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作者:张志慧 王惠珍 邓夷辉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早期康复 护理
脑卒中是急性起病的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是我国目前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年发病率为150/10万,其存活者致残率高达72.5 %~75 %[1-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最终目的是降低残疾率,提高生活能力、减轻社会家庭的影响及负担[3]。我科对脑卒中患者入院7周内早期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措施,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脑卒中瘫痪患者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9例,缺血性脑卒中36例。肢体肌力0级18例,1级15例,2级10例,3级12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确诊后,经过对症治疗渡过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入院7周后肌力提高1级以上者14例,提高2级以上者39例,肌力无明显改善者2例。
2 护理
2.1 早期康复护理的时机 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最快,因此康复护理宜尽早开始[4]。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72 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2 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心理上往往不易接受,加上偏瘫在床,行动不便,需要别人照顾,特别是担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带来许多麻烦而出现心理障碍。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失望、焦虑不安,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消极情绪,故心理护理是康复成功的保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促进身体早日恢复。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能配合护理工作,也促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3 急性期康复护理 急性期是指病情尚未稳定的时期,脑卒中后只要不影响抢救,不造成病情恶化,就可以进行良姿位的摆放,体位变换和适当的被动运动及按摩[2]。因患者意识障碍或严重精神症状以及由于有其它严重合并症不能配合康复训练者,康复护理基本在此期。
2.3.1 保持良姿位的摆放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或减轻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每2 h翻身1次,保持抗痉挛体位。(1)仰卧位:头枕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防止肩后缩;上肢伸展稍外展,前臂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以防止后缩,患股外侧垫枕头以防止大腿外旋。肘、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置于枕头上,膝关节稍屈曲20°~30°,足底垫软枕,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防止足下垂、足内翻[5-6]。(2)健侧卧位:患者头部垫枕,避免向后扭转,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胸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前放枕头,肩关节屈曲90°~130°,肘腕指关节伸展放至枕上(勿垂腕),躯干大致垂直,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置于身体前面另一枕上,足不要悬空,踝关节稍背屈,防止足下垂及内外翻,健侧肢体自然放置。(3)患侧卧位: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屈曲90°~130°,以避免受压和后缩,躯干稍向后仰,后背垫枕头,患腿髋关节略后伸,膝关节略屈曲,放置舒适位。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向后方,健腿屈曲,置于前面枕头上,注意足底不放任何支撑物,手指张开,掌心向上。
2.3.2 关节被动运动 先从健侧开始,以健侧关节活动度为标准做患侧练习。由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缓慢轻柔,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伸,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2次,每次每个关节做5~10遍,每个动作需要3~5 s完成。较长时间卧床者尤其要注意做两侧关节被动运动。
2.3.3 定时变换体位 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肌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每1~2 h变换体位1次,每次翻身时应自下而上叩拍背部。主要目的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2.3.4 做好基础护理 急性期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4 恢复期的康复护理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疾病不再进展,48~72 h后就可以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
2.4.1 床上翻身训练 发病1~2周内进行,这是最基本的躯
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干功能训练之一,患者双手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并练习伸向前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头和躯干翻转至侧卧位,然后返向侧卧位,再向另一侧翻身。 2.4.2 桥式运动 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足踏床,慢慢的抬起臀部,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在患者能较容易的完成双桥式运动后,让患者悬空健腿仅患腿屈曲,足踏床,抬臀。
2.4.3 坐位训练 发病后1~3周内进行,由于老年人和较长时间卧床者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故在首次取坐位时,不宜马上取直立(90°)坐位,可用起立平台或靠背架,依次取30°、45°、60°、80°坐位,如前一种体位能坚持30 min且无明显体位性低血压表现,可过渡到下一项。
2.4.4 站位训练 发病后3~4周内进行,一般在进行动态坐位平衡训练的同时开始站位训练。对一般情况较差、早期进行此训练有困难者,可先站起立平台,躯干功能较好、下肢功能较差者可用长下肢支具。也可利用部分减重支持装置进行站位平衡训练。起立训练要求患者双足分开约一脚宽,双手手指交叉,上肢前伸,双腿均匀持重,慢慢站起。
2.4.5 步行训练 发病后5~6周内进行,在患者可以独立站位平衡,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才能开始步行训练。但由于老年人易出现废用综合征,有的患者靠静态站立持重改善缓慢,故某些患者步行训练可适当提早进行,必要时使用下肢支具。
3 讨论
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产生功能代偿,使其尽快建立新的联系,并可促进患肢的循环。同时对健侧肢体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恢复的影响。经平均7周的治疗及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且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可转逆的中枢运动神经损伤,其功能不可能只依靠单纯性药物治疗自然获得。积极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可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好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达到功能区的转移或重视,从而恢复受损肢体功能,因而在脑卒中患者中及早进行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行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能从根本上减轻或避免痉挛、废用、误用及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患侧忽略的发生明显减少,给患者的后期肢体康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患者重新回归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红,王威,于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率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347.
[2] 黄如训,苏震培. 脑卒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8-360.
[3] 李雅空,余丽君.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578.
[4] 王玉龙,吴向琼,吴苹,等. 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7.
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5] 张玉爱,孟素萍.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18-19.
[6] 梁定杰.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24-25.
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