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读题水平,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读题是对数学文本问题的加工和理解,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他们不能清晰地想象明白题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迅速发现自己的目标方向,什么是主要的、重要的。这严重影响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读题水平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提升学生的读题水平,使学生能读题、会读题、会做题呢?我觉得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读图水平
现在的数学课本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表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实行有序的描述,能够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
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接触过图画,对读图有一定的经验,到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完整的图画表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观察水平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水平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初步的数感。
在初始就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先读图名,再读图例,然后读分布。多练习,多巩固。任何一种技能都需要反复地训练,由生疏到熟练。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图资源,利用每一次教学机会,对学生读图的基本步骤,读图的一些基本方法,反复实行训练。读图是为了利用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升学习兴趣。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对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实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就也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要求我们要科学的激发学生阅读科学书刊的积极性,在讲解规定以内的知识时要让学生去阅读规定以外的知识,并用这个知识的火花去照亮某些问题。他读
的相关这个问题的书越多,在头脑中产生的问题就越多,产生的问题越多,他在课堂上和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的积极性就越高。例如在学过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后,我让学生寻找相关中国奥运会场馆“水立方“、“鸟巢”的知识,从中了解建筑风格,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只有通过课外阅读才能清楚。通过课外阅读才能知道“0”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以筹运算”、十进制的形成、圆周率的产生、十进制的形成、运算符号的出现等等一系列的历史过程,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豪感。
三、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 1、读名词、术语和含义
应用题中的名词,术语很多,涉及所叙述的事物的含义。如:其中、其余、计划、实际、总产、亩产、相对……。反映数量关系或关系着计算方法的,如:“是几倍、多几倍、增加了、增加到、和、差、积、商……。”要结合题目实行初步分析,如“有3只黑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白兔有几只?”在这道简单应用题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这个条件是关键。通过理解里面的名词、术语含义,学生清楚地知道这句话的含意是:把3只黑兔看作1份,白兔有这样的4份。求3只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3仅仅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3×4=12(只)。从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再有,对一些名词术语的含意也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如:和、差、积、商的意义,提升、提升到、提升了、增加、减少、扩大、缩小等的意义。否则会在分析数量关系时造成错误。词语中隐藏的数据:如上旬、几个月、几月份、第几季度、上半年、下半年…….则要求学生迅速的联想到其表示的数据。如上旬就是10天。
2、反复读
通过反复读题中的文字,通过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理解应用题中数量关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怎样了解?……而对于图文和表格应用题,因为低年级学生自制水平较差,注意力极容易无意识地分散,缺乏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学生看图文和表格获取信息效果远不如读文字,这样,只有通过教师的提示,由浅入深地教会学生反复观察来获得表层信息,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观察,可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苹果(或其他东西)分为几堆?此外图上还画了什么?我们要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我们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效果会好得多。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题意和观察图文,定会取得“事半
功倍”的效果。
3、提炼读
所谓“提炼读”就是把一些偏难、偏烦的题目中的主干提炼出来,一句话,想简单了读。如这样一题:“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全校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对于这道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它简略读成一道文字题:“15个144本还多40本,练习本有多少?”这样读了后减少了文字其他背景材料对学生思维的干扰,直奔主题,抓住主干。新课程在应用题教学上另一个明显的变动是比如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它会用几幅图呈现,可能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但对学生整体理解题目有负面作用,鲜艳的图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4、做记号
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记号,阅读数学应用题时,学生在题目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如:“黄花有24朵,紫花有15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多7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要求学生用下划线画出条件部分,用括号括出问题部分。使学生既集中了注意力,又使学生很快的理解了题目的意思,理解了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5、边读边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题离不开思考。鼓励学生在阅读完任何一道例题后,不要马上让学生解答,而是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兰兰有五个苹果,明明有八个平果,俊俊有三只苹果,怎样才能让他们的苹果差不多多呢?阅读完题目后,学生有的问“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有的问“问题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再让学生认真地读书,主动地探索。在再次阅读过程中,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6、转换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三位一体。数学阅读重在理解这三种不同语言的关联,实现其与“内部语言”的转化。如阅读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某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4倍少8人,比女生人数的3倍多24人,这个学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时,让学生摘录条件或画线段图,这种动手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外显的语言转换,即“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
良好读题能力的养成是培养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要养成的重要学习习惯之一,教师必须重视。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要求学生读题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审题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