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

来源:抵帆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

作者:苏刚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8期

摘 要:山水诗派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大艺术流派。“二谢”为其开创性人物。山水诗从谢灵运的奇险、幽峭发展到谢朓的平秀、清发之态显示了由初创渐趋成熟的轨迹。就“二谢”诗歌在与玄言诗的关系、景物描写的不同以及诗歌的语言风格方面的不同作简单比较。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山水诗;比较

六朝山水诗创作,肇始且繁盛于陈郡谢氏一门。其中谢灵运,史称大谢,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朓,史称小谢,他以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把山水诗推向了成熟与完善,诗坛以“二谢”并称。“二谢”的山水诗成就代表了中国山水诗歌产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与玄言诗的关系不同

作为一名优秀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谢灵运的山水诗由于脱胎于玄言诗,故在其山水诗创作中不免会带有玄言诗的影子。对此沈德潜在评论谢灵运诗歌创作时就有“山水闲运,时曷理趣”之说。同样的,黄子云在评论谢灵运诗歌时也有“抒情缘景,畅达理旨”之句。他们同时都指出“理趣”“理旨”也就是玄言对谢灵运诗歌的影响。对此在读谢灵运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如,《登池上楼》的主题句“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古今”就义取于《易经》的“遁世无闷”。还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的“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更是出自玄言佛理的敷陈。所以说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玄言的尾巴。 众所周知,谢朓是继谢灵运之后的又一位著名诗人。同谢灵运一样,谢朓的文学成就也主要表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从现存谢朓的诗歌看,谢朓的山水诗歌创作有受谢灵运诗歌影响的痕迹,但更多表现的是对幽旷、清欣的景观,闲雅、寂寥的心情的描写。 二、对待景物的态度不同

谢灵运与谢朓虽同为东晋谢氏家族的后裔,但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出生时的家境以及所处的生活状况都不尽相同,因而在性格和行事方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进而在对待山水景观时也持不同态度。

正是由于“二谢”在对待山水景物的态度上有所不同,所以在他们各自的山水诗中诗人所描写的山水景观以及观赏山水景物的角度都是迥然相异的。

在读“二谢”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大谢还是小谢都在山水诗歌中提到了一些隐士,如,大谢在《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提到了孔靖;小谢在《新治北窗和何从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提到了许由,并表露出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在“二谢”诗歌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对于隐居生活“二谢”还是持不同的态度的。从大谢《登池上楼》中“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的“进”“退”可以看出,在谢灵运心中首先考虑的还是入世为官,谢灵运笔下的隐居生活只是对仕途是失意,是狂傲的性格在失意之下对当朝统治者采取的一种不合作的态度。与谢灵运进退失据的矛盾心态相比谢朓笔下的隐居生活则是希望摆脱权利的争斗,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 “二谢”山水诗在章法结构上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以叙事、写景、抒情这三段式叙述结构居多。例如,大谢的《初去郡》、小谢的《游山》等。不同之处在于:大谢在写景与抒情之间未能消除与自然的隔膜,小谢却因与自然多了一份亲和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语言风格的不同

在诗歌的语言风格上,“二谢”诗歌从表面上看主要区别是在创作中运用声律的自觉与否,亦即“灵运古律参半,至谢朓全为律矣。”但实际上,它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文学理论与诗歌美学观点发生重大转变的一个标志,是诗歌进一步走向自觉与成熟的体现。

在《南史颜延之转》中鲍照用“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来评谢灵运山水诗的诗歌语言风格,对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鲍照评其自然只是立足于当时的诗歌发展环境,与颜延之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若是把谢灵运的诗放在整个诗歌发展的历程中或是与稍后的一些诗人相比,如,与谢朓相比,谢灵运的诗不仅称不上自然,反而有生涩凝重之嫌。这是因为:(1)谢灵运在诗中喜用生僻字;(2)诗歌的句法过于浓缩;(3)诗歌中大量用典且常夹玄言佛语;(4)堆砌辞藻“颇以繁富为累”(钟嵘《诗品》卷上)。与谢灵云的“语徘而气古”相比,谢朓的诗歌语言是清新秀丽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中就以“清发”二字来概括谢朓的诗风,谢朓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声律变换的时代,继周在《四声切韵》中提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后,诗人沈约又在诗歌中提出“八病”之说,要求达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谢朓由于受到沈约的影响也标榜“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追求诗歌语言在声调上的平易流畅。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谢灵运,诗歌风格以典丽精深,声调生涩凝重,写景密实繁富为特色。继他之后对山水诗作出重大贡献的谢朓则以风格清新秀丽、声调平易流畅、写景空灵简淡为特色。这两种诗风从大体上奠定了山水诗派的两种审美趣尚,为山水诗的发展铺就了坦途。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