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整版)2018年重庆对口高职升学考试语文模拟题四

来源:抵帆知识网
(完整版)2018年重庆对口高职升学考试语文模拟题四

模拟四

一、基础知识(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联袂.(mèi)愤懑.(mèn)引吭.(káng)高歌博闻强识.

(zhì)

B.驯.(xùn)良狙.(jū)击六畜.(xù)兴旺余勇可贾.(gǔ)C.箴.(zhēn)言要挟.(xié)泥.(ní)古不化要.(yào)买

人心

D.剽.(piáo)窃陨.(yǔn)灭流水浅浅.(jiān)不骄不馁. (ně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写人物传记要实事求是,避免溢美之词,文字也应力求简炼。 B.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清新镌永,画也别具一格。

C.学习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浅尝辄止。 D.为了欢渡五一劳动节,厂工会决定组织全体职工去八一湖游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三峡两岸的峰峦、嶙峋的怪石,如绝妙的风景画,给人以丰富的遐思。

(2)新疆人内引外联携手开发的构思正缔结着旷世,聚四海,连五洲,

吞吐八方风云。

(3)著名科学家罗伯特·科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不久将去瑞典参加仪式。

A.突出因缘受奖B.凸出姻缘受奖 C.突出姻缘授奖D.凸出因缘授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 ....的做法能不脱离 实际吗?

B.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

....,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 头疼。

C.微雕艺术家别树一帜

....,能在一根头发一样细的东西上,得心应手地随 意雕刻。

D.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 ....,这些发生

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

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

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C.铭文中记载有关西周王朝单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27件眉县青铜器发

现之前已先后出土了40多件。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宫”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7.元杂剧的奠基人是()

A.关汉卿 B.王实甫C.马致远D.汤显祖 8.选出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衔远山,吞长江 D.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二、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

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B.假.舆马者假:利用 C.锲.而不舍锲:雕刻 D.而绝.江河绝:断绝

10.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11.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其曲中.规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3.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

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

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

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

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三、翻译、默写(共2小题,共16分)

1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每小题2分,共6分) (1)艰难苦恨繁霜鬓,。 (2),俟我于城隅。 (3)弃我去者,。

四、记叙文阅读(共5小题,共22分) 诗的境界(有删改)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纷繁的,常住永

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人生世相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

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

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

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结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

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

画葫芦。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

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

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

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任举二短

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

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断。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

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

世人能不断地去心神领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

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神领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

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

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

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1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诗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简单“模仿”人生世相,而是对人生世相的取舍、剪裁和创造。

B.诗的意境是穿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C.欣赏者在读诗时,自身的性格和情趣直接影响到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D.诗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塑造的 17. 阅读第三自然段,不属于诗的意境的特点的一项是()

A.朦胧,意象不明 B.片断成为完整的形象 C.刹那间成为终古 D.在无数心灵中复现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

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

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

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

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

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

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

20.作者列举崔颢和王维的诗,在于说明诗的境界是有两个要素构成的,请概括说明有哪两个要素。

答:要素一:______________(限8个字以内)。 要素二:______________(限8个字以内)。2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诗对人生世相的做法是(限6个字)______________(2)“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句中“丝缕”、“顽石”指的是_______, “锦绣”、“雕刻”指的是_______(各限4字以内)。

(3)“不即不离”概括了诗与人生世相的关系,“不即”在文中指诗_______,______;“不离”在文中指诗_______,______(用本段中原话作答)。

五、应用文与作文(共1小题,共10分)

26、下面这则应用文存在五处错、漏,请按要求指出并改正(共1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