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正文-201603170102-促进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有效化

来源:抵帆知识网
促进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有效化

摘要

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制胜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创新人才犹如优秀种子,很是难得,要大力培养。年轻一代要有历史机遇感、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在创新上脱颖而出。他希望科技型企业及时跟踪世界前沿动态,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不断攻克高精尖难题,形成能随时掌握主动权的技术优势,并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效益优势,多为行业争光、为国家争光;希望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作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再创新的辉煌。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能过剩;有效化

一、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的含义

(一)如何理解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改变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来理解:宏观层次上的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的是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如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中观层次上的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的是产业大类内部的细分产业之问的比重.如农业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狭义、微观层次上的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的是同一产业内部的企业间竞合关系.属于产业组织研究的范畴。一般来说.产业结构调整指的是宏观和中观意义上的调整,因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问题,二是各次产业的内部升级问题。

(二)如何认识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造成的,狭义的产能过剩是指独立于需求下降而产生的供给高于需求的状态,即产能过剩并不是由需求的快速下降带来的,这一点基本得到共识。是否超过需求的产能就应该被定义为过剩产能?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即便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企业保留过剩产能也是非常普遍的,因此.界定产能过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不同行业而言,企业自愿保留过剩产能的程度也不同,在界定产能过剩的时候,也要结合行业的特征来考虑。

二、当前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能源利用效率因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升级的终极目标。一方面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的升级必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相协调,另一方面必须保持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使其向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方向演化。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来维持的,提高现有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可以改变现有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了以“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区域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的优化升级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保证,并为其创造了更高的发展与前进空间。

(二)技术进步

加快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长期任务。其中技术变化是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变化的重要内在动因。其主要通过传输通道机制和市场通道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的升级产生影响。首先,技术进步对需求的结构产生影响。无论是新产品的研发,还是消费品的升级换代,都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条件的。因此想要改变消费需求结构必须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前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生活等等这些生产和生活的需求结构变革都需要科学技术进步才能实现。而需求是制约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通过推动需求结构产生变化,进而是该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得到升级。同时技术进步会引起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下降和进而促使企业对原有的产业和产业部门进行改造,即用新的技术、工艺、装备改造原有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主产部门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质量提高,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从而对供给结构产生影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新兴产业依赖技术进步得以形成。

(三)市场化水平

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是资源的转换器,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区域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优化变动的过程,就是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通过生产资源的流动和重组使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尽可能同供需结构相吻合,而价格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市场化机制来实现。因此,市场化水平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

的升级。市场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 五个因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度越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越活跃,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越高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越有保障,市场进程越明显。这有助于形成完善的价格体系,促使区域资源的合理流动,最终推动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调整的路径选择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农业产业过剩营机制

在农业基地建设上提出构建“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总体框架,以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布局。 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养殖业比重、农产品加工业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狠抓特色农业,要注重特色产品开发的规模和品质问题,围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用工业化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档次,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确实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实实在在建成几个叫得响、有名气和带动力、影响力的特色基地,以特色经济壮大区域经济。

(二)把工业发展作为产业优化的支点,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结构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既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竞争力为动力、信息化为手段、提高效益为目的工业化。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发展,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依靠科技求发展上取得突破;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上取得突破;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上取得突破;在扩大工业对外开放、加快工业国际化进程上取得突破;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取得突破。要多渠道加大工业投入,继续巩固和着力打造医药、冶炼、建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水电能源等重点产业,建设一批重点工业园区,突出抓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中小企业活力,尽快形成工业的优势产业集群,创造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四)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

目前,国内的第二产业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但要提升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得到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必须实施二、三产业并重的发展策略,突破性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和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重点领域,围绕提升产业、扩大就业和提高生

活质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借助未来交通优势,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公用事业、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及社会化养老和公共服务业;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培育文化教育、休闲旅游、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新热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类服务业,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

结论

2016年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要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改革任务牢牢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精准发力。地方抓改革、推改革,一方面要落实好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一方面要搞好探索创新。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确定好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创造性落实好中央精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点改革方案,同时完善落实机制,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见物见人,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使改革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郭旭红,李玄煜.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6,01:49-54.

[2]黎文飞,郭惠武,唐清泉. 产业集群、信息传递与并购价值创造[J]. 财经研究,2016,01:123-133.

[3]武鹏. 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新常态背景下的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1:103-108.

[4]萧惑之. “供给侧”是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抓手[J]. 中关村,2016,01: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