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流业占整个GNP大约37%
2、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 一、 物流的起源
国际物流学界对物流概念产生的动因有两种观点:一是经济因素;二是军事因素。
推论:物流的观念产生于美国、物流起源于社会分工、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物流最初是从流通中分离出来的、从军事角度看,物流就是军事的后勤。 2节 物流的概念
一、物流中的“物”与“流”
物:物资、物料、货物、商品、物品等。
流:流通、物流、信息、商流、资金流、人才流等。
物流中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
一部分;物流中的“流”指的是物理性移动,不包括化学、生物、机械、社会的运动。
二、物流的定义
1、我国关于物流的官方定义 A、中国大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 物流(logistics):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美国官方的定义
1998年CLM(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是: “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
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3、物流与消费 (对物流的要求:成本↓ 服务水平↑)
3节 物流基本的作用与功能
一、 物流的作用---总体看:物流的基本作用:沟通生产与消费,使对商品的需求与商品
供给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中,这是物流的基本作用。 具体来看:物流的意义与作用
1、 从微观来看:企业连续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物流信
息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第三个利润源”(“企业脚下的金矿”)。 2、 从宏观来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联结社会各部门、各环节的纽带;整合社会资源、
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综合经济效;电子商务等行业的支点。 二、 物流的功能
包装、装卸搬运、运输与配送、储存保管、流通加工、信息情报
4节 现代物流的几个基本理论
一、 “黑大陆”理论
1962年美国营销学家德鲁克(PF Druker)在《财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经济
的黑暗大陆”的文章把物流比喻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并认为消费者所支出的商品价格的约50%是与商品流通活动有关的费用,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领域。
“黑大陆”的寓意:不为人所知 并存在着不确定性 作用:为研究物流内在规律打开了一扇大门
思考问题:德鲁克把物流比喻为“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你怎样理解?
参考解答:物流的潜力还不被人类所认识,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存在着不确定
性,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二、 “物流冰山”说(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提出)
作用:描述了物流成本的性态;解释了德鲁克“黑大陆”为什么以前无人认识;为物流成本研究打下了基础。
三、 “第三个利润源”说
源自日本,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描述;经济利润的范畴;物流可以从流通之中分离;
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利润中心、成本中心、服务中心。理论的作用:描述了物流的潜力,论证了物流可以从流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经济系统。
四、 “商物分离”理论
主要观点:社会专业分工的结果;流通可以分为商流和物流;网络时代的电子商务推动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商流和物流不是简单地分离;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一体化。 五、 “效益背反”原理
也可称“效应背反”;
指物流的很多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的损益矛盾
一个功能要素优化和利益发生,导致另外的功能要素的冲突和利益损失(此涨彼消) 包装、运输、储存等比较明显。物流森林(美) 物流整体观 物流系统观 六、 “物流价值”理论
物流经济活动的双重性:物流是增值经济活动,又是增加成本、增加环境负担的经
济活动。
(1)物流创造时间价值
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 弥补时间差 如“平丰欠”
延长时间差 如集中生产的情况要以之均衡需求,如生产技术中的“延迟生产”技术 (2) 物流创造场所价值
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从低价值
场所流向高价值场所
(3)物流创造流通加工价值
流通加工是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
量和提高物流效率对物品进行的加工。
流通加工价值与生产加工价值不同:加工对象、加工程度、加工价值加工、加工责
任人、加工目的
5节 物流的系统分类
一、按物流活动的范围分
宏观物流,如国内物流、社会物流、国际物流; 中观物流,如城市物流,小范围的经济区域物流;
微观物流,一般指企业内部物流。如生产企业物流、商业企业物流、农业企业物流、
建筑工程企业物流等。
二、 按物流业务活动性质分
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前面三项属于正向物流, 后面两项属于逆向物流) 三、 按物流涵盖的领域分
社会物流;企业物流(企业物流中以制造企业为例,制造企业物流又可以分为企业供应
物流、企业生产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废弃物物流) 四、 其他物流类型
军事物流,与经济领域的物流相对应;应急物流;绿色物流;项目物流;网络物流;第三方物流
6节 物流管理 一、物流管理:是指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物料在企业内外流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计划、
组织、实施和控制等活动。
基本目标: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
二、物流战略:是指为寻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就物流发展目标及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而制定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与谋略。
1、物流战略规划与设计的层次:物流战略层;物流结构层;物流职能层;物流经营层;物流执行层
2、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目标:成本最小;投资最少;服务改善
第二章 物流系统
1、 物流系统的定义、特征 系统(system):是指按照计划为达到物流目的而设计的,由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物流系统的特征: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物流系统具有层次可分性 ;物流系统的复杂
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的系统 ;物流系统的效益背反现象。
2、物流系统模型
输入:原材料、设备 、劳动力 、能源 、资金
信息等系统转换处理:物流设备与设施、物流过程各环节的各种作业活动和加工处理、信息处理、物流管理活动
输出:物品位移、各种劳务或产品、空间、时间效用、信息情报、优质服务
3、物流系统的目标
物流系统的5S目标 (1)优质服务(service)、(2)迅速及时(speed)、(3)节约空间(space saving) (4)规模适当(scale optimization);(5)合理库存(stock control)
3、 物流系统的要素
(1) 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人(劳动者要素)、财(资金要素)、物(物质资料的要素) (2)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 (3)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标准化系统 (4)物流系统的物质要素: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 5、 物流系统基本结构
(1)物流系统的流动结构
五个流动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 (2)物流系统网络结构
线路(物流运行的通道);节点(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 , 主要发挥衔接、信息、
管理等功能。完整的物流系统网络一般有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二、 物流系统化
1、主要内容:1、物流系统化原理;2、物流系统设计原则;3、物流系统合理化;4、物流系统化原理(物流要素集成的原理、物流组织网络化原理、物流环节无缝化原理) 2、物流系统设计原则:规模化(大量化);组织计划性;短距离化;共同化;标准化。
三、 物流系统合理化
密西要大学的斯麦基教授倡导的物流系统的7R目标:
合适的质量Right Quality;合适的数量 Right Quantity;合适的时间Right Time;合适的地点Right Place,; 合适的成本Right Cost;合适的客户Right Customer ;合适的商品或服务Right Commodity or Service
第三章 包装
第1节 包装概述
一、包装( package/packaging ):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二、 包装的功能:保护商品;方便物流;促进销售;便于消费。 三、 包装的分类
1、 功能分:工业包装——外包装(有时也含内包装),也称运输包装;
商业包装——单个包装,也称消费者包装、零售包装
2、 大小分:单件包装;集合包装:集装箱、托盘、集装袋 3、 质地分:硬包装;;软包装半硬包装 4、 使用范围分:专用包装;通用包装
5、使用次数分:一次性包装;多次用包装周转用包装 6、其他分类
• 运输方式分:铁路运输包装、卡车运输包装、船舶运输包装、航空运输包装、快递
包装等;
• 保护目的分:防潮、防霉、防震、防水、遮光、防热、真空、危险物品包装等 • 操作方法不同分:罐装、捆扎、裹包、压缩、缠绕包装等; • 贸易中有无特殊要求分:一般、中性、定牌包装等。 四、包装的评价标准
运输包装:对内装物品的保护作用;与生产的关联通畅程度;经济性;装卸的方便程度;易
于开箱;使用后易于处理;省资源、省能源
销售包装:与销售的关联程度(促销性);对内装物品的保护作用;美观性;轻便性;消费、
使用的方便程度;绿色环保
第二节 包装材料 一、 包装材料应具备的性能:保护性能;加工操作性能;外观装饰性;方便使用性;费用
节省性;容易处理性 第四节 包装合理化
一、包装应该注意的问题:适度包装;应该适用物流作业的要求;大力推行包装机械化、
自动化、智能化 包装合理化策略
• 原则:避免包装不足和包装过剩的现象,科学合理选用包装。
包装尺寸标准化;包装作业机械化;包装费用低减化;包装形态大型化;包装材料经济化、绿色化 二、包装模数
包装容器长与宽的尺寸基数(基准尺寸)。根据包装模数设计的包装容器,能较好地利用贮存和运输空间。它以集装尺寸为基础,研究对集装尺寸进行分割,并进行组合或者适合于组合的尺寸。包装的模数化过程即对包装的规格、尺寸和流通环境中,各种商品载体的空间或平
面尺寸进行模数协调,制定标准尺寸系列,使包装尺寸合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模数概念来源于建筑工程,建筑用砖尺寸为24x12x6(cm),计算房屋的长宽尺寸时,均取24十1=25(cm)的整数 (砖长加1CM灰口的整数倍)。砖的尺寸由砖摸确定,模数故而得名。模数在集合包装和集装运杨方而的应用,使模数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例如,国际标准IS03394—1975(E)《硬质长方形包装尺寸——运输包装》中,明确规定: “取底面积600mm x400mm为模数,作为硬质长方形运输包装尺寸系列的基数。”这个模数值的乘数系列,如果取2、3、4……,则
所得到的组合模数系列(2m、3m、4m……)为800mm x600或1200mm×400mm,1200mm×800mm,1200mm×1000mm 物流模数(logistics modulus)
• 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尺寸基准 。
• 物流标准化的基础和物流标准化首先要拟定的数据,几个基础模数尺寸如下:
(1) 物流基础模数尺寸:600×400mm。 (2) 物流模数尺寸(集装基础模数尺寸):1200×1000mm为主,也允许1200×800mm及1100×1100mm。
第五节 集装与集合包装
一、集装
集装的类型:集装箱、托盘、集装袋、集装货捆 集装的作用:
• 对装卸:省时、省力、降低成本
• 对包装:化小为大,化零为整,节约空间,增强保护强度
• 对储存保管:以整个集装为储存单元,进出速度快,现场管理方便等
• 对运输:起运卸货快,集装箱这样的集装单元还可以作为独立的运输单元,并可以
进行多种运输方式对接。 • 对货物管理:
• 促进物流系统化
二、集装的形式:集装箱(Container)
• 是进行散、杂货及特殊单元组合的大型容器性工具,便于机械装卸。
• 广泛用于国际运输、远距离运输;规格化 、标准化 、大型化;产生于英国 发展
于美国。
2、 托盘(Pallet):是为了使物品有效地装卸、运输、保管,将其按一定数量组合放置于一
定形状的台面上,这种台面有供叉车从下部叉入并将台板托起的叉入孔。 3、 集装袋(Flexible Container):是一种柔软、可曲折的包装容器, 一般由可折叠的涂胶
布、树脂加工布及其他软性材料制成的大容积的运输袋。
第四章 装卸搬运
一、 装卸搬运的定义及其意义 装卸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内,以改变物品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目的的物流作业。 2、 作业内容
装卸——将物品装上运输机具或由运输机具卸下。
搬运——使物品在较短的距离内移动。一般是在同一场所内进行。 3、装卸搬运的主要作用:衔接物流各环节。
4、装卸搬运的意义:影响物流效率和物流质量;影响安全性;影响物流成本。
二、 装卸搬运作业的分类
根据方法手段划分:人工与机械装卸搬运。
按使用工具划分:货车、货物列车、船只、飞机等。 按场所划分:集散、车站、仓库、港湾、工厂内等装卸。 按作业特点划分:堆垛拆垛装卸搬运;分拣配货装卸搬运
按货物本身划分:空盘个别搬运;单元搬运;散货搬运;特种货物的搬运 三、装卸搬运设施
• 装卸搬运设施主要包括:
– 主设施:漏斗、装车隧洞、卸车栈桥、高路基、装卸线、固定站台、活动站
台;
– 附属设施:照明、动力、维修、工休设施、防疫、计量检验、保洁设施等。
四、 装卸搬运合理化
不要做多余的作业,减少装卸次数,缩短搬运距离;提高搬运活性;利用重力;利用装卸机械;物流流程的畅通;单元化装卸;推进集装化;系统化。
第五章 运输管理
第一节 运输概述
运输的定义:用专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在物流系统中作用:是物流活动的核心;对其他功能有重要影响;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 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扩大市场;稳定价格;促进社会分工;创造“场所效用”和“时间效应” 二、运输的经济原理
• “规模经济与距离经济”结合的原理
• 运输的规模经济是指随运输规模的增加,使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降低。
• 运输的距离经济是指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运输的距离经济
也指递减原理,因为费率或费用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运输工具装卸所发生的固定费用必须分摊到每单位距离的变动费用,距离越长,每单位支付的费用越低。
第四节 运输合理化
一、运输合理化“五要素”: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
二、不合理运输形式:空驶;对流运输;迂回运输;倒流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无效
运输——不必要的运输;运力选择不当。
三、 合理运输的主要形式:提高实载率;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发展社会化运输
体系;以公代铁;直达运输;“四就”直拨运输;就厂直拨、就车站直拨、就仓库直拨、就车船直拨;合理配载;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通过流通加工,减少无效运输;利用综合运输体系和多式联运
第六章 仓储管理
第一节 仓储概述
一、仓储的(GB):指利用仓库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物品的进库、存贮、出库的作业。 1、仓储的性质:是一种保持、延续被储存对象使用价值或者提升其价值的经济活动。 仓储不能改变储存对象的功能、性质和基本使用价值,但可以通过流通加工、包装、拣选等活动提升其价值。
二、仓储的意义与功能 1、意义:
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背离;是保持和延续物资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是物资供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仓储,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战略性物资的储存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国家的兴亡。 2、功能
基本功能:保管检验功能;调节功能;防范风险功能。
增值功能:配送、配载;物资集散;流通加工;交易中介;客户服务等。 第二节 仓库(Warehouse)
一、仓库的概念:指以库房、货场及其他设施、装置为劳动手段的,对货物、商品、物资进行收进、整理、储存、保管和分发等工作的场所。
二、仓库的设施装备:库房;装卸搬运类装备;堆垛、拆垛类装备;计量装备;通道;货架 第三节 仓储合理化与现代化
• 一、仓储合理化基本原则 • 二、仓储作业的组织原则 • 三、仓储管理现代化 第四节 库存控制
库存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所有的物流问题最终都可以反映在库存上。 (1) 什么是库存(inventory)
• (GB)储存作为今后按预定的目的使用而处于闲置或非生产状态的物品。广义的库
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
• 库存——是指响应客户需求,缓冲供需波动,降低成本,最终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
的建立的存储体系。 ——程晓华
• 现代库存观念:库存是一切闲置的用于未来的资源,是企业资源的储备。
库存产生的原因:计划性或策略性原因(缩短交货期、投机性购买、规避风险的购买、缓解
季节性产销高峰的压力) 失误性原因 造成库存的原因 1、营销管理问题 具体分类 市场预测错误 市场变化超出营销预测能力 订单管理和客户管理衔接失误 2、生产管理问题 生产批量与计划吻合不严密 安全库存量的基准设定太高 生产流程产能不均衡 各道生产工序的合格率不均衡 产品加工过程较长,例如外加工 3、物料供应来源问题 供应商距离过远,供应不及时 供应商产能不稳定 担心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增大库存以规避风险 (4)库存的利弊 库存是一柄双刃剑。利的一面:缩短订货周期,提高对用户的响应性;维持生产均衡、稳定;
防止发生缺货;预防不确定性的、随机的需求变动;形成规模经济:争取数量折扣、分摊订货费用或生产准备费用;避免价格上涨。
库存的弊端:1、需要付出库存成本 ;2、需要占用空间;3、储存中会产生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4、库存掩盖了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5)库存分类
按库存的作用分:周转库存;安全库存;季节性库存;在途库存 按生产过程分: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产成品库存 按需求特性分:独立需求库存;相关需求库存 按库存参数性质分(订货量与提前期):确定型库存;随机型库存 2、库存控制方法概述
(1)库存控制方法概念:就是根据用户需求量的大小情况,制定一个订货进货策略,来控制订货进货过程,达到既满足用户需要,又控制了库存水平、使得库存总费用最小的目的。因此这些库存控制方法,实际上又可以叫做订货策略。
目标:防止超储和缺货;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达到满意的服务水平。 (2 )库存控制思路
适度库存:找到均衡点;二八原理:ABC分类控制;追求完美:零库存指导思想;需求预测:减少不必要的库存;虚拟库存:以信息换库存
(3)库存控制主要考核指标:周转率;库存量;库存结构;服务水平 (4)怎么控制库存?
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多长时间补充一次库存(订货间隔期问题);何时提出补充订货(定货点问题);每次定货量是多少(订货批量问题)。 (5)库存控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订货量:每次订货的数量;
订货点:警告必须开始订货的点,由库存量显示,当库存降到预先确定的水平时,意味
着到了订货点水平,应立即组织定货。
订货点量:订货点对应的储备量; 订货日:提出订货的日期
订货提前期:从发出订货通知至该订货物资到货的时间间隔; 订货周期:前后两批物资订货日之间的时间间隔; (6)库存控制方法主要种类
传统控制方法:ABC分类管理;定量订货法;定期订货法;MRP/MRPII ;双堆/多堆系统 现代方法:“零库存”思想;JIT控制系统;ERP;供应链控制技术(JMI 、VMI、CPFR) (7)区别传统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方法的几点依据:
是否从系统综合的角度考;是否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软件);是否运用了供应链管理思想
3、传统库存控制方法
(1)传统库存控制方法概述
• 主要思路:企业各节点独立管理自有库存,寻求降低自身的缺货、需求不确定等风
险的方法
• 主要优点:降低缺货、降低需求不确定性等风险、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 主要缺点:库存量过高;存在严重的Bullwhip效应,库存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
沟通,库存各自分离,协作信任程度较弱;对待风险态度较保守。
• 实施策略:确定独立需求库存,设置订货库存策略,设定自有安全库存量,按安全
库存量补充库存。
(2) ABC分类控制
基本思想:ABC分类采用的指导思想是20-80原则,即20%左右的因素占有(或提供)80%的成果,实际上采用的是重点管理法的思想,通过对物料的分类,找出占用大量资金的少数物料加以重点管理和控制。
ABC分类五大依据:价值;缺货后果供应不确定性;过期或变质的风险;使用频率/需求程度
ABC分类的一般步骤
1. 为确定ABC分类,先要进行统计分析,要选定一个合适的统计期:①比较靠近当
前;②销售比较正常(处于正常情况)。
2. 分别统计出所有各种物资在该统计期中的销售量、单价和销售额。
3. 将ABC分析卡按销售额/销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并按此顺序号将各物资填上物
料编号。
A类物料:重要的少数;B类物料:一般;C类物料:次要的多数 ABC分类结果的运用
A类物品:应集中力量进行分析与控制以减少库存,要较准确地确定定货点和定货量; B类物品:进行正常地控制,可按经济批量定货; C类物品:尽可能简单地控制,可保持较大的库存; (3)定量订货法 (Perpetual inventory)
• 定量订货法,就是预先确定一个订货点和订货批量,随时检查库存,当库存下降到
订货点时就发出订货,订货批量取经济订货批量。
定量订货方法的特点
• 每次订货点和订货量固定不变,但订货时间是变化的;
• 在日常生产活动中连续不断地检查库存水平,当库存量下降到订货点时就发出订货
通知,每次按相同的订货量补充库存; • 关键是要确定订货点量;
(4)定期订货方法(Periodic inventory) 定期订货方法的特点
• 有一个预定的库存水平;
• 按预先确定的周期检查库存水平并随后提出订货,将库存补充到预定的目标水平; • 该系统没有订货点,每次定期检查,在现有库存量的基础上补充订货; • 关键是要确定固定检查期和预定的库存水平; (5) EOQ模型
经济订货批量(EOQ :Economic Order Quantity)的概念:是指按照库存总费用最小的原则确定出的订货批量。
• 基本经济订货批量问题是库存控制中最简单、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它揭示了
许多库存决策方面的本质。
库存总成本模型的构建
• 库存总成本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采购货物的金额;订货费用;存储费用 (6)MRP控制方法
• MRP的产生过程
1965年美国的J. A. 奥列基博士(Dr. Joseph A. Orlicky)提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并指出订货点法只适用于独立需求物资。
– 美国生产管理和计算机应用专家Oliver W. Wight与George W. Plosh首先提
出了物料需求计划MRP。IBM公司首先在计算机上实现了MRP处理。随后,
MRP经历了一个由基本MRP、到闭环MRP、再到MRPⅡ、再到MRPⅢ的发展过程。
MRP原理
– 由主生产进度计划(MPS)和主产品的层次结构逐层逐个地求出产品所有零部
件的出产时间、出产数量。如果是自己加工,就形成了加工任务单。如果是向外采购,就形成了采购任务单。
MRP系统的库存控制目标
• 1、保证在客户需要或生产需要成品时,能够立即提供足量的材料、零部件、产成品。 • 2、保持尽可能低的库存水平。
• 3、合理安排采购、运输、生产等活动,使各车间生产的零部件、外购件与装配的要
求在时间与数量上精确衔接。
4、现代库存控制方法
• 1)“零库存”的境界
• “零库存”的观念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个流行的术语。如果供应部门能够紧随
需求的变化,在数量上和品种上都及时供应所需物资,即实现供需同步。那么,库存就可以取消,即达到“零库存”。
• 但由于需求的变化往往随机发生,难以预测,故完全实现供需同步是不易做到的,
而且由于供应部门、运输部门的工作也会不时出现某些故障,使完全的“零库存”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2)JIT库存控制
• JIT(Just In Time)意为及时或准时,也有译为精练管理。它是70年代日本创造的一种
库存管理和控制的现代管理思想,在日本丰田集团得到广泛实施,并取得巨大的成效。
• JIT的基本思想是以顾客(市场)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旨在降低库存,
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优化利用企业资源,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率
• JIT是一种拉式管理,即逆着生产工序,由顾客需求开始,订单→产成品→组件→配
件→零件和原材料,最后到供应商。JIT系统要求企业的供、产、销各环节紧密配合,大大降低了库存,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
JIT库存控制的好处:
• JIT不仅是库存管理的一场革命,也是整个企业管理思想的一场革命:
• a)它把物流、商流、信息流合理组织到一起,成为一个高度统一、高度集中的整体 • b)体现了以市场为中心,以销定产,牢牢抓住市场的营销观念,而不是产品先生产
出来再设法向外推销的销售观念
• c)生产活动组织严密,平滑畅谈,没有多余的库存,也没有多余的人员 • d)实现库存成本大幅度下降。 (3 )联合库存管理
• 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模式
• JMI模式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
间的协作关系,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Bullwhip”效应,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这种模式下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而使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能从相互的协调性来考虑问题,保证供应链相邻两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实体对需求预测水平的高度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营过程,而是供需的连接纽带和协调中心
(4)供应商管理库存
•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模式
• VMI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代理模式。它
以系统的、集成的思想管理库存,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同步化运行。在这种库存控制策略下,允许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进行计划与管理,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协议下以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由供应商代理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并通过对该框架协议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的改进。
(5)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
•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Replenishment,CPFR)
模式
• 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JMI和VMI的最佳分级实践
基础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 CPFR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
和波动,从而使分销商和供应商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CPFR采取了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CPFR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帮助制定面向客户的合作框架,基于销售报告的生产计划,进而消除供应链过程约束等。
第七章 配送(distribution )
配送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的物流活动形式,几乎包括了物流的所有职能。是物流
的一个缩影或在特定范围内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有”小物流”之称.
配送中心是专门从事配送工作的物流据点,它集信息流、商物、物流于一体,具有
物流的全部职能,是现代物流的一种先进的货物配送组织形式。
按用户的需求,及时、整齐、完备、按质按量地送货至客户,并进行相应的售后服务。 第一节 配送的概念与类型
一、概念
配送是按用户订货的要求,以现代送货形式,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据点进行货物
配备,以最合理的方式送交用户,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
理解配送概念的要点
1、用户中心,服务为本2、“配”与“送”的有机结合3、中转型送货4、组织化管理 5、接近用户的资源最终配置6、Win-Win服务原则 二、配送的作用
1、降低整个社会物资库存水平2、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费用 3、流通社会化,物流产业化的战略选择4、降低企业库存水平 案例 配送降低了分销成本
Y公司有两个工厂(北京和上海)。配合销售,他们在武汉,南昌和长沙都设有仓库。货物从工厂直接发送到仓库。在公司重新整合分销渠道及物流系统时,他们取消了南昌和长沙的仓库,而用配送中心武汉来覆盖整个三个地区。 公司的管理人员认为重组后有如下好处:
1、南昌和长沙从客户下订单到收到货物的时间由以前的5天减为3天;客户的抱怨减少了。 2、以前客户分散地向两个工厂下订单,很难平衡车辆配载和满足他们的需要;现在则容易解决。3、由于三地的货物集中配送到武汉配送中心,工厂方面的运费减少了;而虽然增加了由武汉到南昌和长沙的运费, 但总的Logistics费用由于两个仓库的取消,还是减少了。 4、武汉配送中心可处理退换货,报损等问题;而以前这些货物须运回工厂;5、总的库存降低了。 共同配送
日本工业标准(JIS):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
优势:降低配送成本;使车辆满载,减少运行车次,改善交通环境;取得就近优势,
减少配送总里程;减少配送网点及设施,节约物流资源。
第二节 配送作业流程
一、配送作业组织
1、 拟订配送计划2、下达配送计划3、实施配送计划
(1)配送发运(2)送达用户,取得用户签字的回执,交财务部门结算。 第三节 配送中心
一、概念: (Distribution Center)
(GB)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对上游运来的多品种货物进行分拣,根据
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选、加工、组配等作业,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 配送中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位于运输枢纽※对所覆盖区域客户的送货时间在三天以内※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仓库和运输);货物从工厂的补足不超过三天
四、配送中心的核心工艺
(一)拣选式配货(摘果式工艺) 拣选式配货适用领域
1、用户不稳定,不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分货货位,难以建立稳定的分货线。 2、用户之间共同需求不是主要的,需求差异大,一般采取一票一选。 3、用户需求种类多,难以共同取货。4、用户需求时间不统一。
5、仓库改造成配送中心,或新建配送中心,作为一种临时性过度办法。 6、电子商务配送,由于直接面对基本消费者,需求的随机性强。 (二)分货式配货(播种式工艺) 分货式配货适用领域
1、用户稳定、数量较多,可以建立稳定的分货线和货位。
2、用户需求有很强的共同性,需求数量有差异,但种类基本相同。 3、用户需求的种类较少,配送时间没有严格限制。 4、配送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
5、商业连锁、服务业连锁、巨型企业内部供应配送。 (三)分拣式配货
是分货式配货和拣选式配货一体化的配货方式。适应于小型配送中心、邮局、快递
公司等领域,配货对象是参杂、混合的杂乱对象。
案例: 某公司在2005年在北京市配送能力的分析
分析:可以看出,8月、9月和12月实际的送量大于正常工作的最大能力(75,000箱)。
超出的部分是通过周末加班和外租车来完成的。当然,可能存在着为远郊区客户送货而占用车辆的情况。但事实上,这样的客户销量只占总销量相当小的一部分。在
销售部调整其销售渠道的同时,Logistics人员能否提高配送的管理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在做下一年度的预算时,就要开始考虑买车还是外包业务。
通常这个配送过程是通过有经验人员的人脑来实现的。其大致步骤为:
1、选出大致相近的商店的订单,分成若干组;
2、在每组中,根据每份订单的体积对第一辆车进行配载,直到第一辆车配满,再对第二辆车配载,依次类推;
3、若第一组有剩余,可单独运送,或返回第二步,重新对第一组进行调整,可能的
结果往往是多用一辆车,但从前面的几辆车中抽调些货,使每辆车的运量较均匀; 4、依次其它组;
5、若多数遇到第三步的情况,还有可能回到第一步,重新调整分组; 6、直到配载人满意或失去耐心而“当机立断”。
事实上,这种模糊判断,往往使每日的行驶路程大大增加或是使得车辆的运送能力
减少。
案例:X仓库某日收到的订单汇总,
该仓库现有3部送货车辆(假设无交通管制,如需要可增加车辆)。每部车的最大容
积为8.33立方米。要求给出最佳的分配和路线,使得3部车的行驶总路程最短。12个商店,每家的订单货物必须在同一部车上。下图给出了12家商店的分布。
解决方案
对于上述模型,给出其最优解,需要应用线性迭代和图论的数学知识,也可应用
MS-Excel的线性规划方案和Visal Basic编程来求解。
国外的许多公司采用专用的计算机软件来处理日常的配送工作。此类的软件核心是
地理信息系统和线性迭代算法。国内虽然没有专用的软件,但可以自行开发,费用大概要上万美金。
与销售人员共同制订客户服务水准
订单准时完成率(Order Fill) ;Order Fill相对来说较严格,充分体现对客户一视同仁的
原则。有时,对一些小的订单的未完成,会影响总的指数。Order Fill可为1周或1月。
箱数完成率(Case Fill);Case Fill=总的送货箱数/收到订单的总箱数x100% Case Fill计算简单,但却可能掩盖了一些小订单的未完成。 销售人员造成指标低的原因
1、下错订单(客户名称、数量等);
2、地址错误或客户迁址而销售人员未及时通知或更正电脑系统;
3、由于销售人员未联系好,无法找到对方的联系人或对方因此拒绝收货; 合理安排配送运力
1、配送部门必须准备应付月末高峰的运输能力,而在月初和淡季,能力的过剩会增
加Logistics不必要的固定成本开支;
2、会使库存安排的不合理,或是生产节奏不合理;
3、增加退换货的概率;4、使得零售市场和最终到达消费者的货品新鲜度较差,从而丧失产品的竞争性。
分区送货
为了合理安排运量,一些公司采取了分区送货的办法。即对一定区域里的客户,只
在一周的特定时间对其进行送货。事实上,这种方法是为了使模糊判断更容易而使路线优化的一种方法。分区送货需要对历史大量订单进行分析(地区、客户的订货频率、数量)。
第三节 配送合理化
一、不合理的配送形式 1、资源筹措的不合理
配送是利用较大批量筹措资源。通过筹措资源的规模效益来降低资源筹措成本,使
配送资源筹措成本低于用户自己筹措资源成本,从而取得优势。如果不是集中多个用户需要进行批量筹措资源,而仅仅是为某一、两户代购代筹,对用户来讲,要多支付一笔配送企业的代筹代办费,因而是不合理的。
2、库存决策不合理
配送应充分利用集中库存总量低于各用户分散库存总量,从而大大节约社会财富,
同时降低用户实际平均分摊库存负担。因此,配送企业必须依靠科学管理来实现一个低总量的库存,否则就会出现单是库存转移,而未解决库存降低的不合理。配送企业库存决策不合理还表现在储存量不足,不能保证随机需求,失去了应有的市场。
3、配送服务价格不合理
总的来讲,配送的价格应低于不实行配送时,用户自己进货时产品购买价格加上自
己提货、运输、进货之成本总和,这样才会使用户有利可图。有时候,由于配送有较高服务水平,价格稍高;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不能是普遍的原则。如果配送价格普遍高于用户自己进货价格,损伤了用户利益,就是一种不合理表现。
4、配送与直达的选择不合理
一般的配送总是增加了环节,但是这个环节的增加,可降低用户平均库存水平,以
此不但抵消了增加环节的支出,而且还能取得剩余效益。但是如果用户使用批量大,可以直接通过社会物流系统均衡批量进货,较之通过配送中转送货则可能更节约费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直接进货而通过配送,就属于不合理范畴。
5、送货中不合理运输
配送与用户自提比较,尤其对于多个小用户来讲,可以集中配装一车送几家,这比
一家一户自提,可大大节省运力和运费。如果不能利用这一优势,仍然是一户一送,而车辆达不到满载(即时配送过多过频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则就属于不合理。
此外,不合理运输若干表现形式,在配送中都可能出现,会使配送变得不合理。 6、经营理念不合理
在配送实施中,有许多是经营观念不合理,使配送优势无从发挥,相反却损坏了配
送的形象。这是在开展配送时尤其需要注意克服的不合理现象。例如,配送企业利用配送手段,向用户转嫁资金、库存困难,在库存过大时,强迫用户接货,以缓解自己库存压力,在资金紧张时,长期占用用户资金,在资源紧张时。将用户委托资源挪做它用获利等。
二、配送合理化判断标志
1、库存标志 库存总量、结构、周转速度、库存成本等 2、资金标志 资金总量、资金周转、资金投向
3、成本和效益4、供应保证标志5、社会物流资源节约标志 三、配送合理化措施
1、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配送2、推行加工配送3、推行共同配送4、推行送取
结合5、推行准时配送6、推行即时配送
戴尔电脑 — 大规模定制
采用直销模式,与顾客建立直接联系;采用定制方式,只按订单生产;通过使库存减少来提高利润;采用先进的后勤管理软件;优质的大客户服务;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使整个过程天衣无缝。
Amazon.com — 虚拟企业
经营数字式企业无需进行不动产投资;选定了书籍进行网上销售,取名Amazon,意味经营的书籍比常规书店多出好多倍;交互式网页和电子邮件威力巨大,可供与客户直接联系 成功决窍:全面选择、个性化服务、先市场后利润
第八章 物流信息
第一节 物流信息管理概述 一、信息概述
1、概念的产生
信息作为科学的概念,首先是在信息论中得以专门研究的。哈特莱(R.V.L.Hanley)
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
信息论作为一门严密的科学,主要应归功于贝尔实验室的申农(C.巳Shannon)。他
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申农是从通信工程的角度去研究信息传递与度量问题的。他认为,信息的多少意味着消除了的不确定性的大小。 2、概念
所谓信息,并非指事物本身,而是指用来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3、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维纳在《控制论》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
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信息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信息存在的基础。 信息与能量的关系:能量是信息运动的动力。 4、信息的类型
1)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将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物理信息是指无生命世界的信息。 生物信息是指生命世界的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包括一切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状态的
描述。
(2)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将信息划分为消息、资料和知识。
消息是关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情况的最新报道。 资料是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与社
会现象的原始记录。 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发现、发明与创造的成果。
(3)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可将信息划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语法信息是信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层次。它只反映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而
不考虑信息的内涵。语义信息是信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层次。它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逻辑含义。语用信息是信息认识过程的最高层次。它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相对于某种目的所具有的效用。
二、物流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种由人、计算机(包括网络)和管理规则组成的集成化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
通过计算机进行物流、商流、资金流的信息传递及处理。 注重客户培训、客户关系管理及与客户及时、双向沟通。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掌握竞争者的状态、 公司自身运行的业态、市场发展的趋势。
物流信息的种类
订货信息;库存信息;生产指示信息(采购指示信息);发货信息;物流管理信息。 第二节 物流信息技术简介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应用。
本节主要内容 一、条码技术 二、射频技术RF三、EDI 四、GPS/GIS 一、 条码技术
(一)概述(二)商品条码(三)物流条码(四)二维条码 (一)条码的基础知识
1、概念 条码是由一组按特定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表示一定信息的符号。条为深色,空呈浅色。这组条、空和相应的字符代表相同的信息。前者用于机器识读,后者供人直接识读或通过键盘向计算机输入数据使用。这种用条、空组成的数据编码很容易译成二进制和十进制数。 2、常用的种类
领域分:商品条码和物流条码 维度分: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 常见的大概有二十多
种码制,其中包括: Code39码(标准39码)、Codabar码(库德巴码)、Code25码(标准25码)、ITF25
码(交叉25码)、Matrix25码(矩阵25码)、UPC-A码、UPC-E码、EAN-13码(EAN-13国际商品条码)、EAN-8码(EAN-8国际商品条码)、中国邮政码(矩阵25码的一种变体)、Code-B码、MSI码、、Code11码、Code93码、ISBN码、ISSN码、Code128码(Code128码,包括EAN128码)、Code39EMS(EMS专用的39码)等一维条码和PDF417等二维条码。
3、条码技术
条码技术主要研究: (1)符号技术 (2)识别技术 (3)条码应用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主要考虑三个因素:①条码设计;②符号印制;③识读设备选择。 4、主要应用领域
(1)商业零售领域 (2)图书馆 (3)仓储管理与物流跟踪 (4)质量跟踪管理 (5)数据自动录入(二维条码) 5、条码的特点
1、简单、易于制作,可印刷,被称为“可印刷的计算机语言”。2、信息采集速度快。 3、采集信息量大。4、可靠性高。
据统计,键盘输入平均每300个字符一个错误,而条码输入平均每15000个字符一个错误。
5、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6、灵活、实用。 7、自由度大。 6、条码技术的发展历史
条码技术最早产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诞生Westinghouse的实验室里。一位名叫John
Kermode性格古怪的发明家“异想天开”地想对邮政单据实现自动分检,那时候对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每一个设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条码标记,条码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邮政编码。
为此Kermode发明了最早的条码标识,设计方案非常的简单,即一个“条”表示
数字“1”,二个“条”表示数字“2”,以次类推。 然后,他又发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组成的条码识读设备:一个扫描器(能够发射光并接收反射光);一个测定反射信号条和空的方法,即边缘定位线圈;和使用测定结果的方法,即译码器。 直到1949年的专利文献中才第一次有了Norm Woodland和Bernard Silver发明的全方位条码符号的记载。美国70年代,在电子元件和激光成本都降低的情况下,条码的应用越来越经济。 美国于1971年成立了“标准码委员会”(UCC),它们负责找出一种快捷、简单、
准确的条码标识。 委员会于1972年作出决定,将IBM公司推荐的通用产品代码UPC(Universal Product Code)作为统一的商品标识码,从而使千姿百态的商品有了统一的识别标准。 1977年 欧洲成立欧洲物品编码中心EAN。1981年,该组织的国际地位确定,改名为国际物品编码中心。
(二)商品条码
1、概述
商品条码分为EAN码和UPC码,EAN码称国际商品条码,UPC码主要在北美地区
使用。 国际商品条码分为标准版(EAN-13码)和缩短版(EAN-8码)两种。 本课程主要介绍EAN-13码;AN-13码和EAN-8码的前3位数字叫“前缀码”,是用
于标识EAN成员的代码,由EAN统一管理和分配,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前缀码。中国的前缀码目前有三个:690、691、692。
商品条码(EAN-13) 商品条码(UPC -A) 2、标准版(EAN-13)商品条码介绍
标准版商品条码所表示的代码由13位数字组成,其结构如下:
x13x12x11x10x9x8x7 x6x5x4x3x2 x1 左侧数据符 右侧数据符
其中:x13…x7:表示厂商识别代码;x6…x2:表示商品项目代码;x1:校验码。 标准版商品条码符号宽度
左侧空9个模块
起始符 3个模
左侧数42个模
中间分隔符 5个
右侧数35
校验符 7个模
终止符 3个模
右侧空9个模块
模块 个
模
(一个模块的宽度为0.33mm) 商品编码与条码符号的对应规则
注:起始符:101;中间分隔符:01010;终止符:101。 3、缩短版商品条码
由8位数字组成,其结构如下:x8x7x6 x5x4x3x2 x1 左侧数据符 右侧数据符
其中:x8x7x6:其含义同标准版商品条码的x13x12x11;x5x4x3x2:表示商品项目
代码,由EAN编码组织统一分配。在我国,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一分配;x1:校
验码。计算时,需在缩短版商品条码代码前加5个“0”,然后按标准版商品条码校验的计算方法计算。
(注:当标准版商品条码所占面积超过商品包装面积或者占标签可印刷面积的四分
之一时,可使用缩短码。) 缩短版(EAN-8) 条码符号
缩短版商品条码符号宽度(一个模块的宽度为0.33mm)
左侧起空白始区
左侧中间右侧校数据分隔数据验
符
符
终止
右侧空白
符 符 符 符 区
7个3个28个5个21个7个3个7个模块 模 (三)物流条码
模块 模块 模块 模
模
模块
块 块 块
1、物流条码概念 物流条码是物流过程中用以标识具体实物的一种特殊代码,它是由一组
黑白相间的条、空组成的图形,利用识读设备可以实现自动识别、自动数据采集。
2、物流条码与商品条码的区别 (1)标识目标不同 (2)应用领域不同 (3)采用的码制不同 通用商品条码采用的是EAN/UPC码制;物流条码主要采用UCC/EAN-128条码 (4)标准维护不同
3、物流条码主要形式 ITF-14(储运单元条码) ITF-14条码是一种连续型、定长、具有自校验功能,并且条、空都表示信息的双向条码。ITF-14条码的字符集、条码字符的组成与交叉二五码相同。 (GB/T 16830-1997) (UCC/EAN-128)贸易单元128条码
• 一种可变长度连续型条码;字符集包括全部ASCII字符;通过应用标识符可标识所
有物流的信息
4、物流条码粘贴区间 高度小于1米的商品单元 条码必须覆盖此区域 ( 1.9 英寸 1.38英寸);离底边1.25+ 0.125英寸,离左右边>0.75英寸,最好>1.25英寸 高度大于1米的商品单元 最小2.0英寸 离底边20到30英寸 托盘(单位装载)的条码位置 最小2.0英寸 最大60英寸
高度小于4.5英寸的商品单元的条码位置 条码的条与最短边垂直,与各边的距离应大于1.25英寸
(五)二维条码
1、概念 二维条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
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
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
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2、一维和二维条码的区别
一维 :可直接显示内容为英文、数字、简单符号 ;贮存数据不多,主要依靠数据库;保密性能不高 ;损污后可读性差 ;译码错误率约为百万分之二左右
二维 :可直接显示英文、中文、数字、符号、图型 保密性高(可加密);安全级别最高时,损污50%仍可读取完整信息;误码率不超过
千万分之一,可靠性极高
3、二维条码的适用范围
1.单证:公文单证、订购单、报关单、商业单证; 2.证照:护照、身份证、挂号证、驾驶执照、会员证、识别证; 3.仓储盘点:物流中心、仓储中心等的物品盘点;
4.物品追踪:会议资料、生产零件、客户服务、邮购运送、维修记录、危险物品、后勤补给、生态研究; 5.资料保密:商业机密、政治情报、军事机密、私人信函。 4、二维条码种类
根据二维条码实现原理、结构形状的差异,可分为两大类型:
堆积式或层排式二维条码(Stacked Bar Code)代表性的堆积式二维条码有PDF417 棋盘式或矩阵式二维条码(Dot Matrix Bar Code) 代表性的矩阵码如DataMatrix、
QR码。例:PDF417条码 PDF(Portable Data File)意思是“便携数据文件”。组成条码的每一个条码字符由4个条和4个空共17个模块构成,故称为PDF417条码。
5、二维条码应用案例
案例一: PDF417在身份证管理的应用
在身份证上采用PDF417技术,有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
(1)实现了身份证的机读功能(2)提高了身份证的防伪能力 (3)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经
费 (4)PDF417打印灵活,可以免除许多设备的重复投资 (5)PDF417具有很好的纠错能力,证件使用寿命长
案例二:挡风玻璃标签(Sticker)
• 车辆丢失时提供车辆识别 罚款处理 尾气检测时提供必须的参数(如气缸、燃料
类型等)
案例三:包 裹 详 情 单
CityLink 为英国一家24小时速递公司
1、实现包裹的全程追踪2、不再需要手工重复录入数据3、不需要和数据库连接就可随时获取客户的详细信息4、带来高品质服务 案例四:二维码电子优惠券
麦当劳店内一用户正在使用电子餐券兑换套餐 二、 射频技术
1、概念 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利用无线电波对
记录媒体进行读写。
射频系统的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可具有读写能
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和有智能等。 射频卡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 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
2、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
1、信号发射机 2、信号接收机 在射频识别系统中,信号接收机一般叫做阅读器。 3、编程器 4、天线
3、射频识别系统的种类
根据射频系统完成的功能不同,可以粗略地把射频系统分成四种类型: EAS系统 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 网络系统 定位系统 4、射频识别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RFID技术在下列几种应用中比较有发展前景:
1. 高速公路自动收费(AVl)及交通管理 2.门禁保安 3. RFID卡收费 4.生产线
自动化 5.仓储管理
三、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
1、基本概念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电子数据
互换”,港、澳及海外华人地区称作“电子资料联通”。它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订单、发票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它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 。
EDI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EDI描述成“将贸易(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共认的标准变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 而ITU—T(原CCITT)将EDI定义为“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的结构化的事务数据互换”。 总之,EDI指的是: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经济信息,经过电子数据通信网,在商业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的全过程。 3、EDI的特点
1、单证格式化 2、报文标准化 3、处理自动化4、软件结构化 5、运作规范化 5、EDI业务的发展趋势
目前,大部分EDI用户所做的工作只占其纸张文字工作的10%,人们期待着无纸办
公时代的到来。另外,基于EDI的专家系统,将会为未来的自动化事务处理铺平道路。如在家庭计算机上使用健康监视装置,还可以安装家庭娱乐装置。 EDI还可与很多现已成熟的技术结合使用
6、EDI应用案例
EDI在进出口通关业务中的应用
(1)EDI中心系统 EDI中心服务系统作为海关信息系统的外部网,主要用于向社
会提供报关服务,并且起到了隔离海关内部网与社会其他信息网的作用,使得各个进出口企业既可以得到方便的EDI通关服务,又可以保证海关内部信息系统的安全。而且EDI中心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和灵活的报文翻译功能,可以方便的与各种不同的系统连接。(2)用户端系统
通关 大通关
传统的通关概念:企业向海关报关
大通关概念:对海关及外围作业单位的单证流、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
优化,提高口岸效率。
涉及的行业角色:海关、检验检疫局、边检、海事局、码头、堆场、船公司、船代、
货代、报关行、货主、空运货站、航空公司、汽车公司、铁路
事务流程举例--海运集装箱出口业务 货主委托--货代订舱--船代排载--货代领箱--装箱--进堆场--报关行报关--海关审单--查验--放行--理货--装船
四、GPS/GIS 技术
(一)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GPS是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导航及授时系统。 GPS 的工作概念是基于卫星的距离修正。
2、GPS系统组成 (1)空间卫星系统 空间卫星系统由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构成,各轨道平面相对于赤道平面的倾角为55Ο,轨道平面间距60Ο。在每一轨道平面内,各卫星升交角距差90Ο,任一轨道上的卫星比西边相邻轨道上的相应卫星超前30Ο。
(2)地面监控系统
地面监控系统各站的主要任务是: 观测站 主控站 注入站 (3)用户接收系统
GPS接收机 GPS卫星接收机的基本结构是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部分。
GPS数据处理软件 主要功能是对GPS接收机获取的卫星测量记录数据进行“粗加
工”、“预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平差计算、坐标转换及分析综合处理。解得测站的三维坐标,测体的坐标、运动速度、方向及精确时刻。
3、GPS系统特点
全球地面连续覆盖。功能多、精度高。实时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 4、GPS应用
(1)基于GPS技术的车辆监控管理系统 (2)基于GPS技术的智能车辆导航仪 利用GPS技术实现货物跟踪管理如下图所示。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
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a.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
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 b.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c.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
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2、GIS的组成
硬 件 硬件是GIS所操作的计算机。 软 件 主要的软件部件有:(1)输入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工具;(2)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3)支持地理查询、分析和视觉化的工具;(4)容易使用这些工具的图形化界面。
3、GIS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车辆路线模型。 网络物流模型。 分配集合模型。 设施定位模型。 我国将GIS应
用于物流分析和物流研究中,应用发展迅速。
第九 、附加
对流运输简介
• 概念 亦称“相向运输”、“交错运输”,指同一种货物,或彼此间可以互相代用而又
不影响管理、技术及效益的货物,在同一线路上或平行线路上作相对方向的运送,而与对方运程的全部或一部分发生重叠交错的运输称对流运输。已经制定了合理流向图的产品,一般必须按合理流向的方向运输,如果与合理流向图指定的方向相反,也属对流运输。在判断对流运输时需注意的是,有的对流运输是不很明显的隐蔽对流,例如不同时间的相向运输,从发生运输的那个时间看,并无出现对流,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要注意隐蔽的对流运输。
对流运输的类型
• 对流运输有明显和隐蔽的两种。 明显是指同类货物沿着同一线路相向运输。 隐蔽
是指同类货物有不同运输方式在平行线路上进行的相反方向运输。
对流运输的缺点
对流运输的缺点主要包括: 1、造成运力浪费,运费增加; 2、商品流动速度降低; 3、货物损耗增加。
对流运输的计算公式 对流运输所产生的无效的运输费用的额外支出,造成无效运输工作量。因为对流运输所产生的无效的运输工作量等于发生了对流区段的运量和运距乘积的两倍,其超出的运输费用就是无效运输工作量与运价的乘积。其计算公式为: 浪费的吨公里=最小对流吨数×对流区段里程×2 倒流运输简介
倒流运输基本概念 流运输又称返流运输,是指货物从销地或中转地向产地或起运地回流的一种运输现象。
形成原因 其不合理程度要甚于对流运输,其原因在于,往返两程的运输都是不必要的,形成了双程的浪费。倒流运输也可以看成是隐蔽对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倒流运输的形式
• 同一物资 倒流运输有两种形式: 1、同一物资由销地运回产地或转运地。 同种物资 • 2、由乙地将甲地能够生产且已消费的同种物资运往甲地,而甲地的同种物资又运往
丙地
“物”和“流” 的几个相关概念辨析 感念辨析的清楚与否是区别专业与非专业的第一关。 只有准确把握好感念,才不会犯原则性低级错误。
物资:在中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泛指全部物质资料。 物料: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货物: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对象分为人和物,除人之外的“物”这时统称为“货物”。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物品:在生产、办公、生活领域中对物件广泛使用这一概念。流通: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时间流。流程:合理处理事件的先后过程。
Logistics 的词义 现代物流真正的内涵就是Logistics。对应中文准确的词义是“后勤”。 关于Logistics的解释
• ⑴词源:一是法语的Logistique,拿破仑军队中的军粮官名;二是来源于法语的
Logistique(计算技术)起源于希腊语“Logo”(推理)⑵含义:后勤⑶ 起源:二战期间美国军事后勤管理;战后引入工商企业,称为Business Logistics (企业后勤)或Industry logistics(工业后勤)
• 案例:中国古代军事中的后勤思想。成吉思汗、诸葛亮的后勤军事思想。现代:毛
泽东的军事后勤思想的体现:中朝战争、中印战争 推论:中国的军事后勤意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中文“物流”一词的内涵
• 日本:“物流”(P.D)的概念不变,Logistics以片假名音译。
• 中国:开始有人把 Logistics 译为‘后勤’。1989年决定将 Logistics 译为‘物流’。 即:此前‘物流’= P.D此后‘物流’= Logistics
• 2000年,国家标准规定‘物流’的英文对应词是Logistics。 结论:中文“物流”一词的内涵就是Logistics。
“PD”和物流的区别
最大的差异主要是 领域和内涵两方面 领域不同:物流领域:源汇
如可以思考消费者使用的汽车所构造的所有物质材料是从哪里来的?以其中矿产品为例。 PD仅指企业产品销售中的物流,也就是流通中的物流,不包括企业内部物流、销售退货等逆向物流。
内涵不同 现代物流的内涵是指的后勤(Logistics);
• PD仅指其中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简单经济活动。
• PD的特点:① 只重视商品的流通过程,忽视了与生产有关的物流;②是一种单向
的物质流通过程,没有考虑回收与废弃物流;③是生产销售的附属行为,只着重商品的传递,忽视了物流的能动作用。
商务分离前的缺点:商流和物流各自规律不同,商流的基本规律是推动物质资料从低价值区向高价值区转移,物流的基本规律是推动物质资料从源头(源)向终端(汇)的转移。两者不分离导致一些列冲突,带来诸多缺点:物流路径长、环节多、时间长、速度慢、物流业务自营现象严重,物流专业化程度低、成本高、效率低等。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生产与消费之间具有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决定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是经济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它们各自扮演了独特的媒介作用。
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七大矛盾:生产与消费的时间分离;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生产与消费的信息分离;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商品所有权的差异与矛盾;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商品估价上的差异与矛盾;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商品数量上的差异与矛盾;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商品品种结构上的差异与矛盾
物流的起源:国际物流学界对物流概念产生的动因有两种观点:一是经济因素;二是军事因素。
经济因素的观点
• 1915年,美国的阿奇•萧(Arch Sho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明确将企
业流通活动分为创造需求的活动和物流活动,并指出“物流(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流通活动的重大失误都是因为创造需求和物流之间缺乏协调而造成的”,从而阐明了物流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 1927年拉尔夫•布索迪(Ralph Borsodi)在《流通的时代》中也强调了物流的重要
作用。1929年弗莱德•E•克拉克(Fred E.Clark)在《市场营销的原则》中,把物流纳入到市场经营行为的研究范畴之中,认为市场营销是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包含物流在内的活动。上述支持了物流概念首先产生于经济因素的观点,但实际上PD指的是流通领域的实物供应,只是今天物流的一个部分。
军事因素的观点:詹姆士•约翰逊和唐纳德•伍德认为,“物流一词首先用于军事”,“1905年美国少校琼西•贝克‘那个与军事的移动和供应相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 ”。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及其盟军的军事后勤活动中对人员、物资、装备等应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统筹安排的全面管理,为人们对综合物流的认识和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上述支持了物流产生于军事因素的观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