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
大班幼儿正处于探索环境和自我认知的阶段,对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都非常强烈。但是很多幼儿在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在危险的环境中受伤。因此,为了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我们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危险并学会避免危险。这次教案以危险的工地为主题,教导幼儿在识别危险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2. 3.
能够识别危险的场景和物品,如危险的机器、电线、坑洞、臭气等; 知道在危险场景下应该如何避免危险;
了解危险场景背后的原理,如机器的运转原理、电线的带电原理等等。
技能目标
1. 能够遵守安全规则,如不靠近危险物品、避免玩弄危险物品、不乱跑乱跳等;
2. 能够将安全意识转化为行动,如发现危险时及时告知老师或家长、遇到危险时停止行动避免扩大危险等。
情感目标
1.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不依赖他人或外力保护自己; 2. 丰富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安全知识,帮助他们成长为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
1. 危险物品和危险事件的识别
在教室中,教师可以放置一些模拟危险物品或危险场景,教导幼儿进行识别。如机器模型、螺丝钉、电线等。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幼儿提出如何辨别危险物品和危险事件,并且了解危险的后果,例如拿起锋利的玻璃弹球会刮伤手指,走进未知的区域会失去家长,等等。
2. 危险场景下的自我保护
引导幼儿在危险场景下采取正确的自我保护行动,例如不靠近危险物品、不跳跃、不玩弄危险物品、等等。并且要求幼儿模拟危险场景时,找到安全区域合适的地方站立和待在那里。在该部分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安全,我们要先知道哪里是危险位置和哪里是安全位置。让幼儿通过模拟危险场景和安全场景的对比,逐渐学会如何自我保护。
3. 危险物品和危险事件背后的原理
在教育幼儿识别危险物品和危险事件的同时,还可以探寻物品或事件背后原理,在帮助幼儿识别危险后,教授他们哪些因素造成危险和危险的来源。例如:机器行动的原理、电线可以导电的原理、臭气的来源等。通过这种探讨式教学让幼儿在探究危险物品和事件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加上趣味性,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和描述。
4. 危险案例分享和防范
在教授完毕,教师可以给幼儿分享危险场景下的真实案例,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危险,并了解到真实世界中危险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在分享案例的同时也要教给幼儿预防危险,以及遇到危险时如何及时救援和求助等。
四、教学时长
本次大班安全教案《危险的工地》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周一至周五每天持续30-45分钟,总计5天左右,适当根据掌握情况做相应调整。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时间进行反复操作和练习。
### 第一天 介绍危险工地的概念,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危险的工地。采用展示图片的方式引导幼儿分辨危险场景和安全场景,认识危险物品和危险事件。 ### 第二天 教师给幼儿教授相关的知识点,让幼儿学习危险物品和危险事件背后的原理,理解为什么会构成危险。并总结和强调安全行为的重要性。 ### 第三天 将幼儿分组,让他们模拟危险场景,了解在危险位置时如何采取自我保护。并且引导他们找到危险位置和安全位置的区别。
### 第四天 采用互动讨论的形式,让幼儿讲述真实危险案例,要求他们在讲述时分析案例中危险发生的原因,以及怎样避免危险的发生。
### 第五天 以互动游戏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复习,利用游戏测试幼儿是否理解了危险的重要性、如何避免和防范危险。
五、教学评估
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估。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测评:
### 知识和技能评估: 通过问答和观察幼儿在模拟危险场景下的表现,来测评幼儿掌握程度和遵守安全规则的能力。
### 手工评估: 鼓励幼儿制作安全贴纸或者卡片,展示安全知识和行动。 ### 角色模拟: 通过幼儿角色扮演,让幼儿展示自己在遇到危险时及时求助和逃离的能力。 幼儿的表现会成为评估教学成功的依据。
六、教学方法
1. 展示图片法:通过展示危险场景和安全场景的图片,让幼儿学会分辨危险和安全。
2. 讲解法:通过讲解、演示和互动讨论,让幼儿掌握和理解安全知识。 3. 角色演练法:让幼儿模拟危险场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 反馈评估法:评估幼儿的学习效果,并对幼儿进行反馈和指导。
七、拓展活动
1. 安全知识展览:在学校举办安全知识展览,以展板的形式展示幼儿学习到的安全知识和学习成果。
2. 家园合作:通过家长参与让孩子在家中更好地掌握上课内容,教导家长在家里进行安全教育,教会孩子如何避免家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3. 安全体验馆:带领孩子参观安全体验馆,让孩子通过实际体验了解什么是安全意识,练习自我保护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