀病原菌不同⽣理⼩种的抗性反应绘成柱形图时,可以看到各柱顶端的⾼低相差悬殊,所以称为垂直抗病性。
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物进⾏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然控制因素的作⽤,因地制宜地协调应⽤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态和社会效益。涵义同有害⽣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相仿。综合症(syndrome):⼀种病害在⼀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